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类疾病药物出现副作用无效手

时间:2018-11-13 11:34:35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是首先治疗方法,然而精神病是复发率高的一组疾病,有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有部分患者药物治疗后出现副作用,甚至再次发作,而这些难治性精神疾病,精神科专家建议反复发作的患者手术治疗会是更好的选择。

经典抗精神疾病药中低效价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等一般需要较高剂量才能达到治疗疗效,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药物对其他受体系统也可能产生大的不良反应。而高效价药物,如氟哌啶醇则可引起更多的多巴胺D2受体相关的运动障碍和高催乳素分泌现象。

抗精神类药物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精神兴奋类药物

精神兴奋类药物主要受众人群为抑郁症患者,以氟西汀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多虑平等三类药物比较常见,这类药物不仅可以使心情振奋,还有镇静作用,可以诱发患者对周围事物提起兴趣。但是如果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失眠、嗜睡、头晕头痛等症状,甚至伴随有中毒性肝损害、体位性高血压等疾病。

精神抑制类药物

精神抑制类药物主要受众人群为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患者,其用药多为奥氮平、氯丙嗪、三氯丙唪等,这类药物镇静效果非常强,能够迅速控制兴奋,但是副作用也非常明显。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一般都会有过度镇静(即痴呆状,意识不清楚)、皮肤过敏、排尿困难、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伴随有体位性低血压。

服用抗精神类药物引发多种并发症

1.药源性帕金森症状

此症状主要发生在大于等于40岁的的中老年之间,临床表现以运动缓慢、静止性震颤为主,重症患者可能出现面具脸、肢体僵硬、佝偻姿势等症状。

2.急性肌张力障碍

在用药服后不久会出现该症状,在青少年、男性和儿童患者多见。一些带有氟基的经典抗精神病药,如丁酰苯类、哌啶类或哌嗪类药物尤易导致肌张力的增高,主要表现为双眼上翻、斜颈、吐舌、面肌痉挛、脊柱侧弯和角弓反张为主,家属如在治疗时能提供曾用药可快速帮助患者确诊。

3.静坐不能

静坐不能是引起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或静卧,常有反复来回地走动或原地踏步动作,还可伴有不自主运动甚至有自伤或攻击性行为,增加患者自杀风险。

药物副作用大,建议老患者选择手术治疗

神经外科手术已经发展越来越完善,DTI引导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与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实现了“精准、微创”的要求,手术安全高效。

脑内与情绪活动最相关的部分为边缘系统,DTI引导立体定技术是将CT、MRI、DTI等影像学检查后多图融合再导入手术计划导航计算机系统中,由计算机进行3D建模、计算靶点位置、模拟手术路径的先进医学技术。此技术不单单是运用在“精神外科”,比如帕金森病、癫痫、扭转痉挛、三叉神经痛、脑肿瘤、脑出血后遗症的介入治疗等神经功能性疾病均可涉及到此技术,其核心亮点就是“精准、微创”避免术中二次损伤所造成的并发症。

手术创口只有3CM左右,术中出血量少,最大程度减少了对患者的伤害,手术有效率高达95%,手术不会造成“后遗症”,术后患者很少会出现无智力、语言、逻辑、计算、记忆等功能障碍,且会逐渐恢复正常认知和情感,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手术适应人群

1、医院确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或DSM或ICD系列);

2、3-5年,用药效果不佳患者(包括用药效果差或无效)副作用明显;

3、各方面体征良好,18岁以上至60岁;

4、非器质性精神障碍。

--

小脑精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西宁哪家医院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tjyy/1017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