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余震,大家听起来都不陌生了,但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余震”,有点特别。
据统计,经历地震的成年人中有32~60%的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未成年幸存者中这一比例可达26~95%。也是我们所说的精神余震。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突然而来且异乎寻常的强烈应激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疾病。使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受损,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PTSD的主要表现
1
病理性重现/闪回:患者在白天的想象里或在睡梦中出现反复的、闯入性的回忆或重演创伤性事件;遇到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事件、场景、人物等会触景生情,产生严重的精神痛苦。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是PTSD最常见也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
2
具体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注意力不集中,激惹性增高及焦虑。躯体症状有心慌、出汗、头痛、躯体不适、入睡困难和易惊醒,且持续时间比较长。
3
回避行为:患者表现为长期或持续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场景。回避行为分有意识回避和无意识回避。无意识回避表现为对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防御性遗忘、失忆,但与创伤性事件无关的记忆则完好保存。患者也可出现情感麻木,对周围的环境刺激反应迟钝,出现社会性退缩。
地震后,魔鬼还未离开
地震后PTSD的发生与年龄、性别、个人特质、暴露因素、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相关。高龄、女性、具有妄想性和焦虑性人格特征,地震中被困、受伤、丧亲、见证死亡、极度绝望、未接受良好社会支持等因素皆可增加地震后PTSD的发生率。
年3月11日
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
经历年东日本地震的儿童在三年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仍显示出PTSD症状。他们更容易焦虑、失眠,14%的孩子会强迫性地回放灾难发生时的场景,而7%的人无法回忆出自己亲历的痛苦记忆,并在行为上避免当时做过的事,病情更严重的孩子无法像外界展露太多情感。而在汶川震后一年至两年半的时间里,当地中学生患不同程度PTSD的比例达9~65%。
在地震幸存者之外,目睹灾害的救援部队、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等也会成为创伤受害者。年汶川地震后,包括13万解放军在内的大量救援人员从全国赶往现场,工作难度大、时间长,身心均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对余名参与救援的军人调查发现,4.25%的人确诊患有PTSD。部分志愿者在之后几个月内无法关灯入睡,震后数年扔担心石块掉落,这些都是创伤后需长期心理重建的症状。
PTSD是碰到灾难时的正常反应,不能讳疾忌医
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都能有效缓解负面症状,恢复脑部改变。常用并且临床效果较为明显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程。心理医生常会让患者尝试在某种程度上重新经历导致PTSD的创伤性事件,处理患者强烈的感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好帮助他们克服PTSD的负面症状。
希望受到心灵重创的人们能够更多地寻找情感支持和专业治疗。如果你身边有亲历震灾的家人、朋友,当他们需要时,请给他们更多包容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