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吴文源教授,在西部精神医学协会重性精神障碍专业委员会年高峰论坛中,向大家介绍了重性精神障碍领域在至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进展top10:评估新手段
网络荟萃分析(Networkmeta-analysis)通过对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整合,可对2种以上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如,「研究1」对治疗A和C进行了直接比较,「研究2」对治疗A和B进行了直接比较,「研究3」对治疗B和C进行了直接比较。现在我们想对治疗A和C的效果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荟萃分析同时整合直接证据(研究1)和间接证据(研究2和3)进行分析。
网络荟萃分析作为最新的一种证据整合方法,为不同治疗方案间的比较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即不同研究的异质性问题。不同研究之间如果异质性较高,则会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进展top9:精神分裂症病因和病理机制
有最新研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检测到多巴胺2受体(D2R)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的血清抗体,而在对照组中并未检测到这些抗体。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能存在受免疫调节的受体亚型,免疫调节在发病中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
另外,有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在50条通路中,组蛋白甲基化、免疫和神经信号以及突出后致密物与3种精神疾病显著相关。说明3种精神疾病存在共同的神经免疫等通路异常。
进展top8:治疗新发现
双相躁狂
最新一项纳入57个研究的网络荟萃分析比较了18种双相急性躁狂的治疗药物,发现其中13种药物与安慰剂相比更有效(包括奥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卡利拉嗪、锂盐、卡马西平、帕利哌酮、阿立哌唑、阿森纳平、喹硫平、齐拉西酮、丙戊酸等),且13种有效药物在疗效和全因停药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异。
其中,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丙戊酸盐、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的全因停药率低于安慰剂组。另外,研究发现锂盐可有效预防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的复发,可作为双相障碍患者预防复发的一线治疗。
心理治疗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可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的特定症状,如认知行为治疗(CBT)与抗精神病药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幻听等阳性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另外,综合神经认知治疗(INT)作为一种新的功能修复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神经认知及社会认知功能。
抗精神病药与脑灰质变薄
研究发现,与未服药患者相比,服药患者的后侧前额叶和颞叶皮层厚度变薄;而未服药组患者和对照组相比,脑皮质厚度未发现明显差异。
针灸治疗
Cochrane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中提到,虽然证据有限,但针灸+标准抗精神病药与标准抗精神病药相比,更有可能使精神分裂症得到改善;显示出针灸治疗的抗精神病潜力,且同时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进展top7:功能修复
随着双相障碍病程的延长,患者神经心理功能呈进行性下降,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患者功能恢复的问题。
西班牙进行的一项研究使用「神经认知行为疗法」对双相障碍患者进行功能修复训练,结果显示该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功能。
进展top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精神分裂症患者(无论是否首发)外周血清和血浆BDNF水平较对照组中度降低,而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无论药物是否对患者有效,患者血浆BDNF水平均一致增加。
另外非常有趣的是,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够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BDNF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进展top5:双相障碍与白质损害
年HarvardReviewofPsychiatry特刊: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连接损害相关。研究发现白质结构损害的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语言流畅性缺陷。
进展top4:影像学鉴别单双向障碍
脑灰质体积不同
采用美国匹兹堡和德国慕尼黑样本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海马及杏仁核灰质体积小于抑郁症患者,而抑郁症患者前扣带回灰质体积小于双相障碍患者。
脑皮质厚度不同
另外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右尾中额区、左顶下小叶和右侧楔前叶皮质厚度明显低于抑郁症患者。
进展top3:基因组学奇迹
年7月,精神疾病基因组协会精神分裂症工作组召集全球科研力量对15万余被试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分析,其中包括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名对照人群,并在Nature发布了研究结果。测序分析发现了个精神分裂症相关位点,其中83个属于首次报道,且相关位点中大部分都与D2和NMDA受体相关。
另有研究对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酒精使用障碍患者及名健康对照的遗传信息进行了分析,发现代谢型谷氨酸受体-3(GRM3)突变体患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风险分别升高至2.4倍和3.0倍。
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是,有研究发现22q11.2缺失综合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只需使用较低的氯氮平剂量进行治疗便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若使用较高剂量,则可能会出现癫痫、红细胞减少及心肌炎等严重副反应。
进展top2:脑肠对话
虽然大脑和肠道之间的联系很早就被提到,但在精神科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研究发现,大脑和肠道微生物之间具有双相通路。
心理压力、分离焦虑不仅能改变肠道菌群,还能改变肠道上皮细胞功能和粘液分泌功能,改变胃肠道动力;应激反应可增加肠道通透性,并使肠道细菌结构发生改变,使得肠道对化学物质和炎症刺激易感性增强。抑郁症、焦虑症、慢性疲劳、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和一些神经系统病变如多发性硬化患者,其肠道菌群与正常人不同。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有肠漏,微生物毒素透过渗漏的肠壁进入血液循环。
反之,肠道菌群可作用于中枢信号系统,如调节情绪和情感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TH)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肠道菌群如鼠李糖乳杆菌,可通过改变GABA受体的表达减少焦虑和抑郁的相关行为;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可进入外周血循环而影响脑功能。另外,生命早期是关键窗口期,此时肠道菌群的定殖有助于形成正常成人期行为的神经回路和信号。
进展top1:影像学应用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发现,患者脑白质呈现两种异常模式,即广泛性白质异常或限定区域内白质异常。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海马静息状态的内在活性增高。还发现精神分裂症药物疗效与脑区功能连接改善相关:右背尾状核区和前扣带回之间以及右腹侧尾状核/伏隔核和左侧海马之间的连接改善,与治疗效果成显著正相关。
编辑:张秦溪
黄小喵欲了解更多详情,呼和浩特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