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第24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
有关数据表明,年,全球痴呆患者人数已达万人,其中50%-75%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平均每3秒新增1人,预计到年将达1.31亿人。
在中国,阿茨海默病患者每年新增30万,总人数接近万,目前全国6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约为5%,8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高达50%。
记医院了解到,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大幅增加,阿尔茨海默症已成为现代社会一大健康难题。
医生提醒,在日常生活中,阿尔茨海默症并不遥远——
过量饮酒也可导致阿尔茨海默症?
很多人有饮酒的习惯,长期大量饮酒容易成瘾,如果到了老年仍贪恋杯中之物,那就容易出现慢性酒精中毒,出现痴呆的症状。
饮酒上瘾后突然停饮也容易出现戒断症状,常常出现手抖、幻听、幻视的表现,称为“震颤谵妄”。
一般医生对此类疾病往往缺乏认识,不知如何了解病史和处理,医院老年病区经常收到各地送来的此类疑难患者。
某天晚上,医院急诊收治了一位从某地级市精神卫生中心转来一位老年男性患者,老人71岁,坐在候诊处放声唱戏,旁边的家属愁眉苦脸。
医院做了详细的躯体检查,没发现异常,初步诊断为“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医院急诊。
医院老年科主治医师顾成宇详细回顾了老人的就医经过,并进行了认真的体格检查,发现老人的双手有细微的震颤,出于职业敏感性,问及了老人的饮酒史。
家属说,老人常年在工地上看大门,20年来每天喝二两白酒,三个月前因为高血压,医生告诫他不要喝酒,所以就没有再喝了。
顾成宇说,震颤谵妄常发生在停止饮酒或减少饮酒量7天内,家属很肯定的说老人已经三个月没喝酒了,而且当地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也问过,已经排除了和酒精相关的问题。
事实真是如此吗?
顾成宇让家属打通了老人工友的手机,在电话里询问老人生病前的情况,着重问了近来有没有看到老人饮酒或买酒,工友称半个月前看到老人买了一桶十斤装的烧酒。
然后顾医师再问老人家属,家属说去工地接老人的时候没看到有烧酒,看来烧酒是被老人喝到肚子里了,近几天没酒喝,出现了戒断症状。
顾成宇给老人推了一支安定,五分钟后,老人的症状消失了,开始睡觉。第二天早晨,顾医师给老人配了几瓶安定片和维生素,家人带着老人回家了。
病房里有定时炸弹?
离休老军人李大伯因为老慢支的关系,每到冬天都需要住院治疗。前年正月初二,医院住院时,突然喊着病房有炸弹,要报警,医护人员前往安抚,反而被他抢走手机,他还挥舞着拐杖不让人靠近,连饭也不肯吃。
医院无奈,将李大伯转至医院。
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张滢获悉后,立即赶往李大伯的病房。一进门,见李大伯一脸警惕甚至举着拐杖作势要打张滢。
情绪平复后,李大伯告诉张滢自己监听到有个组织在策划搞事情,还在他病房安置了炸弹,让他一直不敢睡觉。
张滢一边装着检查周边环境,一边告诉李大伯:“我就是为这件事来的,这个房间不安全,医院不安全,我们暂时需要转移。”就这样,李大伯非常配合地跟着转到了医院的闲林院区。
到了闲林院区,张滢带着团队为他的支气管、心脏、精神状态等进行了综合的评估,认定李大伯是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上,由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躯体情况较差,导致出现谵妄的表现,有言语性幻听和被害观念。
经过抗感染、平喘,心肺康复和认知康复治疗,同时应用适量的精神科药物治疗,李大伯很快恢复了正常,住院医院。
重在早起诊断,及早干预
医院的老年病区成立已有18年之久,是国内较早成立的专注于老年期记忆减退、谵妄的专科病区。
张滢告诉记者,痴呆是一种综合征,早期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减退、个性改变、情绪波动大等症状,严重时生活料理能力极差、昼夜颠倒,也可出现幻觉、猜疑、嫉妒等精神病性症状。临床常见痴呆有:阿尔茨海默症、血管性痴呆。
而且阿尔茨海默症起病隐匿,初期很难被发现,常常是到症状非常明显和严重时,才会被重视。所以,想要早发现这种疾病的征兆,需要身边人的更多关心。
家里老人到了60岁以后,身边的亲人要多多留意一些细微的变化。
比如:
以前发生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对新近发生的事情却很难记起;
反复询问已经被回答的问题;交谈中费劲地想一些常用词;
在熟悉的地方迷路;个人卫生状况变差;
性格改变,冷漠、固执、猜疑、易怒等;
行为出现异常,如无目的地溜达、捡拾破烂等;
睡眠时间错乱,睡眠质量下降等等。
张滢提醒,如果发现亲友、长辈有上述症状,医院就诊,尽量医院记忆减退门诊或神经内科求医。
“鉴于目前对大多数痴呆无法根治,所以重在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期能尽量维持患者的认知能力。”
文/陈宁
排版/小菜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