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幼儿运动的核心经验之一。它是幼儿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也是进行身体移动和器械操控的基础。幼儿阶段是平衡能力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平衡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生活适应能力,促进幼儿感知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发展,培养幼儿大胆仔细、坚强勇敢的品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本园在户外运动区域中特别设置了平衡区,主要将草地作为平衡项目的活动场地。其中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分别提供平衡小路(小班)、龙门架、梅花桩(中大班)。在此,笔者从环境和任务设置的角度提出一些科学设计户外运动区的要点:
一、科学选择运动场地,有效投放运动器材,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
幼儿园的运动场地丰富多样,草地、水泥地、山坡、树林、沙地、塑胶场地、户外木地板、户外楼梯等。我们在选择场地时一方面要考虑其与动作技能发展或游戏形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运动的安全性。比如,幼儿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发展一定是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期间可能会伴随一些身体失控。此时,教师要为幼儿设置有安全感的场地。草地给人以柔软的印象,且摩擦力较强,这在心理上对幼儿产生了支持,使幼儿不会畏惧跌落、滑倒。因此草地上更适合设置走、跑、跳、攀爬或是一些控制平衡动作。以彩虹桥为主的平衡小路一开始设置在户外木地板上,但幼儿在行走时,塑料材质的彩虹桥受到冲力在木地板上容易打滑,幼儿很难在上面恢复平衡,经常跌落,使得游戏的难度大大提升,难以达到促进平衡能力发展的目的。而调整到草地之后,幼儿游戏的成功率大大提升,运动中的平衡能力获得了有效发展。
运动器械种类繁多。在建构型场地中,器械的选择关乎运动游戏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有效性。趣味性,在幼儿运动中的作用相当重要。有趣味的器材能持续地吸引幼儿参与运动并最终达到运动效果。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器材需制作精良,色彩丰富,可变性强。操作性,指向的是器材本身的效能。首先要适宜该年龄段幼儿运动特点,其使用不会对幼儿产生别的干扰因素,还有就是经久耐用。有效性是建立在趣味性和操作性的基础上的,同时也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户外草地以发展小班幼儿平衡能力为目标,教师选择了大小彩虹桥和彩虹小路作为器械。教师有意识地将小彩虹桥用多种形式摆放,如直放、横放、竖放、倒放,使幼儿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体验。应该说,教师有针对个体差异的意识,但忽略了大彩虹桥44厘米的高度已大大超越了小班幼儿行走的高度,竖放的小彩虹桥有38厘米高,也同样极大地挑战了幼儿的单脚跨越障碍能力,而彩虹小路在色彩上非常吸引幼儿却又缺乏挑战。于是,教师重新投放了竹梯和宽25厘米的平衡木,并用泡沫垫架高,设置了悬空的场景。悬空的平衡木为幼儿架设了心理高度,幼儿以走、跑、跳的方式通过。而竹梯的多变性则为游戏带来了生气。幼儿在对自身运动水平进行自我鉴别之后,再竹梯上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通过方式。或直接踩在草地上跨竹梯,或手膝爬、手脚爬过竹梯,或侧身螃蟹爬竹梯,或双脚分开踩过竹梯,或直接踩竹梯中间杠迅速冲过竹梯。
二、积极创设氛围,丰富游戏形式,给予幼儿发展的空间与时间
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这“五大解放”,提醒我们,作为教师要适宜、适度地加入到幼儿学习中,切不可越俎代庖。科学设计并不是高度控制,我们需要把握其中的分寸。在户外运动中,我们主张幼儿为主体,教师则尽量退后。要充分相信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设置合理的游戏任务,静待花开。
草地上的龙门架是一个固定器械。这个器械最高处约在厘米左右,最低处只有20厘米,每个门柱之间的间隔也不尽相同,最窄10厘米,最宽40厘米,长度约在5米左右。龙门架是一个运动指向比较清晰的器械,幼儿可以攀爬的动作技能为主通过。但仅仅是攀爬这个动作在不同高度给予幼儿的视觉刺激和心理负荷是截然不同的。在锻炼攀爬能力的同时,龙门架更多的是对幼儿心理的挑战。果然,幼儿在攀爬龙门架初期,都觉得可以胜任,但是随着坡度的逐渐增高,随即表现出害怕、求助老师、中途想放弃甚至紧张到哇哇大哭的行为。此时,教师的思考是:幼儿在此运动项目中只是因为恐惧从而产生退缩心理,并不存在任何动作技能上的障碍。如何架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抚慰幼儿的紧张情绪,鼓励他们继续挑战呢?教师做出了一个小调整,在龙门架上铺设了麻绳网。麻绳网既保留了视觉刺激给幼儿带来的挑战又从心理上暗示幼儿不会有危险,很好地解决了幼儿面临的困难。有了麻绳网,幼儿便不再束手束脚,开始伸出手、迈开脚,逐渐地摸索尝试。运动中的挑战不仅是动作技能的挑战,也会涉及到心理的挑战。所谓的“坚持”“克服困难”的运动精神和实践中的运动智慧,更应该成为幼儿运动素养的一部分。运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心理因素,创设积极氛围。
梅花桩场地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低梅花桩、高梅花桩、长短梅花桩,三者高度不同,布局也不同。运动过程中幼儿所使用的身体部位各有侧重为了增强运动的层次性、游戏性、趣味性,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游戏任务。在低梅花桩板块运动时,幼儿所需要用到的是身体协调和全身平衡,低梅花桩的高度较低,运动时幼儿身体重心也较低,蹲下后离地面较近。教师设计了寻宝任务,预先在梅花桩周围投放沙包、小球等物品,创设寻宝场景,发布寻宝任务,告知幼儿在行径过程中有寻宝任务,发现宝物后可获得计分或奖励。高梅花桩由一段低到高,再由高到低起伏的木桩组成的,最高处97CM,难度很大,运动过程中对幼儿在高处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要求较高,适合大班幼儿挑战。教师预估幼儿可能会在最高处时出现害怕、不敢往前、甚至是哭泣等情况。因此设计了翻越小山的任务,增加运动游戏的趣味性同时减缓幼儿恐高心理。在梅花桩上张贴粉色即时贴,请幼儿找到粉色标记,跟着它一步一步的爬上小山,爬到山顶,再慢慢下山。能坚持根据任务要求走到最后的幼儿,则探险胜利,如走错路线,则从侧面爬下来重新探险。长短梅花桩由各种较低的木桩分散排布,其周围和内部分布可倚靠的木杆,难度较低,中大班幼儿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由于布局仿佛一片丛林,教师设计了穿越丛林的游戏。在梅花桩上张贴动物图片,可爱的小动物如兔子、小鸡、小鸭,凶猛的动物如野狼、鳄鱼、狗熊等。幼儿在穿越丛林时,走到不同动物的木桩,用身体进行模仿造型。如小兔竖起耳朵、小鸡单脚站立、狗熊张开双手等。由于教师因地制宜地设置了恰当的任务,既有挑战又考虑到了安全性,幼儿的运动得到了有效的支持。
当然,户外运动区域的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可能经历不断调整和变化。这种调整和变化一定是源于幼儿的,源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观察和回应。只有抱着尊重科学、反复推敲、不断发展的心态,教师设计的运动区域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
白癜风图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