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佛光教科书》编辑内容的特色有:
第一
《佛光教科书》全套共有十二册,分别是:
第一册《佛法僧三宝》
第二册《佛教的真理》
第三册《菩萨行证》
第四册《佛教史》
第五册《宗派概论》
第六册《实用佛教》
第七册《佛教常识》
第八册《佛教与世学》
第九册《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册《宗教概说》
第十一册《佛光学》
第十二册《佛教作品选录》
每册含二十课,每课以两千字左右为篇,但这样的字数限制,对浩瀚无垠的佛法总有缚手绑脚的窘态,因此以注释做为补充,也是帮助研读学习者,减少搜罗资料的困难。
第二
这十二册《佛光教科书》前后的分类是以基本概念及多元化学习为目标。佛教以三宝为中心,因此将《佛法僧三宝》列为第一册,学者一旦对三宝建立信心以后,则佛法大海就能任其遨游。
第二册《佛教的真理》、第三册《菩萨行证》,是对三宝的延伸,因此前三册可以说是对三宝理论的架构。
《佛光教科书》第九册佛教问题探讨(5-8课)
第五课戒律
第六课制度
第七课称谓
第八课仪礼
第五课戒律
一、戒的类别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1.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它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淫、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
二、受持五戒有什么利益?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在家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受持五戒的人,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受持五戒,必感得二十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槃;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歎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途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三、参加八关斋戒有什么意义?
佛陀为了使正法久住,制定戒律仪轨来规范弟子,让僧信二众各有戒律可资遵循。在家信众虽然无法剃染,佛陀为了让他们也能有机会过出家清净离欲的生活,培养出世善根,播下出家解脱的种子,而慈悲开设八关斋戒的方便法门。
受持八关斋戒是以一日一夜时间,体验出家的生活,该日除了受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之外,还要遵守三条戒律:1.不以华鬘装饰自身;2.不故往歌舞观听;3.不坐卧高广大床;一斋是不非时食,共八戒一斋。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介于五戒与十戒之间,等同出家人,所以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
四、诵戒的意义?
诵戒的根本意义,在于僧团的「和乐清净」和「正法久住」的理想。受戒者领受戒法及戒体之后,恐有遗忘,或有意无意之间有所违犯,因此在固定的时间(半月半月)中,或一人,或多人,共同重诵戒条,以温故知新,再次互相提醒警惕,俾能清净持守戒律。但是如有违犯者,诵戒前先要忏悔,无私无隐的发露过失,出罪还复清净,不受罪过的障碍,才能进向圣道,趣入解脱。
五、戒律的精神、意义是什么?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去侵犯别人。
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六、杀死蟑螂、老鼠、蚊虫等,犯戒吗?
佛教以「人」为本,所以不杀生戒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不通忏悔的根本大戒。杀死蟑螂、蚊蚁等,则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和杀人不同。因此,以人为本的佛教,有时为了防止传染病蔓延,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而杀害虫蚁等,并不是很大的罪恶。当然,如果能够事先预防或驱逐,那是最上策,就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伤害。
事实上,我们平时在有意无意间伤害的小生灵更多,这种无意中杀害的行为,纵使有罪,也属轻微。佛教重视的是动机、存心,怀著瞋心而故意杀生,那就必定要受苦报的。
此外,若依广义而言,浪费时间,破坏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也一样要珍惜爱护。现代社会都在提倡护生环保、主张生物自由平等,与戒律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吸毒是犯佛教的重戒吗?
凡是扰乱神经系统的物品,如速赐康、安非他命、鸦片、大麻、白粉、烟酒等刺激性的东西都属毒品。吸毒不但吃掉自己的健康、生命、荣誉、人缘、前途,甚至因为吸毒而家破人亡,断送一生幸福者,比比皆是,所以毒品要绝对禁止。
佛陀虽未制定不吸毒戒,但佛教中有酒戒,五戒中的「不饮酒」,就是拒绝刺激性及会覆盖清明神智的物品,以现代角度诠释,不饮酒就是不吸毒,吸毒就是犯五戒中的饮酒戒,这是佛教的根本大戒之一。
八、破戒与破见有什么分别?
破戒可忏悔,破见不通忏悔;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可以忏悔纠正,破见是根本思想的错误,在见解上无法再接受佛法真理,就永远与佛道无缘。
因此,学佛应有正知正见的正确认知。
一般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不懂改过,自然罪过加重,只有沈沦三途恶道。
因此,在佛教中,一个破戒的人并非可耻,只要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而一个破见的人,则有如病入膏肓,无药可救。就如同在政治上,思想犯的罪过比较严重。在佛教的戒律上,错误的思想见解,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昧于因果的邪恶见解,是烦恼的根源,也是障道的因缘。因此,一个修学佛法的人,首先要培养正见,有了正当的见解,才能勇猛精进,深入佛道。
第六课制度
一、什么是佛教的僧伽制度?
佛教对僧团的管理,以「六和敬」为主要的僧伽制度。六和敬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推而广之,也是建立清净和乐的佛化家庭,乃至安和乐利社会的重要根基。六和敬是:
1.身和同住: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平等和谐的生活,这是相处的和乐。
2.口和无诤:在言语上和谐无诤,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彼此说话诚挚,语气委婉,这是语言的亲切。
3.意和同悦:在精神上志同道合,不计较是非利害,不比较人我得失,养成开阔的胸襟、愉悦的心境,这是心意的开展。
4.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大家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这是法制的平等。
5.见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对佛法有共同的认识,以佛法作为行事的最高标准,不越离轨道,这是思想的统一。
6.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同享应有的福利与照顾,使大家都能有舒适、安稳的生活,这是经济的均衡。
二、什么是佛教的信徒制度?
佛教的信徒制度有:
1.皈敬三宝: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间的圣财。佛如光,能圆熟众生,是为世间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润众生,是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长众生,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识。三宝的重要,就好比阳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宝,才得以长养法身慧命,升华心灵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篱。
2.受持五戒:是信仰的实践。戒为一切善法的根本,戒的本质是不侵犯,从不侵犯中,完成身口意三业的清净。受持五戒,可以增长信心,可以生出功德,可以产生力量,可以人身平安,可以增加道念,可以慧由心生,可以获得尊重,可以产生和谐。
3.听经闻法:凡遇有听经闻法的机会,要发心前往参加;或藉由研读经典,从中认识佛教的精神所在,提升信仰的层次。
4.深信因果:佛教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佛教徒要远离苦恼,不仅要明因识果,更要深信因果,不悖因果。
5.护持正法:三宝弟子的责任是「护法」,即护持正法,为佛教贡献心力、财力、人力,都是护法的行为。譬如:对毁谤三宝者,挺身辩解;支持佛教教育的事业,培养佛教青年等。综言之,最重要的是不护持迷信、邪信的宗教,要护持正信的佛法。
三、什么是「僧事僧决」?
凡有关出家僧团之事,如:佛门清规及寺院各项职务的行事等,应该依止戒律的制订,遵循清规以及长老师长的公决,或依往例等原则办理。出家僧侣弘法,在家居士护法,如此,信众可以积极参于寺院各项护法、义工,协助僧众弘法的推动,以其丰富的社会资历,提供寺院事务的谘商,或对社会协助弘传与教化,也可办理文教等佛门事业。但若逢僧团发生任何事端,不评论僧团的好坏是非,以免滋生困扰;对溜单的僧众,不宜收留,以免犯「五逆重罪」中的破和合僧之过为要。僧事应由僧团全权处理,如此才能维护僧团的和乐、清净,信众也才能如法护法。
四、在家居士可以经营管理寺庙吗?
佛教自早期就有许多居士林、念佛会、莲社、各种善堂,都是由在家居士发心负责,其职务可以称林长、会长、社长、堂主,但不宜称「住持」,因住持为住持三宝之义。居士成立的团体,以从事佛教的慈善事业为主,不宜从事法会佛事经忏等。此外,婚丧喜庆的法事,应交由僧众负责。佛陀以「出家内弘,在家外护」为教团纲纪、佛法久住的准则,为令僧信和合、教团伦理有序,应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助合作。
五、在家居士可以从事经忏佛事吗?
僧众负有住持佛法、广度众生的任务;在家居士则可在寺院中奉献服务、护法卫教,两者各有角色,不容混淆。尤其在家居士不可以越俎代庖,将经忏佛事作为谋生之道。
六、僧信之间应如何相处?
僧众对待信徒之道:
1.教他佛法,助长家和。
2.鼓励发心,爱家爱人。
3.劝其正业,正勤正乐。
4.传授正法,增加信心。
5.老病死生,给予开导。
6.人我烦恼,为其化解。
在家信徒待僧众之道:
1.四事供养,恭敬尊重。
2.请转*轮,随缘学习。
3.宣扬圣德,赞叹有道。
4.护持道业,助其修道。
5.随其修行,增益品德。
6.令众无缺,广增僧信。
七、如何认识寺院庵堂的性质?
佛教修行者的修道场所称为寺院、庵堂、道场、精舍、伽蓝、兰若、丛林、讲堂、莲社、佛刹、学舍、念佛会、布教所、居士林等,现在一般均以「寺院庵堂」作为佛教的专用名称。
「寺」,古为男众修行者所居,原为我国古代接待贵宾的官署。西域高僧竺法兰、迦叶摩腾到中国时,朝廷使其暂住于寺,后建白马寺使二人安居于此译经,此后「寺」即为佛教建筑的专有名词,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
「院」,以学习为主,如佛学院。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太宗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供玄奘大师做为译经的场所,名为翻经院,自此成为佛教建筑物称为「院」的端绪,一般以侧重文教方面者,称为「院」。
「庵」,为女众修行者所住。是指出家人或隐遁者远离村落所居住的简陋草庵。后世特称比丘尼所居住的地方为庵。然而庵寺昔日原本通指僧或尼所居之寺,并不限于比丘尼所住之寺。
「堂」,为在家学佛者共住的地方之通称。又指供奉佛像,或者作为讲经修行等用途的建筑物。
第七课称谓
一、佛教常用的称谓有那些?
佛教的称谓是一种礼仪,常代表著当事者的身分或职务,也是一种修持程度的表征。称谓的先后大小具有维系佛门纲常的功用,如法合宜的称谓,是学佛行仪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
就出家众而言,信徒普遍通称所有出家众为「师父」或「法师」,「师父」在丛林中是职务的通称,如受戒师父、依止师父、剃度师父、知客师父、纠察师父、当家师父等。「法师」则代表「以法为师、以法师人」,研修律藏有成者称「律师」,专门修习禅坐者称「禅师」,研究论藏或造论阐扬佛法者称「论师」。
此外,「大师」系指专家、杰出者之谓,大陆比丘尼也有称大师者。大师有「菩萨」之意,菩萨又称「大士」,如观音大士、普贤大士等。开山建寺,为寺院第一代住持者,一般称「开山大师」。无论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俱优者均可尊称「上人」,或称大德、仁者、长者。中国历代帝王往往加封德学兼备,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为「国师」。唯「长老」则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众始得称之。
「和尚」,乃亲教师之义,要在僧团中确实奉行六和敬,始得成就。一个寺院只有一位和尚,又称住持、方丈。传授三坛大戒时,须有得戒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三师及七尊证、开堂和尚、引礼法师等人共成佛事。
就在家居士而言,在佛门全心奉献而未婚的在家女众称为「师姑」;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的在家男众,称为「净人」、「道人」或「教士」。出家众彼此可互称师兄、道兄、戒兄、学兄和法兄。在家信徒彼此可称居士、师兄、师姐。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师父为「家师」,尊称他人之师为「令师」,自己谦称学僧、学人、末学或弟子等。
此外,还有上座、中座、下座、僧伽、僧侣、僧俗、僧信、同参、善知识、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檀那、施主、功德主、檀讲师、檀教师、弘讲师、弘教师、藏主、庄主、库头、饭头、水头、菜头、园头、净头等佛门的常用称谓。
二、何谓「罗汉」?
罗汉是「阿罗汉」的略称,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供养的圣者。
阿罗汉有杀贼、不生、应供三义。1.杀贼,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杀烦恼之贼。2.不生,即无生,不复受生于三界中。3.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
据《法住记》所载,有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自此部经典汉译以来,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成为禅宗寺院主要的造像,呈超凡出俗或奇异姿态,后世乃以罗汉譬喻不拘小节,尚余习气的悟道圣者。
三、什么人可称为「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菩提萨埵意译作觉有情、大道心众生。即指以智慧上求无上菩提,以慈悲下化无量众生,修六度万行,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皆可称为菩萨。亦即发自利利他菩提心者,称为菩萨。
诸经典常举的菩萨名,有弥勒、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大势至等。大乘僧侣或居士,亦有被尊为菩萨者,如印度大乘佛教学者龙树、世亲等即被尊为菩萨;于我国,竺法护被尊为敦煌菩萨,道安为印手菩萨;日本亦有高僧由朝廷赐封菩萨号者。
四、何谓「三藏法师」?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在佛教史上,通晓三藏,并从事翻译经、律、论的高僧众多,其中以玄奘大师最为著名,世人每以「玄奘三藏」或「唐三藏」尊称之。其它如鸠摩罗什三藏、慈愍三藏、不空三藏、义净三藏、真谛三藏、日照三藏、善无畏三藏、金刚智三藏等,也都赢得「三藏」的称号。
五、何谓「国师」?
国师,为帝王对学德兼备而可为一国师表的高僧所御敕的封号,含有一国民众之师、帝王之师等意。此号夙行于印度、西域。如诃梨跋摩于印度摩揭陀国折服外道论师,而受王封为国师。佛教东传以后,西域亦有国师封号,如鸠摩罗什之父鸠摩炎舍相位出家,东渡葱岭,龟兹王闻名敬慕,请为国师。
我国封高僧为国师,系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五五○),敕高僧法常入宫宣讲《涅槃经》,尊为国师,是为嚆矢。其后,唐代有法藏为康藏国师,澄观为清凉国师,慧忠为南阳国师,知玄为悟达国师等。元、明、清各代对佛教领袖人物亦有此封号,如玉琳国师。清代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封章嘉活佛为国师,掌管内蒙古喇嘛教事务。
六、出家人都可称为「和尚」吗?
和尚,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和尚梵语音译为「邬波驮耶」,意译为亲教师、大众之师。原为受戒者的师表,如戒坛中,正授戒律者,称「得戒和尚」;主持白四羯磨授戒仪式者,称「羯磨和尚」;教授威仪作法,为众人引导开解者,称「教授和尚」。后世沿用为敬称语,如方丈和尚、开堂和尚、主法和尚、主七和尚等。
七、何谓「方丈」、「住持」?
「方丈」、「住持」皆指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务,监督大众,并为大众说法的主僧。
古时,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称方丈室;后来转指住持的居室,今为禅林住持或对师父的尊称。
住持,原为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后指掌管一寺的主僧。佛教传入我国之初,习禅者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居律寺,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禅风渐兴,徒众日增,百丈怀海禅师始设住持之制,严传师法,奉其师为住持,尊称长老,后亦称方丈。宋代以后的禅林则广用住持的职名。
八、何谓「仁波切」、「活佛」、「格西」?
仁波切,指堪任密乘轨范师(阿阇黎)的上师,须具备下列条件:1.须有正统传承的根本金刚上师的密法灌顶。2.从金刚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师,其间所有密法的传承灌顶皆须圆满无缺,不可间断。3.须受本尊大灌顶(阿阇黎灌顶),精通显密佛法及菩提心学,并具备火供、坛城等修法材料,熟习诸经轨所说的修法。4.自己有能力传授密法时,须经根本金刚上师许可,方能担任上师阿阇黎,为人传法灌顶。圆具上述条件后,依照西藏的习惯,即可称为「仁波切」,意指转世佛爷。
活佛,指西藏高僧证道圆寂后,为接替前生遗职的转生。为维护教团的发展,高僧在往生之际,便预告下一代转生的方向,其弟子即就所言地点寻出一年之内所生出的神童,经正式试验之后,证实无误,即推举为继承者。
西藏的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以及漠南蒙古的章嘉,均为历史上著名的活佛。
格西,藏语「格威喜联」的简称。意译作善知识。相当于博士或教授。西藏佛教格鲁派的学制,僧众循序修学五部要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俱舍》,并于学程期间,每年冬季兼学一月《因明论》),学至《俱舍论》时,由各中部学院的「堪布」(住持、主持者)量其学力,而授予「格西」之衔。
九、何谓「上人」?
上人,系对师长或智德兼备者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大品般若经》卷十七〈坚固品〉则载,若菩萨摩诃萨能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心不散乱,称为上人。《维摩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居士「彼上人者」,即人上人、大人物的意思。在日本,上人一语特用于净土宗与日莲宗。
十、何谓「同修」?
同修,指同修净行的人,共同修行同一法门。有谓戒和同修、同修梵行、同修净业、同修禅法、同修止观、僧俗同修等。
第八课仪礼
一、佛教对于民间节庆的看法如何?
中国民间节庆有新年春节、元宵、清明扫墓、端午、中元、中秋;美国有万圣节、感恩节;泰国有泼水节,乃至全世界各国民族都有各种不同的节日。节庆的形成或是由于人民终年累月工作,需要有共同节日,作为休息、鼓舞士气以及互相联谊之用;或是为了效法先贤的忠孝仁义事迹,而订定节日以兹纪念。因此,从社会立场而言,节庆实有其存在的必要。
佛教尊重各民族习俗,无有好坏优劣之别,然佛教徒应提倡庆祝佛教的节日,让佛教徒有缅怀教主、相互学习、宣扬教义的机会,同时藉著佛陀伟大的弘化事迹,净化社会人心,达到潜移默化的功用。例如四月八日佛诞节、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纪念日、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等,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佛教纪念日。佛教徒若能全力推动,将上述三个节日订为正式的佛宝节、法宝节、僧宝节,成为全国共同的节日,则佛教将更深入人心,与生活更紧密结合,达到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目标。
二、三宝节的意义?
佛宝节,指四月八日佛诞节,也称浴佛节,是纪念佛陀在印度蓝毗尼园诞生时,九龙吐水、金盆灌沐的景况。当然,佛陀的圣德、自性、法身早就清净无染,毋须灌沐,众生不过是藉此洗涤自我罪业,期与佛心相应。今日佛教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已把佛陀的诞生、成道、涅槃日统一订为「卫塞节」,所以每当五月月圆时,锡兰、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都以之为国定假日,尤其锡兰,更以此日为最伟大的庆典,举国欢腾。希望所有佛教徒也能在全世界大力提倡订定卫塞节,或直接称之为佛宝节,争取假日。例如:每逢该日,公教人员向机关请假一日,自营商店则自动公休一天,如此逐渐影响政府重视广大佛教徒的心愿,使佛诞节成为国定假日。
法宝节,是纪念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正觉的日子。十二月八日,让人间有了佛法、光明,使众生得以远离无明,有超脱轮回的希望,所以称为法宝节。过去寺院丛林在此日以腊八粥供佛,与大众结缘,表示感戴佛恩,并为信众消灾祈福,遂将之名为「腊八节」。今日佛教徒更应感念这个使人间充满光明希望的日子,继续以腊八粥与世人结缘。
僧宝节,是目犍连尊者为救母脱离倒悬之苦,经佛陀教示,应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设斋供僧,以此功德回施其母,使离三途之苦,始有盂兰盆会的节日,所以在中国节庆中,盂兰盆会为重要的节日。希望佛教徒能本诸过去流传,继续提倡盂兰盆会,光大僧宝的圣德。
三、盂兰盆会、普渡是什么意义?
盂兰盆,意译作倒悬,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悬,痛苦至极。据《盂兰盆经》所载,目犍连尊者以天眼通见其母堕在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故以神通持钵饭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焰。目犍连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佛陀便指示其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或称佛欢喜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供养三宝,能蒙无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现今于七月十五日,寺院循例举行盂兰盆会,在诵经施食之外,并有供僧大会。
所谓「普渡」,即普施饿鬼诸种饮食的法会。依唐代不空所译的《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载,阿难一夜在静处思惟,焰口恶鬼来告诉阿难,谓其三日后即将命终,堕饿鬼道。阿难大为惊怖,急至佛陀座前哀求救度,佛陀教示阿难若能施饮食予恒河沙数饿鬼及诸仙等,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寿,诸鬼神等常来拥护,遇事吉祥。后至梁武帝启建水陆法会,扩而普施斋食于水陆有情,演变而为救拔诸鬼神的法会。
四、生活中的佛教仪礼有何重要性?
佛陀的教法具有人间性,与生活息息相关,表示生活中处处有佛法。要使佛法能普遍为社会所接受,提倡佛教生活仪礼乃刻不容缓之事。
佛教仪礼的范围涵盖了生老病死、婚丧喜庆,目的是让佛教徒在生活中都能有所依循,都能心存感恩,都能欢喜安详。例如:佛教家庭在婴儿弥月时,要到寺院中为其子女取名;成年时,行成年礼,代表已能担当家计,负担社会责任;结婚有佛化婚礼,接受法师的祈福祝祷。此外,举凡佛像安座、新居落成、工厂开工、房屋迁移、破土奠基等等,都可遵循佛教仪礼,请法师证明、洒净及说法,使佛法能落实生活之中,达到佛教人间化的目的。
五、婚丧喜庆仪礼有标准的规定吗?
人从出生、弥月、成年、结婚,一直到往生,不分国家、种族、区域,都有既定的仪式,这些仪式又都与宗教息息相关。例如:西方社会信奉天主或耶稣者,上从国王,下至百姓,不论生老病死,全在教堂完成一生的祝福。佛教徒亦然,举凡毓麟之礼、皈依之礼、成年之礼、佛化婚礼、寿诞之礼,乃至临终关怀、丧葬礼仪,佛教徒都可以在寺院中完成。
举行这些仪礼最主要的原则是简单隆重,能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下,接受法师的祈愿、诸佛菩萨的加被祝福,使人生更加圆满殊胜。
六、临终助念要多久?八小时之内不可移动亡者吗?
亡者临命终时,帮助他放下万缘,提起正念,随大众念佛,以正信安住正念是最重要的,因此家属要轮流助念,或请法师或助念团前来帮忙,最好是八小时之内不间断的念佛。
亡者虽已断气,但神识尚未离开,如果此时移动他的身体,恐其剧痛生瞋而堕恶趣,故有八小时之内不可移动亡者之说。然而八小时之说并非绝对,须依时空人事权宜处理,例如:遇到意外死亡,身体受伤严重;医院中往生,诸多不便;或生前即发慈悲心,捐赠器官,遗爱人间者,则不必拘泥于八小时不可移动的禁忌,而流于执著。
七、各种仪礼必须要歌赞唱颂吗?
世界上凡有重要的集会,无不在会前有一歌唱、赞颂的仪式,有的是唱国歌,有的是唱会歌、团歌,借以昭显集会的正式隆重。佛教在举行法会或召开会议之前,也必须要有此一仪式。一般而言,传统习惯以唱「香赞」为主;现代佛教活动日益多元,除了香赞以外,「三宝颂」最为普遍流行,三宝颂歌词如下: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南无佛法僧。
您是我们的救主,您是我们的真理,
您是我们的导师,您是我们的光明。
我皈依您,我信仰您,我尊敬您,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除此,会中念诵「祈愿文」,为参加集会者祝祷祈愿,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
八、佛教教旗的颜色代表什么意义?
佛教教旗是一面五色旗,纵横均为蓝、黄、红、白、橙。五种颜色象征五乘佛法、五族共和,进而达到各民族平等;横向表示全世界都能和睦相处,纵向代表世界和平,绵亘永远,亦即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真义。
第九册5-8课完
光明佛坛
已有50余万达力士卡泊三醇软膏白癜风医院郑州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