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我在门诊工作中发现了一个很值得商榷的临床现象,有很多抑郁症患者告诉我Ta以前之所谓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即双相情感障碍”,是因为自己变得很容易发脾气。
当我再追问“除了发脾气这一个问题,你的医生有没有告诉你其他符合双相障碍的表现?”,答案往往是“没有”。甚至连很多患者和家属也自认为容易发脾气就是双相障碍。但这是一个很不严谨的判断。
易激惹我们分析一下什么是“容易发脾气”,它的意思接近于一个正规的临床概念:“易激惹”(irritability),指的是一般性轻微的刺激便会导致一个人发脾气,一点火就着。
易激惹的确是双相障碍——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最核心的两条症状之一(另一条是“情感高涨”),但是易激惹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单相”抑郁症、焦虑障碍患者中都很常见。
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国内多名确诊为“单相”抑郁症患者中,有28.9%在过去2周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易激惹、发脾气的表现;
把“发脾气”或“易激惹”和双相障碍对应起来的思路恐怕是源自对“躁狂”2字的望文生义的刻板印象,其实,这两个字拆解来看并无这些含义。
躁狂≠易激惹“躁”指的是躁动、不停歇,对应的是躁狂发作的精力旺盛、无谓忙碌、难以安静下来;
“狂”——狂妄自大,对应的是躁狂发作的自我夸大、自命不凡、看不起别人等;
这两个字可以说是道出了躁狂发作的大部分最主要表现,而其中几乎没有发脾气、冲动攻击的意味。
双相抑郁和单相抑郁在临床症状表现上可能有一些差异(既往研究发现这些差异其实很细微,在此不作赘述)。
但是并没有研究提及2者在“易激惹”这条症状上有差异。
因此,抑郁、焦虑状态下的易激惹并不总是指向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甚至都算不上双相障碍的风险因素;
青少年抑郁症(更容易因频繁发脾气而被考虑为“双相障碍”)的最重要临床表现不一定是“情绪低落”或“兴趣减退”,反而更有可能是易激惹、发脾气、冲动毁物、甚至攻击行为。
任何一个精神障碍的诊断都不能简单的靠某一条症状来确认,而是要通过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所有症状来综合判断。
例如,抑郁状态下的患者存在易激惹的表现,我们还要回顾该患者既往是否持续在1周或以上的时间内存在:
1、情感高涨和/或易激惹;
2、同时存在明显迥异于其平常性格和行为习惯的思维过度活跃(话多、滔滔不绝、难以打断)
3、自我夸大、精力旺盛、无畏忙碌、注意力分散(兴趣点太多了);
4、睡眠需要减少(再怎么忙碌都不觉得疲劳和困倦,不怎么需要休息);
5、言行莽撞/冒失/不计风险等状况。
如果没有全面采集这方面的临床信息,是无法准确判断患者是否为双相障碍的。
作者:吴志国
编辑:刘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