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精神疾病也呈现了增多的态势。忙碌、疲劳、焦虑、急躁、压力等种种情绪成为加速这一态势的催化剂。然而,在精神疾病越来越多地影响工作生活的同时,人们对于它的了解却仍显不足,甚至存在种种误区,导致病情反复。
今天给大家盘点一下,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患了精神病便无法痊愈了?很多人误以为,得了精神病就没救了,治不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尽管与其它常见病相比,精神病治疗相对来说更难,治疗周期似乎更长。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大部分精神病都有治疗方法,整体治疗效果比较好,预后比以前大大提高。
误区二:认为精神病人是“鬼神附体的表现”。精神病患者在发作时表现为手舞足蹈、胡言乱语、捕风捉影、疑神疑鬼、行为障碍,似乎是鬼神在作祟。特别是癔症患者,往往表现出特殊形式的意识障碍,自称是鬼神附体,说话拿调,用死人的口气说话,甚至表现出双重或多重的人格,这样更容易使人对鬼神信以为真。所以有些家庭请巫医跳大神,烧香拜佛,甚至对病人造成残酷的惩罚,严重时危及生命,
这些都是极其荒谬的,没有科学依据,精神病患者的语言、情绪和行为异常其实是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不是鬼神作怪。
患有精神疾病时,大家不要请巫医治疗。相信科学,医院诊治。否则会耽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误区三:只要病人心里的“结”打开,病就好了。许多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比较少,加上对精神疾病传统观念中的耻感,不愿轻易承认是精神疾病,或认为精神疾病就是思想病。
如果患者是在读生,患者出现学习能力下降,家属经常说,自己的孩子我自己最了解,就是一时想不开,我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放松一下就没事了,没必要看医生。事实上,精神疾病也是一种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有生物学的改变,单纯说教、开导,避重就轻,往往事半功倍,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
误区四:抗精神病药物会依赖和成瘾。很多病人或家属谈论精神药物就会脸色变化,认为这些药物一旦服用就很难停止。
即使他们受到疾病的折磨或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的病情逐渐恶化,行为也越来越混乱,也不愿意轻易服药。
因目前,精神疾病的病因不明,属于多因素引起的疾病,首选药物治疗。
有些患者停药后病情反复或是病情加重,这种情况不是药物依赖或成瘾引起的,而是自身疾病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需要持续的药物治疗。
误区五:想自杀才是得了精神病?在过去的理解中,自杀是精神疾病,其实一些小症状可能是疾病的先兆。
功能性精神疾病很难通过目前的检查设备检测出明显的病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率也很低。比如有的人有长期睡眠障碍,包括早醒、夜梦增多、睡眠困难等,这取决于服用稳定的药物。
事实上,睡眠障碍可能是功能性精神疾病的先兆。
患者被视为普通失眠,错过早期治疗机会,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其他身体症状,如胸闷、心悸、头晕、腰酸背痛等身体不适,医院的心脑血管、消化内科等科室检查,所有检查结果都没有明显问题。
其实这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表现,医院检查。甚至有些患者即使意识到自己有精神障碍,出于面子,医院。
温馨提示精神心理疾病不及时治疗会出现失眠、自残、焦虑、抑郁...,严重甚至会导致自杀。发现后一医院进行诊疗,以免错过最佳看诊时间。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