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壹
大众对《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概念非常熟悉,在作白话解释时,往往会根据字面意思解读为“上等的善行应该如同水一样”,或者“上等德行的人具备如同水一般谦卑、处下、利万物而不争的品德”。从字面意思理解,或者从教化世人与人为善的角度理解,这样的解读都是合情合理的。但仍然有人会提出疑问,难道“善”也要分出上下高低、三六九等之别吗?
道教是一门宗教,必然有其宗教之社会意义。道祖在《道德经》80章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思想,指出如果人人都能遵道而行,日常的言语行为都符合本然真性而没有私心杂欲时,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再无任何不公平的现象出现。人们不再生出过多的贪求,所以即便有什伯之器,也都无所可用。
“小国寡民”,并非是指要让国家变小、百姓变少,而是要摒弃向外扩张的“大”的概念,明晓自我之于天地自然而言的渺小,所以才能敬天地、畏鬼神、法先祖、宗教化,人间的社会秩序才可以和谐共生。
想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第一步基石便是收回人们因贪因着的心思。贪恋产生于未得和不知足,因心中有欲而身又不能得,所以就想使尽机巧逾越规矩而为自己行方便。从纲常伦理的层面来说,这便是恶心恶行产生的根苗。所以教化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认识到贪恋终将会导致的祸患。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说得明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因为今日产生了不好的心思、并作出了伤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这是为自己种下了恶因,日后也必定会承担这份恶果。不明大道之人,看不到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不明白此时因和后时果之间的必然,所以总是贪图一时的畅快,待到果报临身时却又后悔不及。由此,也就凸显出以善为教化的重大意义。
贰
道教讲善,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的:
第一个层面,便是世人口中常说的善恶之善。既生肉体凡胎,便是有形有相、有贪有恋之体。又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不同,有的人是被自己的贪念牵着肉体走,有的人则会心生慈悲、不忍因为自我的一时贪欲而使他人他物受苦。这样一对比,就有了善与不善的分别。道祖当初“见周之衰”西隐而去,是因为当时的人间太多不义争杀,人人都成了欲望的奴隶,所以才会导致天下大势的衰败。若想避免这样的结局,就必须要从源头上杜绝产生过度的、不合己身之道的念头和行为,劝导人们要语善、视善、行善,唯有以善念对众生,才能彼此互不相伤,才会把纷乱世界变成人间桃源。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