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疗愈角度看草间弥生经典案例

时间:2021-6-28 11:45:58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

——草间弥生

01

一生用艺术疗愈疾病自我救赎的

日本“怪婆婆”

对艺术家这个群体,很多会让人感叹,天才与疯子似乎是不可分割的一体,顶尖水平的艺术创作总伴随着巨大的痛苦,比如当代波普艺术,现存骨灰级艺术家草间弥生。这位日本怪婆婆总顶着一头鲜艳的假发、浓妆艳抹,穿着红白相间的圆点服装出现。她的创作被评论家归类到包含了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原生艺术(en:ArtBrut)、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等多个艺术派别。有着波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等诸多标签,与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共同见证了当代艺术史。

草间弥生,当代艺术大师,作为一名精神病患者,她却将自己的不幸转换成了艺术创作的无限灵感源泉。

但她却着实是一位确诊的精神病症患者,医学上称为“人格解体神经症”(详见文末)的精神类疾病伴随了她的一生。

复杂而多变的人生,充沛而敏感的直觉感知力,年逾90岁的她,依然笔耕不辍,在她天生独有的精神世界探寻,造就了她独树一帜的艺术生命,却也同时使她的肉体经受着不一般的折磨。艺术于她而言是伴随了一生的一种自我救赎,是对于她自己灵魂和思想的剖析与呈现,是使她身陷精神漩涡时能够游离在情绪边缘而不至于完全失去了自我的安全依托。

02

绘画圆点联通幻觉与现实世界

消解童年精神恐惧

草间弥生年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一个保守的资产阶级家庭,家境富足。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10岁时,草间弥生便被幻视、幻听所困扰。

年,10岁的草间弥生

她时常突然发现河边鹅卵石向她袭击,狗用人类的语言对她喊叫,远处的山金光闪闪,紫罗兰长着人的脸会说话……每次这些经历都把她吓得气喘吁吁,更有时她会感到自己的灵魂脱离躯体,被湖水吸进其中溺毙。所有这些都无法与人诉说,无意间她选择了用画画,画出眼睛所见,这样的表达消解了她内心的恐惧。

她留有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点。

“斑点和网眼的诅咒,拉上魔法的帘幕,用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神秘力量将我包围。我的生命也是一个点,是亿万粒子中的一点。”

草间弥生在画布上记录下这些视觉感受。在精神濒临崩溃之际,通过不断画斑点,缓解当时的惊恐感。越恐惧什么,就越创作什么,是她克服内在的恐惧的方法。幻象中的波点和红色花纹使她陷入湮灭、消融的恐惧,所以她让画里充满波点和无限的红色网格,甚至在自己身上和周围环境中贴满相同的波点,以此在现实中主动制造出幻觉中的自我消解状态,把令她害怕的幻觉世界,用不同的方式,一次次具体化放置在现实中,不仅画画,还有写作、雕塑、做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所有这些艺术作品里,都隐藏着她深深的来自童年,来自内在的恐惧。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着素描本跑去家里的采种场玩。那里有一大片槿花,我会坐在花圃里胡思乱想。某一天,一朵朵槿花像人一样摆出不同表情开始和我说话,它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我的耳朵开始痛。”

出现在草间弥生幻觉中的花

草间弥生不但“发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这些“怒放之花”正是她对童年的回忆,记录,在不断的放大中直面并与幻觉和解,给庞大的恐惧附着上充满童趣、明亮鲜艳的颜色,幻化为巨大萌物,将恐怖与温暖融合,以充满稚趣的爱呈现给世界。

意识思维能力使人的人格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稳定平衡,以面对适应现实世界。然而内在无意识往往并非人的意识范围之内所能解释的,一旦越过既定的边界,便会坠入无意识,失去可控感,失去自我感。

与草间一样的精神病患人群不得不面对那个意识之外的世界,同时也只有去适应才是解决,即直面、穿越恐惧、抑郁等负面的心理痛苦,看到并去习惯另一个虚幻的不可交融的平行世界,以逐渐达到治愈。

只是虚幻无意识的内在精神世界充满了不可知、不可控的风险。这样的直面治愈过程中需要有“一支手”能够拉住泯灭边缘的自我,不至于完全沦陷。对于草间弥生来说,拉住她的就是艺术,她将幻觉中看到的恐惧景象,全部画出来,甚至与现实中有的形体事物结合,在清醒时去适应和熟悉,以及主动探索那些恐惧的物象,以减弱恐惧感及拥有处理经验。重复性的画“圆点”成为草间弥生联通内外世界,平衡自我的通道。

03

塑造无限的网直面跌宕命运

拓展生命多维空间

草间弥生的家乡松本市四周被山脉包围,小时候的她就渴望着外面世界。当时的日本饱受战争困扰,思想封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对于已经举办过画展,小有名气的草间弥生,仍然逃不脱,受制于社会环境和艺术环境倍感痛苦。

偶然一天,草间弥生在书店看到美国画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O‘Keeffe)的画册,于是想方设法找到她的通讯地址,冒昧地写了一封信,连同14幅水彩画一起寄给她,没想到十几天之后等来了欧姬芙的回信。

年28岁的草间移居美国的西部城市西雅图,美国自由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她的灵感。提到美国,她说:“如果没有美国的话,我就不会是今天的草间弥生。”在西雅图,她很快被接纳,成功举办了画展,画作大卖。

TheWomen()

这件作品是草间弥生刚搬到美国时展出的作品。描绘了一种奇异的生物形态,中心的圆点浮在一个看似黑色的深渊中,周围有红色的尖刺。这种形状让人想起女性器官。作品效果奇幻。具有一种会吞噬掉一切的神秘幻觉。

No.F()

这个系列的作品标志着她的作品风格从单一的抽象转到外形的不断重复。

随后草间飞往纽约,迎来的却是她最艰苦的一段经历。在她后来出版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就描写了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的生活状况。身无分文的孤独潦倒,在租住的公寓里,挨饿受冻。空着肚子每天从早到晚沉浸在学习与创作之中。巨大的压力下,少年时的幻听、幻觉又出现了,她在巨大的黑色画布上不断重复地画着白色的网。

《无限的网》通过大小不同的点,在画面上进行密集的排列,不断增殖,重复,延伸,直到布满整个画面,每一个点都充满了张力。草间弥生认为。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圆点,包括她自身也是。画中密密麻麻的圆点构成的是一个充满“惊人的力量”,又“令人感到迷惑”的世界。这是草间在疾病与求生抗争的时间里的真实表达。

在她到达纽约的第二年,纽约接纳了她。年与包括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在内的另外七位艺术家共同联展。草间展出了自己的软雕塑作品。她将极度重复方式,扩展到了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正是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悄然的引领了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

AccumulationNo.1()

草间弥生的标志性积累系列中的第一个作品。一个废弃的扶手椅上,完全覆盖着被漆成白色的,柔软填充的触角突起。她以密集突起物暗示着自己对于性的焦虑。当她对性产生恐惧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就像坐在这个令人紧张的座椅上。填充软雕塑延续了草间弥生三维空间的无限重复,不再受二维画布的限制。

SexObsessionFoodObsessionMacaroniInfinityNetsKusama()

这件的作品,艺术家裸露在她著名的软雕塑家具上,这些家具铺满了白色的触角,周围也全是这些触角,还有她最熟悉的重复图案。她将自己赤身置于整个雕塑上,全身都贴满了她特有的波点,她利用自己的身体来对作品进行着诠释。

在她的装置艺术中大量出现与性有关的男性器官,真实的原因同样来自于她内心怀有的恐惧。年少时因目睹父亲的外遇,以及母亲将对父亲的愤怒转嫁在她幼小的身上,施加的毒打,给草间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她在面对创伤恐惧时,使用了同疗愈幻觉一样的方式,让她恐惧的东西反复真实出现在自己眼前,因此她做了无数象征男性器官的软雕塑,直至对此习以为常。

04

恣意探索前卫艺术开拓新领域

自我消融后的新生

从年开始,草间弥生没有制作太多的艺术品,而是开始尝试当时流行的偶发艺术。她在纽约创建了“裸体剧场”,希望以裸体艺术的形式解放当时人们压抑的性观念,以及反战诉求。凭借着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圆点和裸体元素,60年代成为她最活跃的时期。

第一次表演于年10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举行。这部作品的特色是裸体表演者以邦戈鼓的节奏跳舞,而草间弥生自称“女祭司”,在裸体的身上画蓝点,用她的圆点消融现实,传达自己的观念。

年《自我消融》

对于这一事件,草间弥生还给尼克松发了一封公开信,她写道:“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小圆点,在数以百万计的其它天体中,一个充满仇恨和冲突的球体,在和平,无声的领域中。让我们改变这一切,让这个世界成为一个新的伊甸园……你不能通过使用更多暴力来消除暴力。”

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人体炸裂”的系列裸体集会。她化着浓妆,披着长发,穿着自己改制的怪异服装,依傍“自由女神”像,或在中央公园的“仙女爱丽丝”雕像处恣意地表演。平日里,草间弥生内敛而安静,年轻东方女性的面孔在纽约艺术界非常新鲜。但在行为表演中,仿佛另一个人疯狂而投入,彻底释放甚至是裸露登场,她将自己幻化为艺术本身,发出强烈的声音。

草间弥生这个名字伴随着“裸体”传遍了整个纽约,成了“性解放”的领袖,她被推上风口浪尖,被媒体指责,被国家辱骂。人们认定草间弥生是个性混乱者,利用裸体博眼球,却没看到其背后对暴力、男权和越战的反对。

草间在自传中表达到:“不知道为何,我所做的一切在不知不觉间竟被误解,使我置身于丑闻的风口浪尖。我越是认真,与外部的沟通就越恶化。”“即便如此,我仍然希望我能够心无旁骛,用前卫艺术的姿态创造未来的新历史。在践行着愿望的同时,我的前卫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上逐渐开拓出一个新领域。对此我感到十分自豪。”

05

创造广袤镜像空间诠释生命实质

构建身心内外和谐

20世纪70年代草间弥生回到日本,频发的精神问题让她不得不住进日本的疗养院,随后在疗养院对面“花了人生最大一笔钱”买下了一栋楼作为工作室。后期她的艺术创作开始多样化。

“从以前到现在,我要用尽我生命中最后的力量带着更多的敬畏之心继续创作。”

起初日本并不认可她的艺术,直到十多年后,日本国家及其艺术界才真正以她为荣。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出席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确立一代大师的艺坛地位。

如今,她是日本国宝级的艺术家,在东京新宿区神乐坂附近为其建立了个人美术馆。90岁高龄的草间弥生,每天仍要工作八九个小时。她依然用“宇宙永远属于圆点”的观念,持续将自己的一生都隐藏在密密麻麻,无比偏执的圆点之中,践行着自我救赎的路径。

圆点构成的南瓜是草间弥生标志性作品。早年逃课的她躲进山里冥想,画了不少“和人头一样大”的南瓜,她通过中间大波点和棱角部分小的波点分区排列,加上鲜明对比的色彩,形成清晰的南瓜的结构。

“南瓜这种形状,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脂粉未施的大肚子,还有它强大的精神安定感。”

草间弥生从小在不安定的家庭氛围中长大,风流的父亲、暴力的母亲导致了她对于爱和稳定的向往。南瓜在草间弥生的孩提时代无数次的慰藉过她的心。

南瓜()雕塑

她不满足于只是将南瓜画在平面上,还将做成了巨大的南瓜雕塑,由此不断扩大南瓜所代表的安全感,满足内心的需求。从早期带有侵略性的作品到现在的南瓜,表达出草间对安定生活的迷恋与自我补足。

湮灭室(ObliterationRoom)(年至今)

作品设置出类似于家庭环境的内部,墙壁、天花板、地板、家具都涂上白色。每一个进入空间的参观者会收到艺术家印制的圆形贴纸,并邀请他们贴在房间的任何表面上。最终,最初的房间和家具被彩色圆点所占据,使参观者体验到被吞噬的自我消亡感。更深的隐喻成长被限制的孩子,唤醒人们对此的觉知。从小就受到母亲严格管控的草间对此深有感触。

无限镜屋()

《无限镜屋》利用大量的镜子、灯光、布置了一个巨大的三维空间,利用灯光和反射,制造出种种光影幻觉。走入其中好像脱离了真实世界,置身于浩瀚迷幻的宇宙幻想空间。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为止,草间已经创造了20个不同的房间。

草间弥生利用圆点的大小、疏密关系构成画面,无穷无尽的重复排列在画面上形成一种空间延伸感。简单的、高纯度的色彩强烈对比,她将明亮浓郁的色彩进行堆砌,再加上密集重复的圆点,形成眩晕、迷幻感受的独特视觉空间。观赏者在没有起点与终点的画面中迷失与沉浸,犹如背叛了现实世界,走进充满色彩和童话稚趣的广袤空间。那里正是草间弥生的虚幻世界。

“地球不过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画好了圆点,就画好了宇宙,画好了宇宙,就画好了世态人生。”

对于草间弥生,自身被两个完全相异的世界割裂着,无法稳定的生活,不可控的可怕幻像随时会使她脱离现实世界而被吞噬。她需要寻求一种方法,将两者联通。她发现了圆点,从概括性层面看,圆点是两个世界共有的元素。而这在艺术表现中便是当代艺术的极简符号化的表达方式。草间弥生摆脱了二元思维的限制,超越于更高意识维度,认识到生命的实相,她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在一个极为广袤的空间中,共融了两个不相容的平行世界。这样的共融使她最终获得身心的平衡与安宁。所以在她的作品中,总会感受到相对立的两面性的悄然融合,这未尝不是世态人生最佳的生存之道。对于游走在艺术家和精神病患者两种身份之间的草间弥生而言,艺术使她敢于深入自己的精神感受,借助创作在真实与虚幻之间重塑自我,获得了崭新的生命。

人格解体神经症

人格解体神经症,又称人格解体障碍,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

与焦虑状态,癔病,恐怖状态,强迫性障碍,神经症性抑郁,神经衰弱,疑病症,其他神经症性障碍,未分型,合称10组基本神经症。

人格解体神经症的特征:

1.对现实知觉的改变,是人格解体神经症的中心症状。

主要是对身体的自我及心理的自我,还有周围的世界的知觉发生了变化扭曲,有时表现为周围事物变大、变小,有时则表现为摇晃,犹如晕船时的感觉。

2.人格解体的焦虑感。

由于现实知觉的改变,患者对他周围的世界产生陌生感。除了对症状的直接焦虑外,还会产生对病症急性发作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伴随着严重的焦虑情绪。

3.保护性洞见。

人格解体患者在发病期,能保持对自我意识状态的洞见,即患者始终有觉知力,在与医生的交谈之中,思路是清晰的,没有情绪与思维的障碍。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二者兼而有之。

1.人格解体。

患者诉述他的情感或内心体验变得疏远、陌生,不是自己的,或已经丧失了。有的患者觉得他的情感和动作好像是别人的,或觉得他像在演戏;有的患者体验到他的感觉已脱离了他的精神活动或躯体,好像是一位旁观者;有的患者体验到自己像一个机器人,像处于梦境之中;还有的感到丧失了对自己精神或躯体的支配。患者知道这类体验是异常的,但持续或反复出现,无法消除,因而感到十分痛苦。

2.现实解体。

患者诉述周围环境或特定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变了形、很平淡、毫无生气、枯燥无味,或者觉得周围像—个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戏;可伴有时间或空间知觉的改变。

患者的上述体验如果成发作性,可伴有头昏、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会失去理智,或害怕这种现象再次出现。

THEEND

爱因分享而滋长

本期文|筱岩校对|张雳

更多经典案例

点击阅读

谁未曾经历精神困境,荣格教你用绘画穿越

当弗洛伊德遇见达·芬奇

经典案例

从艺术疗愈角度看伦勃朗4|艺术治疗师素养

回看灾难忆念艺术升起智慧|珂勒惠支(下)

回看灾难忆念艺术升起智慧|珂勒惠支(上)

那些在艺术中疗愈自我的女艺术家们-上

那些在艺术中疗愈自我的女艺术家们-下

疗愈视角下的乔治亚·欧姬芙|经典案例

“我想一个人静静地待会儿”

疗愈艺术馆

…………最新活动…………艺术心理大联盟报名链接艺术心理大联盟第十八期年3月16日-31日微课时间:年4月年度经典活动第十六期艺术心理大联盟持续创造敬请期待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tjyy/13401.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