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opeyoualwayssmile.
人们常将躯体性疾病单纯归类为某种疾病治疗,却忽视了心理因素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所以经常跑遍了各个科室都找不出原因来。
世界卫生组织有一个报告,60%-70%的慢性病,都是由压力、应激因素导致的,那么压力之下的哪些身心症状,是身体向我们报警的信号呢?而压力为什么会导致身体的不适呢?面对身心疾病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发病机理
////////
个体正常状态下,机体是处于一种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当面临应激事件时,个体就要付出努力来解决或逃避应激事件,此时机体就会发生我们通常所说的应激反应。从生物学的水平来说,这时几乎所有的器官都先后发生变化,尤其是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胃肠道最先出现功能的改变。机体此时保持大脑和肌肉功能的能量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灌注率和局部脑葡萄糖消耗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呼吸加快,血流重新分配,脑、和肌肉的能量和代谢增加;免疫功能改变;生育功能和性行为抑制;食欲和哺乳功能下降等。这些反应都与增加机体对应激的适应有关。然而,这种状态与某些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并无绝然的界限,或者说其本身在某种条件下也可能具有病理生理作用。如应激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各系统间血量供应的重新分配、血糖升高等,以提高机体应付应激原的能力。但这种状态如果过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小血管的痉挛、血管内皮的损伤等,成为促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中风等疾病的重要因素。在有其他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高盐饮食、家族史阳性者)存在的情况下,这种不良影响就更为明显和快速。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的一项研究表明,患有心理疾病中的抑郁症的患者,有69%就医时的主诉症状是躯体不适,43%的抑郁症患者承受着慢性疼痛。在抑郁症患者中,疼痛性躯体症状发病率很高,最常见的是头痛、背痛、胃肠道疼痛以及部位不明确的疼痛。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身体的状态,比如胃炎、胃溃疡、失眠、高血压、糖尿病乃至恶性肿瘤等疾病,都与心理问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EHAPPY
躯体化障碍
////////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总是以躯体不适感为突出表现,病人因医院就诊反复检查,均难以发现与躯体症状相符的器质性问题,但患者却常常抵触探索自己的心理方面的因素。忽视心理症结,会导致资源浪费。临床上有20%左右的疾病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但很多都被当成了躯体疾病来治。不少纠结于躯体症状的患者实际上给家属也带来了巨大精神压力。如果家里有家庭成员出现躯体不适,医院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仍找不出病因时,要考虑可能是躯体化障碍这种心理疾病。对待这样的患者,需要给予充分的理解,要肯定患者躯体不适的感觉是真实的,并 同时也希望社会为精神障碍患者张开怀抱,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尽我们所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