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丝带·空中课堂()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医院联合省会文明办、市综治办、石家庄广播电视台FM91.5《老朋友俱乐部》推出《绿丝带·心灵课堂》栏目,每周五8:15—9:00与您在电波中相约。本期由医院名誉副院长、首席专家杜义敏讲述:
主持人:杜院长是市八院的首席专家,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老年心理健康话题。
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事业的完善,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据估计,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2.9亿,我国已进入未富先老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老龄人口中,心理疾病已构成常见多发病之一,所以老年心理保健显得非常重要。
主持人: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什么特点?
杜: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四个特点
1、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由于出生率降低,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人口寿命延长。预计年,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占总人口比例超15%,联合国预测,-年,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将由11%上升到21.9%,中国将由12.3%上升到31.1%。
2、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由于人口老龄化政府用于保险、福利、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增加,增加了经济压力。
3、中国传统养老方式面临转型:居家养老模式将被社会养老模式替代
4、社会保障城乡差异大
三、主持人:老年期生理有哪些变化?
杜:心血管系统:心脏重量增加,心肌细胞不同程度萎缩,心包膜下脂肪沉积增多,心肌ATP酶活性下降,使心肌收缩速度及强度下降,心血管系统顺应性差,动脉管壁硬化,从而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
泌尿系统:从50岁起,肾单位随增龄而减少,肾小球发生纤维化或玻璃样变。40-60开始出现前列腺退行性变化,出现前列腺增生、肥大,导致排尿困难。
神经系统:脑重量减轻:60岁后大脑平均重量减轻约8%,脑体积缩小:皮质萎缩,脑室增大,易出现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老年痴呆。
四、主持人:老年期心理有哪些变化?
杜: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在《古今笑史》中曾谈到老年人的“八反”:夜不卧而昼睡;子不爱而爱孙;近事不记而记远事;哭无泪而笑有泪;近不见而远见;打却不痛,不打却痛;面白而黑,发黑却白;如厕不能蹲,作揖却蹲。它形象的描绘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过程。
五、主持人:老年人容易产生哪些心理问题?
杜:随着生理衰老,人的心理也出现衰老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感知觉减退和运动迟缓。由于老年人感知觉的减退,最终会影响老年人与其他人乃至与社会的交往和接触,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衰老感。不过,感知觉减退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积极锻炼而有所改善。当客观要求老年人的运动速度过快或要求的运动过于精细和准确,违背了老年人特有的活动规律时,就容易出现过度紧张状态,甚至出现焦虑、烦躁及抵触情绪。二、记忆力减退。老年人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记忆力减退,且近事记忆减退较明显。如记不起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谁来看望过自己,想不起熟人的名字,忘记东西放哪了,经常要找钥匙、眼镜、笔、钱等。当老年人注意力集中于目标性记忆任务时,其成绩并不比年轻人差,但老年人的非目标性记忆力较差。在衰老过程中,老人精力减退,耗费精力多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而耗费精力小的心理活动改变较少。三、智力改变。不少人认为,人老了脑子会变糊涂,这种不正确的看法易使老年人产生消极、悲观情绪。事实上,许多健康老人智力并没有发生明显减退。心理学家发现,人有一种“晶力智力”,这是人利用一生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持续稳步发展的,到了老年仍易保持。还有一种叫“液化智力”,这是一种接受各方面新信息的能力,它容易受到年龄的影响,到了老年有下降趋势,但可通过学习得以改善。四、情绪改变。情绪是一种心理体验,有喜怒哀乐等表现。老年人的情绪体验往往有增强和不稳定的特点,常表现为易兴奋、激动、唠叨和易与人争吵,一旦发生强烈情绪体验,常需较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此外,老年人还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冷落感、孤独感、疑虑感、忧郁感、不满情绪、老朽感,但老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比中年人更容易遵循规范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表现在控制自己的喜悦、悲伤、愤怒、和厌恶情绪方面。老年人的情绪体验比较强烈而持久:就情绪体验而言,由于老年期中枢神经系统有过渡活动的倾向和较高的唤醒水平,老年人的情绪呈现出内在、强烈而持久的特点,尤其是对消极情绪的体验强度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老年人由于比较理性,往往通过认知调节来减弱自己的情绪反应,但老年人对于负性应激事件所引发的情绪体验要比青年人和中年人持久得多。由于个性、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老年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有的老年人由于职务地位变化引起失落感和疑虑感,有的因为健康问题等引起的焦虑、抑郁和孤独感,还有的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孤独和依赖。孤独是指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孤独心理最易产生忧郁感,长期忧郁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定。依赖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长期的依赖心理,就会导致情绪不稳,感觉退化。易怒和恐惧。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的怒火爆发。发火以后又常常感觉到如果按自己以前的性格,是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的,从而产生懊悔心理。恐惧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害怕,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抑郁和焦虑。抑郁是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压抑、沮丧、悲观、厌世等,这与老年人脑内生物胺代谢改变有关。长期存在焦虑心理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久则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失调,促使疾病发生。睡眠障碍。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睡眠浅、多梦、早醒等睡眠障碍。绝大多数老年人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表明:从总体看,各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生活很满意或满意的占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表现为轻松感、自由感、满足感和成功感。五、思维方面:年老过程中思维的衰退出现较晚,尤其是熟悉的专业有关的思维能力在年老时仍能保持。但老年人由于感知和记忆力方面的衰退,在概念、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有所减退,而其中尤为明显的则是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以及创造性。六、意志改变。由于各组织器官细胞的老化,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下降,呈现体弱多病的状态。不断滋长的老朽感和末日感,易使其原来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志向消失。但意志因人而异,也有不少人大器晚成者。七、人格改变。人格是以性格为核心的,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影响所初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调查显示,有明显心理困扰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偏执、性格急躁、敏感多疑、虚荣心强等个性缺陷,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有些人格缺陷特别是人格障碍还表现出强化的态势。对于人格类型来说,男性老人的改变则比女性老人更显著。少数老人出现严重人格改变,可能与某些疾病特别是脑器质性疾病有关。
六、主持人:老年人生理、心理功能变化有什么特点?
杜:1、个体差异大: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同是70岁的老人,有的满脸皱纹、耳聋眼花、步路蹒跚,一副老态;而有的却是面色红润、耳聪目明、动作轻巧、充满活力。这些是外在的差异,而内在心理的差异亦很明显。如许多老人年龄已达耄耋之年,但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记忆良好,精力充沛;也有的老人刚刚70岁便已经记忆力很差,思维迟钝,精力不足。2、心理老化的快慢与个人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性格开朗、勤于动脑、意志坚定、有进取心的老人,心理上不易老化。3、生理老化与心理老化不相平行:心理老化比生理老化一般要缓慢,两者虽有联系,但并不十分密切。有些老人从外表上看发白齿落,行动不便,甚至内脏器官患病,但他们依然心理健康,思维敏锐,甚至能发明创造,著书立说。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
七:主持人:老年人自身应该怎样去保持心理健康?
杜:对老年人心理卫生保健有如下几点建议。
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老年人对待自己身体的正确态度是既要服老又要不服老,即正视年龄确实大了的现实,重视防治疾病,但又不必过于敏感。有条件的话,老年人最好每年检查一次身体,以便及时发现疾病,早期治疗。对待疾病,要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另外,老年人应注意保持积极的行李状态,如进取心、理想、希望等,对防止心理老化、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乐天知命,才能知足常乐。理解新陈代谢、新老交替的规律,对退休就能泰然处之;认识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对家庭发生的重大事故,就能正确对待,想得宽些;正确看待家庭矛盾、经济和住房等的困难,就能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过分介意了。
3、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性格开朗或者平静温和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他笑,它就对你笑。”一名长寿学者曾经说过:“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沮丧、惧怕、贪求、怯懦、嫉妒和憎恨等”
4、生命不息,活动不止。这里的活动指的是广义的活动,如家务劳动、生产劳动、体育锻炼、脑力劳动以及各种娱乐活动。坚持活动有助于心理卫生和身体健康,有利于培养广泛兴趣和爱好,克服依赖心理,多为别人服务,做事善始善终,使生活更有意义。勤于用脑,加强脑功能训练。脑子越用越灵,“用进废退”的科学哲理同样适用于大脑功能。
5、增加人际交往。老年人要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扩大社会交流,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之,缺乏信息的传递就会感到空虚、抑郁,不与他人交流易使脑细胞老化。其中多与年轻人、陌生人交往非常有益。老年人与年轻人交往可以不断从年轻人身上吸取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有效地延缓心理老化。
有效的社会支持。有效地社会支持能增强老年人的耐受性及应付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社会网络对紧张事件的发生,可获得和发展自己的预见和应付能力,缓冲各类应激所产生的压力,从而提高心理功能的整体水平。
6、互敬互让,家庭和睦。家庭是退休后老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与家庭关系、家庭气氛息息相关。老年人要心胸豁达,不为家庭琐事所扰,要宽容一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愉快。
7、学会忘记。忘记年龄,老年人不要总惦记着一个“老”字;忘记疾病,并非说老年人有病也不要去治疗,而是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忘记怨恨,是指老年人要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有人说:“伤害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记住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你`怀念`它一次,它就伤害你一次”
八、主持人:避免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子女家人应该怎么做?
杜:1、做个“学习型”的子女,了解老年人的特点,掌握老年期的心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