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精神障碍是疾病,迷思,还是其它什

时间:2021-2-8 8:08:26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AllenFrances医学博士是美国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医学院精神医学与行为科学系的荣誉退休教授、前主席,是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编委会主席,是两本著名医学期刊《人格障碍杂志》(theJournalofPersonalityDisorders)和《精神医学实践杂志》(theJournalofPsychiatricPractice)的创刊者之一,也是国际最顶尖的精神障碍诊断与分类专家之一。他撰写的一些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至今仍然原封不动地存在于最新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

AllenFrances对DSM-5及美国精神医学学界在“制造”精神疾病和过度诊断的大流行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反对“医疗产业—医学”复合体,谴责制药产业对医疗实践的塑造,谴责制药公司为了增加利润而去驱使精神药物的滥开;他批评对被剥夺了受医护权利的人(如无家可归者、监狱囚犯等)的边缘化和错误对待。AllenFrances撰写有书籍《拯救正常:一位圈内人对失控的精神科诊断、DSM-5、大型制药公司以及日常生活的医疗化的反抗》(SavingNormal:AnInsidersRevoltagainstOut-of-ControlPsychiatricDiagnosis,DSM-5,BigPharma,andtheMedicalizationofOrdinaryLife)。

原文来源

AllenFrances所著《SavingNormal:AnInsidersRevoltagainstOut-of-ControlPsychiatricDiagnosis,DSM-5,BigPharma,andtheMedicalizationofOrdinaryLife》第一章《AreMentalDisordersDiseases,Myths,orSomethingElse?》小节

译者感悟

对于精神障碍,我们既不能像NIMH[1]那样持生物还原论的简单立场,或者讽刺地说,“生物—生物—生物”[2]立场,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生物学因素在其间扮演的重要角色。从“生物—心理—社会”(biopsychosocial)[3]层面来综合分析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成因、治疗方案等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说,对于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伴忧郁特征或精神病性特征的重性抑郁障碍等具有显著生物性特征的障碍来说,使用适当的药物来进行治疗,甚至使用电休克疗法,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像青少年受家庭、学校等压力源影响而产生的应激性质的抑郁或焦虑,针对孩子乃至整个家庭的心理疗法、谋求学校政策的改善则是更为理想的选择。

文中裁判员二所说的“我按照我看到它们的样子来裁决它们”,对于精神卫生从业者向患者解释其所患障碍“究竟是什么”这点上尤其具有启发性。就拿抑郁来举例:如果患有忧郁症的患者担心抑郁是自己心理脆弱所致,那我们就需要给患者说明生物学因素在抑郁起病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如果患者控诉某些外界因素(例如家长的虐待或忽视)带来的压力,我们则应该告诉患者这些社会层面的压力会给患者造成多大的创伤,对患者表达理解与共情;如果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协作变得有必要,那么将抑郁视作一个生物性的外在敌人,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变得必要;而如果想要避免患者不必要地服用药物,则需要从心理/社会层面来解释抑郁的形成和发展。

[1]“NIMH”即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theNationalInstituteofMentalHealth)。由于其仅仅重视神经科学等生物层面的研究,而忽视心理疗法等心理/社会层面的研究,因此也被戏称为美国“国立大脑研究院”(theNationalInstituteofBrainResearch)。

[2]“生物—生物—生物”(bio-bio-bio)是模仿精神医学中的“生物—心理—社会”(biopsychosocial)一词的戏谑表达,讽刺持此立场的人忽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jbzl/1263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