28岁的艺人乔任梁近日因抑郁症自杀去世的消息,震动网络。一时间,各种表达惋惜、遗憾的言论不绝于耳。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何这么一位家境好、颜值高、前途光明的演员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离世,“有什么想不开呢?”是一致的疑问。
在专业人员看来,这些看法颇具代表性,“大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误区太多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范围内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16%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受到抑郁症的影响,到年,抑郁症或将成为世界上导致死亡和伤残的第二大原因。保守估计,我国抑郁症约万人,这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寻求医生帮助。我们首先看看从心理学层面怎么看:
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是怎样的?为什么有的会抑郁到自杀?
——「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每个人人生中都会经历情绪的低谷,过段时间就好了。」是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会经历心情悲伤、绝望的阶段,也确实能够随着时间缓解。但是,当这些症状超出控制,并且影响日常生活,甚至有概率产生生理性病变的时候,难道不该寻求医学上的帮助么?就自己而言,我能够区分「心情不好」和「有抑郁倾向」——心情不好时,我会暴饮暴食,情绪低落,整夜失眠,或者疯狂痛哭;而有抑郁倾向时,除了前面说的症状,还会视物模糊——看任何一个东西时,目光都无法对焦,眼前模糊一片,花费力气调整焦点之后马上又会涣散(这直接导致了阅读和书写障碍);以及幻听与幻视——身体里住着另外一个人,会不停在我耳边说话,有时候是尖叫,有时候用尖锐的声音对我大喊:「你就是个loser」「你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没有意义」……然后,我需要动用全身的力气去控制被这个声音控制的念头,可能只是呆呆的站在窗前半小时,却累的浑身流汗、精疲力尽。有时候,它让我在午夜突然醒来,歇斯底里、绝望地大哭,然后不停用刀割自己。以及反应迟钝——起床需要一个小时,穿衣服要半个小时,有时候点了一支烟,自己没抽,一眨眼,烟就烧完了……没有经历过的人非常难理解这种感受,因为在我没病的时候,也曾经觉得抑郁症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可是当这些事实真正摆到自己面前时,我才深深体会了这种绝望与荒诞的感觉。我不信鬼神,却能在午夜,清晰地听到身体里另一个人对我喋喋不休,却能在白天,看到本该空无一人的房间里有面孔模糊不清的人踱来踱去;我不信心理活动会牵连生理活动,却在那个声音恶毒地诅咒我应该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默默地拿起刀,直到血顺着胳膊一条条淌下来,痛觉战胜了幻觉,才能如释重负地哭出来……——「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大的多,还不是挺过来了,你完全是抗压能力太弱了。」不管事实是否如此,抑郁症的触发,很多时候与具体事件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当一个人处在「抑郁倾向」的情境下,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它的触发点,也就是心理医生说的「Trigger」——它可以是朋友的一句责难、今天早餐没有吃到想吃的三明治、实验做砸了、走路被人撞了一下……生活中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你看起来很正常,一点都不像生病了。」并不是所有病,都会让人面黄肌瘦、行动无能。我在最严重的时候去学校,大家除了说我眼神变呆、行动变得有点慢,与正常时丝毫没有差别。有时候我甚至会假装开心地说笑,当然,这需要动用大量的精力。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你看起来很正常,试着多和别人说说话,心情就好了」无疑是非常愚蠢的举动:你会对一个心脏病人说「你只是脸色苍白了点,多运动就好了」吗?——「你要是自杀了,对得起你的父母吗?」与其他行为无异,自杀,也是权衡利弊之后的决定。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于我而言,是觉得每天活着都是一种罪恶。我可以看见别人的闪光点,发现每个人善良的一面,可身边又每天发生这么多罪恶的事情,所以一定是我的问题——想法虽然荒诞,当它时时刻刻缠绕着我,当我将今天天气不好都能归结到自身的罪恶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满身肮脏,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错的。亏欠父母,相较于亏欠整个世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随手举个例子:我思维最凌乱的时候,有天把自己胳膊划的鲜血直流,突然想到,很多动物在被人宰割的时候,一定比这还痛苦无数倍。进而自问:「可以因此成为一位素食者么?」想了半天,答案是否,顿时无比厌恶自己,觉得自己是世间最无能的人。——「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死是一件非常轻松,甚至些许愉快的事情。另外,自杀行为一般发生在抑郁症的痊愈阶段,而非最恶化的时候——因为那时,连呼吸都是一种负担,都需要调动全身的力气,更别说爬到高处跳下来,或者吞药了。有自杀念头的抑郁症患者,是绝对不会向别人诉说的(见过间谍潜入别国的时候,到处和别人说我是间谍没?),只会自己默默地准备与计划。所以个人而言,我很鄙视那些自杀还要发微博,或者专门挑人多的地方跳楼的。——「我最近心情不好,要吃点抗抑郁药。」说这话的,八成还健康地活蹦乱跳,并缺乏对于抗抑郁药的基本了解。当他们被告知药物至少需要两周才能起效时,一定会说:那我不吃了,自己调整调整。抑郁症是心情不好,而心情不好则不一定是抑郁症。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而言,抗抑郁药至少要不间断地吃6个月,有些则需要2、3年。抗抑郁药既不是烟也不是大麻,无法在短时间内让人「快乐」起来。我这几天听过最荒诞的话,莫过于和别人一起吃饭,对方嬉皮笑脸地问我:「我最近压力有点大,你那药还有吗,给我吃两片」。听到的时候很想把手里的碗摔到对方脸上……——「抑郁症患者会哭吗?」症状比较轻的时候会,重的时候,成天处于一种「想哭但是哭不出来」的绝望感。回想一下你最伤心的一次失恋,是不是哭的昏天暗地、茶饭不思?比这种感觉再绝望几倍,就是抑郁的感觉。
以上是普及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我们接下来再看看针对抑郁症,医学专业人士怎么说!
◆判断
我是不是得了抑郁?
明星任泉在微博上说,乔任梁生前曾问他“我要吃一把药才能睡觉,是不是抑郁症啊?”
什么是抑郁症?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何方红介绍,普通人说的抑郁症,其实是个抑郁综合症,带有抑郁的各种表现,如兴趣下降、情绪低落、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或亢进等等,需要符合一定的诊断标准。
如今网上很流行各种抑郁症自测量表。不过,在精神科医生看来,抑郁症量表只能作为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一个评估,对公众来说,可以作为一种筛查参考,但诊断病情,需要专科医生。
抑郁症的诊断并不轻松。不像感冒可以抽个血化验一下,目前并没有可以诊断抑郁症的特异性检查项目。国内比较主流的诊断标准包括中国自己的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欧洲的ICD10和美国的DSM-V。
“通俗来说,抑郁症的诊断除了症状标准,还有病程标准,如要持续两周以上,以及严重程度标准,如患者自觉很痛苦,生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另外,还有一个排除诊断标准,需要对病人抽血化验,排除躯体疾病问题。”
何方红介绍,有些病人对抽血化验很抗拒,认为医生一上来就“大检查”。其实,某些躯体疾病会继发抑郁,甲亢或甲减等内分泌疾病、肿瘤早期等都可能导致病人出现情绪障碍。“排除性诊断可以帮助区分抑郁的病因,是合并躯体疾病,还是单纯性的抑郁,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追因
我为什么会得抑郁?
对抑郁症的认知羁绊着我们的行为。虽然被朋友圈里有关抑郁症的文章刷屏,35岁的广州白领李申(化名)对抑郁症的认知仍根深蒂固:就是“想不开,容易走极端。”
何方红指出,把抑郁归结到个人性格上去,这是个比较常见的认识误区。不仅旁人,患者家属也经常误解:“这人怎么这么脆弱”“很没有用”“想太多。”
“固然说,性格相对内向、平日想法偏消极的人抑郁的几率会高一些,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一个人得抑郁是因为性格不好。事实上,很多看起来外向乐观的人也同样会患抑郁。”在门诊,何方红经常需要跟家属解释,“抑郁不是因为担心太多、想出来的,其实是病人脑子里有生物学基础的细胞功能紊乱存在,不这样想都不行。病人本人也控制不住。”
65岁的陈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发病时,脑子里就像一团糨糊一样,转不起来,连打麻将都觉得困难,我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开心点,生活这么好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
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表示,抑郁症并非单纯心理问题,而是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会出现萎缩,但通过药物治疗,这种萎缩有可能被减缓或逆转。心理刺激也是抑郁症发病的一大诱因。
事实上,抑郁症的病因至今在医学界仍是未解之谜。有研究发现,抑郁跟身体的炎症状态相关。“抑郁的患者,免疫系统里面的淋巴细胞数量、NK细胞(杀死癌细胞等入侵者的防御性细胞)数量会降低。很多抑郁症患者容易感冒,把抑郁症控制好,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会好一些。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患癌风险也会比较高。”
可以肯定是的,抑郁症的病因非常复杂,涉及多生物、心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比较一致的共识是,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脑细胞神经递质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了抑郁的临床表现。此外,人体内分泌轴的紊乱,也会出现抑郁的症状。”何方红介绍。
抑郁症对女性有偏好,相对于男性来说,发病率是2:1。这跟女性一生要经历经期、孕期、更年期等激素大起大落的波动有关。抑郁症不分年龄,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长期慢性疾病缠身的老人抑郁患者有增多的趋势。有数据显示,抑郁是帕金森的一个非运动型症状,1/3的帕金森病人伴有抑郁;老年痴呆的病人,20%-30%早期也会有抑郁焦虑的表现;而中风的病人中,起码1/2-2/3会发生抑郁。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只 ◆治疗
该如何应对抑郁症?
与认为抑郁症只是“想不开”一样,很多人也认为抑郁的人“多出去走走散散心”就可以恢复。其实,抑郁症的治疗远没有这么简单。对于只是抑郁情绪的人群来说,自我开解、参与社交活动、心理治疗等或许都是良方。但真正的抑郁症治疗,通常需要药物的帮助。
一个抑郁病人如果同时有甲亢,抑郁治疗时没有同时治疗躯体疾病,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个双相抑郁的病人,发作时除了通常的抑郁表现,有时会表现出好得过分、亢奋、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如果未加分辨,越用抗抑郁药,这类人的抑郁反而会更严重。
虽然抗抑郁药属于精神类处方药,但实际上药店也能买到。何方红提醒,“不能觉得自己抑郁了,就翻查资料自行诊断买药服用,一定要找专科医生鉴别诊断。”
抑郁症被比作“心灵感冒”,很多人也因此认为,抑郁跟感冒一样,症状消失了就该停药。何方红指出,抑郁症一般用药2-3个月就能发挥作用,病情缓解,患者感觉我都好了为什么还要吃药,结果停药三个月、半年,又发作了。“其实应该知道的是,抑郁症是慢性病,有脑功能神经递质的紊乱,第一次发作时,3个月病情缓解后,还要继续用药9个月到一年巩固,再逐步减药,整个疗程要持续一年半,才能真正完全停药。一般来说,抑郁症有50%的几率会第二次发作,所以为了预防复发,用药疗程一定要够。如果第二次发作的话,服药就要持续3年以上。如果发作3次,几乎就要终身服药。”
有30%的抑郁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效果并不好,被归于难治性抑郁。对于这类患者,还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比如经颅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更严重的患者还有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
何方红指出,很多抑郁症患者,在面对外部环境刺激和变化时,存在应对方式的问题。因此,预防抑郁症复发,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很重要,家人、朋友的关心陪伴都很有用。美国很强调运动疗法跟光照疗法,对于不能用药的孕妇患者,就采用光照疗法。“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生物钟正常运转,也不容易犯抑郁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患者病情复发后,不愿去医院重新开药,却自行按照旧的处方上网买药服用,容易带来严重后果。例如黛力新,是目前精神科已经不主张用的老药,它是一种很小剂量的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类药合成的复方制剂,治疗轻度焦虑起效比较快,不良反应也比较小,但并不能彻底缓解疾病。有精神专科医生指出,该药在原研产地已经停用,但国内还在大量使用。“这种药物不能连续服用超过3个月,长期用药会导致体重增加、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等不良反应,而且这种椎体外系不良反应不可逆。专科医生一般都不用这个药。”
◆误区
抑郁只是“心病”?
60多岁的王云(化名)要照顾中风后行动不便的老伴,经常感觉压力很大,自己身体也开始出现状况,“胃不舒服,总感觉上腹胀闷,睡眠也不好,人很容易烦躁”。在消化科做了肠镜、胃镜,只是浅表性胃炎,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的病变。吃了一个多月的胃药,症状也不见好转。消化科医生转介王云去精神科,王云很不理解,“我这胃病为什么要去看精神病医生?!”
事实上,王云正是情绪障碍导致的躯体疾病。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王云的生活质量大为好转,但由于独自照顾老伴的压力仍在,外部刺激不能消除,王云无法停药,也难以彻底摆脱抑郁的困扰。“每次老伴病情一有状况,她的饱胀感就会重现。”
忽视情绪问题,只 何方红告诉记者,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也导致患者对抗抑郁药物存在“恐惧感”:这种药是不是越吃越傻?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抑郁症本身就有脑功能的紊乱,时间久了以后,几乎都有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不好等问题。但病人通常只 当然,抗抑郁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是事实。比如,刚开始服药阶段会有口干、口苦、昏昏沉沉、便秘等副作用,一般在服药2周或一个月后会慢慢适应。而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体重增加、出汗较多、性功能障碍等方面,随着停药或减量,这些不良反应都是可逆的,会好转。
此外,何方红指出,有的抗抑郁药可能会导致心电图QT间期改变,因此需要在诊断时就做一些检查。一般在做排除诊断检查时,除了排除一些内科疾病,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情况。很多患者看了药品说明书“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就非常紧张,认为抗抑郁药物会导致肝肾损伤,其实这也是个误区,大部分药物经过肝肾分解代谢,会加重肝肾负担,但如果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则可以放心使用。
以上是心理学和医学上的鉴定,我们再来看看作为抑郁症患者的亲朋好友,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吧:
——「我的朋友或者家人有抑郁症,我可以关心他们的病情吗?」
一般而言,抑郁症患者不喜欢主动谈及病情,所以,首先请把他们当做和你一样的普通人看待:)当他们对你不隐瞒自己的病情时,相信你们之间已经建立起足够的信任,这时候,可以不用避讳在他面前谈及抑郁症。但是,抑郁症患者往往十分敏感,尤其是对于以下问题,请尽量避免:1.你看起来很欢乐呀,怎么突然就得病了呢?/我不信你得了抑郁症。/你看,你都笑了,肯定没病。2.你这病什么时候能好?会复发吗?这些问题,往往患者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不仅得不到结果,还会让患者觉得你不理解他们。建议:将关心落实到细节上,比如以上两个问题,可以换做:1.你今天看起来比平常开心,是不是感觉好些了?2.昨晚睡得怎么样?有没有做什么好玩的梦?(睡眠障碍是抑郁症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睡眠正常,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抑郁症的缓解)/最近药物的反应有没有好一点?
——「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还是同样的话,请把他们当做正常人看待。平常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拉他们出去活动活动。抑郁症患者往往很怕见人、与人交流,这时候请一定保持耐心,多劝几次。活动尽量不要涉及激烈运动(很多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作用,极大削减人的体力),或者具有竞技性质的内容(容易让败者感觉沮丧)。共同吃饭、聊天、晒太阳(身在英国的我很羡慕大家每年都有足够的阳光可以晒到)、散步(这是我个人最喜欢做的)、读书、逛街、逛博物馆……都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对方不愿意讲话,不需要逼着他,静静地陪着就行。如果当地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参加一些心理机构的课程或者讲座,其中会很详细地讲到抑郁症的心理、行为与恢复相关内容。测试:抑郁症程度自评量表(S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