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神科医生对病人都主张“不问症状”而偏重调药,稳定后才开始心理疏导?
本人在诊疗过程也遇到过患者类似的质疑,为什么三言两语就完成了初期的诊断,然后就是开药方,这是因为处于心境障碍中的人很多是沉浸自己的世界不愿意交流,其次是有一定的病耻感,觉得不体面,哪怕是最常见的抑郁症,一般根据检查提纲看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检查意识的状态
心理医生在诊断中无需过多交流比如在确定患者意识状态意识是否清晰,有何种意识障碍(包括意识障碍的水平和内容)。意识障碍可分为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两种障碍,其中环境意识障碍有:1、嗜睡、意识混浊3、昏睡4、昏迷。具体变现为a:清晰度下降;b:范围改变①朦胧状态②漫游性c内容的改变①谵妄状态②精神错乱③梦样状态。自我意识障碍包括:⑴人格解体⑵交替人格⑶双重人格⑷人格转换。
而敏锐的医生从与患者三言两语中就可以判断出意识状态,此外诸如定向力,感知状态,记忆力,思维状态,自知力,一位正常人的面部表情是随着当时主观体验或外部刺激强度、性质时刻在波动、改变,在精神分裂症较常见的丧失面部表情活动的情感淡漠,则是突出的此种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所以很多时候无需过多的交流!这给人一种不问症状的错觉
精神科医生跟心理咨询师是不同的医院没有将心理科跟精神科进行细分,比如抑郁症可以去心理科也可以去精神科,或者神经内科,而实际上心理科跟精神科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情感障碍,人格障碍,情志问题,抑郁症等都是心理咨询可以解决的范畴,可以笼统的说心理科心理咨询师侧重于心理,而精神科医生侧重于生理,器质性病变诸如精神分裂神经官能症等,所以也给人一种不问症状的错觉!
患者有时候会给诊疗带来很大的障碍很多有自知力的患者是渴望倾诉的,但是大多是主观的想法,很多患者都是沉浸在自己的头脑里的故事,所以有时候有失偏颇,比如我之前诊疗过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根据DSM5诊断标准,很容易跟双相混淆,跟双相共同点就是喜怒无常,同时黑白分明,在他们的世界观中,没有过度的灰色的,同时他们会以工作不顺心同事相处不容易等故事来倾诉自己的苦恼,他们的思维逻辑是没有问题的。
但问题在于,情感健全的人通常以事实为依据来产生他们的感觉。如果爸爸每天晚上大醉而归(事实),你可能会担心(感觉)。如果老板称赞你在一个大项目上表现杰出(事实),你会觉得自豪而愉悦(感觉)。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事方式正好相反。当他们的感觉不符合事实时,他们会无意识地修改事实来配合感觉。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看法与你的看法差别那样大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按照双相的来治疗德巴金或者锂盐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混合对人格障碍有疗效的抗精神病药、maoi、卡马西平、bz类药物、抗癫痫药、β受体阻滞剂、5-ht类药物等。
同样严重的双相跟精神分裂症也很类似,有时候根本没有办法通过沟通来确诊症状,所以很多时候抗精神病药物跟抗抑郁药物是同时进行的,进而给人一种精神科医生偏重调药的印象。
有时候会有很多并发症就拿简单的抑郁症来说,他一般很大可能会跟焦虑症并发,所以在开具抗抑郁药物的同时还要开用于治疗焦虑症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开用来平衡植物神经紊乱的谷维素等,还要开一些治疗失眠的药物,这样是不是给人一种偏重调药的印象呢?
药物的种类繁多还是以抑郁症为例,发展到今天,临床的药物的种类其实很多,其中
①三环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及多虑平(多塞平)等,为目前较好的抗抑郁症药,其中以阿米替林为最常用。②四环抗抑郁药,临床常用的有麦普替林等。其作用和三环类相似。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SSRI),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赛乐特)、氟伏沙明(兰释)、舍曲林(郁洛复)、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等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卡波肼,反苯环丙胺等。还有较新推出的新型抗抑郁药,如瑞美隆等。
以上四类大约有好几百种药物投入到临床,同时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每种药物的耐受性,过敏性,都不尽相同,所以很对患者从三环类换成单氨类从阻滞剂换成四环类,等等不一而同,这样不断的调药试药的过程,当然是要在遵医嘱的前提下进行。
以上五点可以解答你主张“不问症状”而偏重调药的困惑,等症状稳定后的心理疏导其实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对对于预防复发巩固疗效以及停药期间的戒断反应跟依赖症有很好的作用!
心理治疗抑郁症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预防复发,同时可以从根本上扭转抑郁症的心境,在西方主要采用的是认知行为疗法,而在东方采用的是从道家思想提炼出来的由日本人森田正马教授提出的一种心理疗愈方法,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还有抑郁症等也有疗效。
但是我们历来对于抑郁症存在偏见,之前抑郁症被称之为“文人病”是文人的无病呻吟,虽然现在大家认知有所提高了,但还是讳病嫉医,在海外抑郁症患者定期去见心理医生是标配,反观国内,我们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精神出了问题,尽管这跟精神病有着云泥之别,但还是习惯藏着掖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扛着,最终滑向不可逆的深渊,本来是轻度的抑郁症发展成为重度抑郁,这真的很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