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就业支持(IPS)可显著提升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竞争力,效果是传统职业康复模式的两倍以上,且在1-2年内持续存在。
IPS的效果与GDP增长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
数据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率偏低;然而,就业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无疑是有益的,除了获得收入外,还可提升自尊,增加幸福感,增强社会接触,减轻社区医疗负担。传统康复模式,如就业前培训、庇护性工作坊等,一般仍保持“训练”的性质,虽然易于接受,但长远上加剧了患者与社会的隔离化。在此背景下,另一种模式——支持性就业则更加适宜,强调使个体迅速进入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同时为他们提供保持就业的支持。
个人就业支持(IPS)是支持性就业最结构化且明确的模式,已被证实可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率、延长就业工作时间及提高收入,其关键性原则包括:
①首要目标是竞争性就业;
②患者拥有择业资格;
③职业与临床医疗相结合;
④求职方向基于个人意愿;
⑤个性化福利咨询;
⑥迅速高效的求职;
⑦系统化的职业发展;
⑧全时支持。
虽然IPS已成为美国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金标准模式”,但目前尚存在针对其有效性的质疑,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得到推广。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ModiniM等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及荟萃分析,旨在确认IPS是否能在不同国家、不同经济环境下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竞争力,研究4月21日在线发表于《英国精神病学杂志》。
研究
研究者针对Medline、PsycINFO、EMBASE等数据库进行了检索,共有17项试验、2项随访研究被纳入分析,纳入标准为针对重性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障碍)患者等,排除标准为未将竞争性就业率作为研究转归。竞争性就业定义为:面向全体人群(不止是精神疾病患者)的、支付与劳动匹配的工资的固定性工作。
研究结果
纳入研究的地理区域分布为:亚洲及澳大利亚4项、欧洲6项、北美9项。研究开展期间,GDP均未出现负增长,表明经济状况不处于衰退期;但各研究中的GDP增长幅度不同,为0.7%-6.6%,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1.IPS是否能提高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竞争性就业率?
对纳入的研究计算竞争性就业比值比(riskratio)分析后发现:
▲与传统职业康复模式相比,IPS对于获取竞争性就业的混合比值比(PRR)为2.40(95%CI=1.99-2.90),提示IPS具有显著优势。
▲分析存在中度异质性(Q=62.70,I2=66.5%,P<0.)。
2.IPS效果与地理区域(亚洲及澳大利亚vs.欧洲vs.北美洲)、GDP水平之间的关系:
▲失业率与地理区域分布的异质性均无显著性(P>0.1);
▲GDP增长越快,IPS相对越有效(β=0.13,s.e.=0.59,95%CI=0.00-0.25,P=0.);
▲即使是在GDP增长相对较慢的情况下(<2%),IPS也可显著提高竞争性就业率(PRR=1.82,95%CI=1.37-2.40)。
3.IPS是否具有长期效果?
共有7项研究给出了随访期1-12个月的竞争性就业的比值比,13项研究给出了13-24个月的比值比。分析显示:
▲与传统职业康复模式相比,开始IPS后1年内的竞争性就业PRR为2.59(95%CI=1.88-3.56)。
▲开始IPS后2年内,与传统模式相比PRR为2.41(95%CI=1.96-2.97)。
启示
此研究首次证明,IPS在不同国家及不同经济状态下均有效。研究人员称,在很广泛的范围内,IPS均可提高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竞争力,效果是传统职业康复模式的两倍以上,且效果在1-2年内稳定持续。另外研究还发现,GDP增长水平与IPS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这并不意外,因为就业率显然会受到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目前许多国家的一个重要体制问题在于残疾人就业政策与精神健康服务之间的断层。IPS若要行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首先做到临床医疗与就业支持之间的整合。这一研究所得到的明确结论将有助于敦促政府决策者尽快排除政策上的障碍,推广IPS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帮助精神病患者自食其力
文献索引:ModiniM,etal.Supportedemploymentforpeoplewithseverementalillness: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theinternationalevidence.The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APRIL21,.doi:10./bjp.bp..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