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麦郎病了。
庞麦郎,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你是否还记得?
“我的滑板鞋”
“摩擦摩擦,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年7月,草根歌手庞明涛因一曲“我的滑板鞋”横空出世,一度走红,此歌风靡中国,成为当时最热门的单曲,连带着“老干妈”同款风格的头像。
“滑板鞋”,一种平凡常见的物件,披上了“梦想”的披风,也引起了群众的共鸣,导演贾樟柯说这首歌有一种准确的孤独。
然而,这首歌也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庞麦郎的“方言浓重,音准不行,节奏错位,根本不是音乐“,被人当成笑话围观。
在自传里,他说
“我觉得我的命运将要发生转变……
那年,那月,那一夜之间,我的公共社交账号收到了数以万计的消息,有骂我唱的不好也能火的,有找我演出的,有找我代言的……那一刻,我很开心,也很兴奋……”
火了以后的庞明涛立即改名为什尼亚克·约瑟翰·庞麦郎,他的公司为他接了场商演,而后他遇到了现在的经纪人白晓开始了livehouse之旅。
然而,“神曲”、“网红”的更换速度比他想象的还要残酷,年底他的现场被媒体取标题为“一场演出7个保安14个观众”。
在华晨宇改编《我的滑板鞋》下他回复网友“他改编的也好听,希望他继续加油”,那个时候的他,已经没有了成名曲的版权。
没有演出的他,又回到了农村锄草,喂猪。
年3月1日,庞麦郎住进医院。
3月11日庞麦郎经纪人白晓称庞麦郎已经精神分裂症,被强制送医。
在白晓最新的叙述里,庞麦郎是个
“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却还在坚持创作、坚持自己热爱的一个艺术家...我感觉到他就是中国版的梵高...庞麦郎先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比《堂吉诃德》还要魔幻”
然而,任何一个诊断的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在贴上一个“疯子”或者“鬼才”的标签的背后我们如何去理解,预防和治愈一种“真实的痛苦”呢?
“成名之后的暴风雨”
当热度褪去,成名之后的庞麦郎并没有等来他真正成为一名“音乐明星”的生活。
年《人物》杂志,将对庞麦郎的批判推向了顶峰。
庞麦郎在一度走红之后,就一直想把自己隐藏起来。
他将自己藏于小旅馆中,频繁的换手机号码,避免和经纪公司,父母和老朋友的联系。
他在接受视频采访的时候,谎称自己是台湾人,90年的。
据经纪人李希说明,庞麦郎在未经公司的同意下,就擅自改了自己的年龄和祖籍。
他对自己的家人充满敌意。在一次报道中,声称“不说他们,没好的人”
庞麦郎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国最国际化的歌手”。
他很在乎国际化,他的MV中必须有外国人出镜。
庞麦郎在华数的包装下爆红,但骤然成名使他陷入恐惧中,他,不顾公司利益和巨额赔偿,不动声色的离开所有人的视线。
这一件件事情,描述的是一个无理取闹的,胆小无助,众叛亲离的庞麦郎。然而,在当时,没有人想,点点滴滴的导火索下,“惊慌庞麦郎”可能真的生病了。
庞麦郎的滑板鞋“丢失了”
根据心理学素质—压力模型(英语:diathesis-stressmodel),庞麦郎自身的性格和周围环境都让庞麦郎处于心理疾病的高风险中。
据经纪人白晓陈述,庞麦郎先生诊断是精神分裂症,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没医院诊断的情况下,我们难以知道其中的曲曲折折。
从而,我们的分析是提供一个视角来帮助更好地去理解任何一种心理精神疾病的本身的成因是复杂的,而在康复中早期寻求专业的治疗,社会的无偏见的支持是重要的。
根据《年全球疾病、伤害和危险因素负担研究》,截止年全球罹患精神障碍的人数达到9.7亿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达到万人,占总疾病负担的0.48%。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的综合症,以环境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特点是思维,观点,情绪,语言,自我意识和行为出现异常的扭曲,是一种慢性且严重的精神疾患。
可在任何年龄发生,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男性多在17-30岁,女性稍晚多在20-40岁发病。
从新闻报道中,庞麦郎的父亲声称家里无精神分裂患者史(精神分裂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且归类于多基因遗传病,遗传度高达80%。若父母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的患病概率也远远高于普通人。),除了生活环境的变化。
庞麦郎自身的个体特征和家庭因素可能都是患精神疾病高风险的重要原因:
1.个性特征:部分患者在患病前的性格具有胆小,孤僻,敏感,害羞等分裂型人格的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个体遇到应激时,不能及时寻求社会系统支持,也不能顺利面对应激。
庞麦郎,从农村小伙子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这种身份的转变,责任的转变可能会本就害羞的庞麦郎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
据报道称,当时的庞麦郎出现害怕,逃避等现象,可以看出其心理,对于突如其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