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日,正值医院服装车间成立一周年。在7楼多功能厅,业务院长杨丽芳、护理部主任李凤玲、康复科主任裴金玲及康复科全体医务人员,与医院服装车间"工疗"休养员们围坐一起,吃着糖果、瓜子、花生,回顾一年来加工服装"工疗"发展历程,这些男、女患者统一着灰色和藕荷色服装,个个神采奕奕,欢声笑语,不时上台表演节目。他们与常人无异,很难让人把他们与精神障碍这种特殊疾病联系在一起。
医院的住院患者来自全省各地,许多急性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规范治疗,病情好转,进入康复治疗阶段,一部分患者回家服药,维持现状;一部分留院,在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指导下,进一步开展专业的精神障碍康复治疗。这其中就有许多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了社会功能,实现了改写人生,开启新生活的梦想!
他们是怎么样蜕变的呢?
?
康复在疗区
"妈妈,我不再让你们操心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才是宝,没妈的孩子是颗草。
他2岁时被家人发现言语、智力发育迟缓,不愿意父母亲近,经常无原因哭闹,无法正常接受教育。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行为刻板、怪异,生活自理能力差。家人四处求医,被确诊为:儿童孤独症,就这样,由家属送到我院住院治疗。
刚入院的时候,他的表现很“另类”,仪表不整,生活不能自理,经常重复一个动作,和他说话,他总像没听着似的,带搭不理。业务院长杜爱华和二疗区科主任张丽华对这个特殊的孩子倾注很多关爱,经过3个月精心治疗、护理以及与孩子不断交流互动,他的症状明显改善,把医护人员都当做"妈妈",开始粘人了。转入康复期以后,张丽华主任为他进一步制定了康复计划,"妈妈"们每天对他进行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日常生活训练,并结合奖励刺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孩子终于可以独立地完成洗脸、刷牙、洗脚、叠被,甚至还可以帮助其他人做这些日常事务,他学会了写字,写的最多的是“爸爸、妈妈”。吕大勇护士长说,他想念爸爸妈妈!他梦中常喊的一句话是:"妈妈,我不再让你们操心了!"
她,找回了另一半
和谐、幸福的夫妻都喜欢称对方为自己的另一半。她的另一半"丢"了,罪魁祸首是精神障碍!
10月30日,七疗区出现了感人一慕:已经好转出院的患者张某和家属将两面写有“救死扶伤,医德高尚”、“精心护理,胜似亲人”的锦旗亲手送到了科主任胡红姗、护士长高燕的手中。张某的丈夫眼含热泪紧紧的握住胡主任的手说:“医院,谢谢胡主任,谢谢甘医生,谢谢护士们,谢谢你们挽救了我的爱人,挽救了我的家庭”。
张某,66岁,患器质性精神障碍,她曾有个温馨的家庭,与丈夫感情深厚,30多年从未吵过架。年11月开始张某行为、言语反常,敌视丈夫,受幻听支配用酒瓶子将丈夫头部砸伤。无奈今年开春,张某被送入我院治疗。一个月后,其丈夫来院看望,张某拒绝与其见面。
"我已经和他离婚了,他不是我丈夫,我不见他!"看着张某丈夫含泪离去的背影,七疗区胡红姗主任暗下决心,一定要治好张某的病。在业务院长赵富帅指导下,由胡主任牵头,主治医师甘海玲、护士长高燕及疗区护士们组成医护康复小组,在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基础上,着重康复治疗,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交往训练",5个月后,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对丈夫由强烈抵触到逐渐接纳,后来天天盼望丈夫来看她,接她出院。"人际交往能力"测试由来院时最低的"孤僻,喜独处,极少活动,不与人接触交谈"(0分),到最高的"能积极与别人交往,热情性和投入性均很高,具有一定的吸引和凝聚力"(4分)。她丈夫来接她时,看到半年时间里,妻子前后判若两人,感慨万千,他含着泪花挽着妻子手,来到医护人员办公室,向大家告别、致谢。这一家子破镜重圆温馨一幕,让七疗区医护人员由衷欣慰。
近年来,医院10个疗区,医院总体要求,都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障碍患者康复训练,由恢复较低的"维持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入手,如日常起居各个环节,再进行较高的恢复“文体娱乐活动能力",包括唱歌、跳舞、看电影、手工剌绣等,最后进行最高级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训练,如讲故事、打电话、模拟购物等等。"修行”到高级的精神障碍患者,只要遵从医嘱,坚持服药,定期复查,回家后基本上接近或达到自己照顾自己标准,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己经是正常人,恢复了做人的尊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康复在食堂
今年八月十五,医院食堂里热闹非凡,一盘盘冒着香气的月饼被端出了烤箱,人们脸上流着汗水,也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医院的患者和职工联手第一次学做月饼。
三天里,在保持正常开饭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终于做出了第一箱黄灿灿香喷喷的成品月饼。患者刘某生在疗区平时不怎么说话,做月饼时特别高兴,话语不断,抢着干活,第一箱月饼烤成功时,他手舞足蹈,像个孩子;患者田某龙主动请战看烤箱,高温环境下衣服都湿透了,仍然非常认真执着地坚守岗位,没有一句怨言;患者刘某逢人便说:"我会做月饼了!我会做月饼了!"患者们兴高采烈,而最操心、最疲劳的就是围绕医院的带教"老师"了,他们既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批量生产,中秋节供给全院患者和职工,更要带着这些康复期病人平平安安地完成"工疗"任务。食堂管理员张洪君感慨地说,"我们不但要看着月饼别糊了,还要看着病友别伤了,手把手地一遍一遍教他们,挺累心的,但是看到他们学成了技术,做成了月饼,跟家人报喜,我们发自内心的高兴!"。八月十五,他们为全院患者和职工做了块月饼,受到大家一致好评。现在,又有三名康复期患者在食堂"工疗"助厨,带他们的"老师"之一,就是以前的住院患者,曾在食堂"工疗"助厨的吴正波师傅,医院聘回食堂就业,医院正式员工,开启新的人生。
康复在车间
年9月份,医院与吉林省嘉鸿制衣有限公司合作,医院开设了一个服装加工车间,杨丽芳院长说,医院里设服装车间,就是为住院患者"工疗"康复提供新项目,教这些将要出院的患者学会一门技能,争取回归社会后能够自食其力,实现再就业。
10月20日,39台缝纫机、锁边机等设备到位,由各疗区选送的39名患者学员相继到岗,接着厂家技术员及我院康复科6名康复师在裴金玲主任带领下,开始了全新的康复、再就业培训,一天、两天、三天——缝纫歪歪扭扭的线跑直了,裁料、划线、运烫、打结、锁眼、扣兜——20几个工序,由弄不明白到有条不紊,19片布在这些"学徒工"手里变成了一条条裤子,12月7日,第一个工期结束,条裤子全部发货,"学徒工”们手里拿着院里发的劳动奖金,看着一包包服装装车拉走,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6疗区有一名患精神分裂症的女患者,住院两年了,开始学徒时只能做些简单的工序,常出废品,经过康复科小曲、小谷的耐心指导、练习,最后精通服装加工各道工序,担当了技术级别最高的质管员,车间里谁加工的服装是否合格由她说了算。
组建、管理服装车间,裴金玲主任深有感触,她说患者们参加"工疗"康复从没信心到信心十足,从不会做到个个都是成手,这说明精神障碍患者和正常人一样,都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非常聪明,一教就会,只是需要我们下功夫花力气用心去帮助他们!
在医院,不单单是医护人员带患者做康复训练项目,实际上是全员在做,像卫生保洁,种植养植、洗衣及被褥凉晒、后勤维修等等这些项目,医院各个角落。不仅有康复师,还有相关员工,许多患者独立完成这些项目后,不但学会了技能,还获得合理报酬,有满足感、价值感,甚至家人来接时不愿意回家。
医院,医护人员都特别提到一点,就是希望全社会正确认识精神障碍这种特殊疾病,接纳这些需要扶助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是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更好的活着。
潘占成院长谈及精神障碍康复工作下一步的打算时说,明年,我们仍然以疗区康复为主体;还要继续开办3~4期服装加工"工疗"培训班,医院的住院患者病号服都由患者自己来做;医院拿出平米的房间,增加"工疗"、"娱疗"、"体疗"、生活场景模拟等新的康复项目;我们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主动与社区对接,把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做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精神障碍康复治疗技术优势,在社区惠及更多的居家治疗患者,促进健康长春、平安长春、和谐长春。
曲硕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