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心灵康复之路严重精神障碍防治

时间:2020-8-24 15:32:04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416870.html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我行动”。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每个体的幸福安康,也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个体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然而大众对心理健康、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精神疾病可防可治,出现精神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问题出现后我们能够认识它、重视它及时治疗,积极康复。

01精神卫生和精神障碍

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从而有成效地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精神卫生工作指精神障碍的预防、医疗和康复工作,即对精神障碍患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有效康复,最终使其回归社会。这其中还包括了促进全体公民心理健康的各项活动。精神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大脑功能的紊乱,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心理活动出现异常)。这些异常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并且达到足够的频度或持续足够的时间,使其社会生活、个人生活能力受到损害,并造成患者的主观痛苦。精神障碍有多种类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国际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障碍分为10大类,72小类,近种疾病。常见的精神障碍有情感性精神障碍、焦虑障碍、物质使用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02精神障碍可怕吗?可以治好吗?

精神障碍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人体大脑功能的素乱,而导致患在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素乱或者异常,是一种精神疾病。精神障碍并不可怕,是可以被预防和治疗的。大部分精神是轻型的,即使是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时有冲动行为的患者比例也很小。患者的行为紊乱多在急性期发作,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好转后症状就会改善。患上精神疾病,要积极进行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不妨告诉自己:“我只是情绪感冒了,现在很痛苦,但只要治疗一下就会好的。”精神障碍是一种疾病,我们应该关心、帮助精神障碍患者,不歧视他们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很多精神障碍都能得到有效而形式多样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心理服务和康复治疗;即使是最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经过系统治疗也能够恢复社会功能。

03什么是严重精神障碍,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治疗原则是全程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依从性,综合干预康复治疗。全程规范化治疗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的药物治疗,综合干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支持。康复治疗预防残疾=早期治疗+同步康复。最终目标=保持或恢复社会功能+有意义的生活。

04社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哪些免费服务?

①患者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医生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提供的患者疾病诊疗的相关信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然后将患者纳入社区管理,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躯体、心理健康状态的全面评估;

②随访评估。根据病情的需要,对于管理中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对患者当时的躯体、精神状况,疾病危险性状态,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了解评估。指导患者服药,根据随访结果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干预、指导措施。发现病情有变化、严重者,将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对于家庭贫困,以及有危险、冲动行为的患者,帮助患者家庭按国家政策申请在治疗费用方面给子相应的救助、减免;

③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神疾病防治、护理、康复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康复指导,对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

④健康体检。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在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对患者进行1次健康体检。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检查等。

05什么是精神康复?

康复在医学概念中是指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职业能力的恢复。精神康复也是医学康复的学科分支,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医学、社会、教育、职业等方面措施,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训练和再训练,以减轻精神疾病原因所造成的精神活动减退,消除精神疾病对患者各种功能的影响,使其减退的能力得到提高,恢复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水平,进而提高或恢复社会功能水平及病前社会角色功能,履行应尽的社会职责的学科。

06康复训练有何意义?

康复训练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从基础康复到各类专业训练,可以从自我照顾训练开始,逐步扩展至家居生活管理训练、社会交往能力训练、职前技能训练等。在康复中通过疾病知识教有规范用药和治疗依从性教育,患者能够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基本知识,正确认识疾病,建立一定的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并配合治疗,建立与医生或其他服务人员良好的信任和互动关系。另外,康复能够帮助患者对个人社会角色进行确认,发挥其社交能力,对其参与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能力进行培养等。通过这些培养,患者能够适应一般工作的要求,掌握常用社交技巧,应付日常生活问题,处理与自身有关的一些矛盾,改善患者懒散、被动、能力退化等情况。

07如何指导患者参加康复活动?

(1)指导生活自理。有些患者患病后变得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做家务,这样对其今后回归社会极其不利。对患者来说,要提高认识,主动做家务,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对家属来说,要对患者多加督促和鼓励。

(2)多进行情感交流。对于恢复期患者,要从提高兴趣、充实生活内容、体谅关心他人方面对其进行培养,要让患者学会适时、适度表达感情,家属也不要忽略与其进行沟通。

(3)培养注意力集中。有些患者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或不能持久,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会有很大影响。要针对这方面加以训练,延长患者主动注意的时间。从简单的患者感兴趣的事情开始,如果其注意力能够维持1小时以上,对其生活就不会带来大的影响了。

(4)鼓励言语表达。很多患者个性内向、不善表达。训练言语表达,首先是让患者敢说,其次オ是让其学习怎么说。训练环境要宽松、平和,家属要对其进行适时引导。

(5)待人接物。可以在征求患者同意后约亲朋好友至家中做客,鼓励患者参与交谈、参与聚会。家属还应带患者参与上街购物、郊游、串门等社会活动。

08如何防止病情复发?

(1)家属要带患者或医院门诊复查。一般情况下,应1个月复查1次,恢复期病情稳定的患者可2-3个月复查1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就诊。

(2)坚持遵医嘱规律服药,维持治疗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3)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特点、症状表现,理解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自觉服药维持治疗,避免不规律服药。

(4)注意发现疾病复发的先兆,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09家属如何识别患者的病情复发先兆?

(1)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

(2)情绪变化:如患者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安、易发脾气无故担心等。

(3)发呆、语言增多或减少、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不爱理人、生活变懒散。

(4)出现头痛、头晕、疲乏无力、饮食异常、消瘦等躯体症状等。

(5)原有的自言自语、自笑、敏感多疑、言语紊乱等精神症状重新出现。

(6)患者原来主动或配合服药治疗,突然拒绝服药治疗,不承认自己有病。患者家属如能在早期识别精神病复发的迹象,并及时带患者就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就能及时控制病情,显著改善疾病的预后。

10如何预防出现心理障碍?

(1)从胎儿时期起注意孕期营养、保健和胎儿健康;婴儿儿童时期要给予母爱关怀、保证充足睡眠、智力发展,包括语音、游戏、父母表率作用、科学学习、适时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及个性的培养,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的能力使孩子养成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忠诚老实、讲文明、懂礼貌、通情达理的气质。不要过于溺爱孩子,要让孩子不断克服胆小、任性、自私、好胜的不良个性,以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2)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学习、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及邻里关系,注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jbrs/11497.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