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有类似的提问:明明不胖,却要减肥,是不是有心理疾病?明明条件很好,却很自卑,是不是有心理疾病?整天洁癖严重,是不是有心理疾病……显然,不少人不明白心理疾病到底指的是什么,而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
一、在了解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的区别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什么异同心理问题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具有一定的情境诱发。例如,今天你有急事开车出门,结果遇到了堵车,一堵就是两三个小时,你在等待的过程中,产生焦虑、愤怒、沮丧、担忧等各种情绪,这就是心理问题。如此,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不同的人,心理问题程度和性质不一样。
1.按严重程度划分,心理问题可以划分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正常心理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的,持续时间短,情绪反应大多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个别情绪自控能力差的除外),不严重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情绪反应未泛化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例如,成绩不好,觉得很沮丧。
严重心理问题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产生的痛苦情绪,情绪反应对象存在泛化现象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对社会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因为成绩不好,看到课本就会想到考试,看到老师也会想到考试,任何与考试有关联的都引起对考试的联想,以至于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影响学习。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也叫可疑神经症,疑似神经症,因接近神经症,症状与神经症类似而得名。内心有明显的冲突,并且这种冲突不带道德色彩或现实意义,严重损害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但是其病程和严重程度尚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例如,因为考试失败,不敢上学,觉得自己很丢脸,并表现出抑郁、焦虑等症状,无心学习,失眠,痛苦,成绩下滑严重,不能参加正常社交活动。
异常心理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重症精神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
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属于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等,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没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并且与现实环境极不相符,患者察觉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为之痛苦,且妨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
人格障碍,是一组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质上、内容上、整体上异常,存在缺失,与主流文化产生强烈冲突,并给个体或他人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包括反社会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
重症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和重症心境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在临床表现上具有妄想、幻听、幻视、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的可能危及个体和他人安全。
其他精神障碍包括应激相关障碍、癔症(歇斯底里症)等等。
2.按性质划分,心理问题可以划分为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
发展性心理问题:
所谓发展性心理问题,指的是个体自身不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对自我能力和自我素质方面的认知,其心理素质和心理潜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充分的发挥,心理发展不成熟。例如,这次疫情中,有些人不懂得配合,要么心存侥幸,要么自我中心,这就是典型的心理不成熟,属于发展性心理问题。
适应性心理问题:
适应性心理问题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哈特曼认为,适应是个体终生维护心理平衡的过程,以无需付出太高的代价去处理一个具有一般性和可预期性的环境。适应是个体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发生改变的过程,但人们谈到适应时,心中想的是单一的改变,因而环境与个体之间容易失衡。例如,有一个工作环境调到另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产生的焦虑。
障碍性心理问题:
障碍性心理问题有时也称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当个体遭遇重大挫折、人际关系严重冲突或重要抉择时,一般会表现出情绪焦虑、恐惧、抑郁或沮丧,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异常愤怒,甚至冲动报复,过度应用防御机制来自我保护,呈现出适应不良的言行举止,如果得不到及时适当的心理疏导,就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其特征是:个体持久地感受到痛苦,糟糕的人际关系,社会功能受损,容易产生敌对或对抗行为,表现出非当地主流文化的特殊言行。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
二、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理疾病属于心理问题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和精神疾病有着重叠。很多人以为精神疾病是由生理问题引起的,心理疾病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其实不然。两者均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在英语上,mentaldisorder即翻译为精神障碍,也翻译为心理障碍。事实上,精神医学没有“精神疾病”这一说法,有的只是精神障碍;正如心理学没有“心理疾病”这一说法,有的只是心理障碍。
1.倘若要区分正常心理问题与异常心理(包括精神障碍),只要遵循心理病与非病三原则:
主客观世界是否统一
要看一个人是否有心理正常,首先看他是否有自知力,即,是否知道自己存在某一方面的问题。但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除外,因为他们是知道自己存在一定问题的,而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其他精神障碍则未必知道自己存在问题。
精神活动内在是否存在协调性
正常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是相互协调的,但异常心理的,可能在该悲伤的情况下,开心异常;该沮丧的情况下兴奋过度,同时在认知里,不认为自己这番举动何有不妥,与周围环境、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个性是否相对稳定
倘若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外因的情况下,人格突然发生性的变化,极有可能是异常心理。
2.但如果要区分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则不那么容易,因为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现象。
心理疾病通常指的是个体由于成长因素,社会因素和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因素,精神上产生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情感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的现象,例如生活规律紊乱、行为异常、兴趣减退、情绪障碍等等。大部分的心理疾病事出有因。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厌食症、偷窥狂、心理变态、性心理障碍等等。
精神疾病则是因大脑机能受到损害,产生器质性病变,而导致认知、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可伴有幻听、妄想、幻视、多疑等精神病性症状,行为上的冲动或怪异,思维上的紊乱,并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陷。比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
对于一些异常心理如何界定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则存在争议,通常以是否发生器质性病变为准。
以抑郁症为例。作为一种每个人都可能患有的疾病,抑郁症的起因至今无法准确确定导致是生理因素起主要作用还是心理因素其主要作用,因此,精神病学将抑郁症归为精神疾病,心理学则将抑郁归为心理疾病。或许,如果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只是轻度抑郁,可以归类为心理疾病。但如果是重症抑郁症,严重会产生被害妄想、幻听、幻视等精神病性症状,则归类为精神疾病。
再者,以人格障碍为例。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也没有精神病性症状;但偏执型人格障碍则存在被害妄想。也就是,人格障碍也并非全是精神疾病,或全是心理疾病。
换而言之,精神疾病与心理疾病之间其实不是那么明显的区分,有时候是可能并存的。
如果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正常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之间有什么不同。那么,有正常心理问题的人就好比一个人喝了点酒,知道自己不胜酒力,快醉了,会告诉大家,“我不能喝了”,或者明知自己不能喝,但是死要面子,结果把自己喝趴下了;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就好比一个人明知自己不能喝多少,也知道自己不该为此感到痛苦,但是就是控制不了,可能会逃避喝酒,也可能会借酒浇愁;在他即将喝醉又还没醉,且不住喝酒的那个过程,就是严重心理疾病即将转入精神疾病的过程;而精神疾病患者就好比一看到酒就飘飘欲仙,各种幻想,一喝酒就喝个酊酩大醉,还觉得自己很能,飘得不知天高地厚,其实已经不能再喝了。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解析生活,分享心理,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