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要求
概述
1.抑郁症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
2.双相障碍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
3.恶劣心境
(1)临床表现
(2)治疗
抑郁症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要点归纳为
无望无助无价值,
自责自罪欲自杀。
幻觉妄想思维缓,
少语木僵行动慢,
躯体症状少体征,
睡眠障碍焦虑感,
两欲低下节律变。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要点归纳为
情绪低落为基石,
下列症状九有四:
无趣疲乏运动迟,
自责自罪欲自杀,
思考无序睡眠难,
两欲低下体重减。
病程两周无器损。
甲低红斑慢肝炎,
结核肿瘤脑血管,
帕金森病药抑郁,
鉴别诊断要除完。
抑郁症的治疗要点归纳为
三环类药抗抑郁,
阿米替林丙米嗪,
镇静振奋有差异,
渐增足量慢维持。
5-羟色胺抑制剂,
帕氟氟舍无毒性。
苯二氮卓可合用。
儿童老年有特点,
老以焦虑少不快。
解释:帕氟氟舍无毒性。指帕罗西丁、氟西丁、氟伏沙明、舍曲林等药物无毒性,副作用少
诊断抑郁症的首要症状是
A.精力明显减退、疲乏
B.思维困难、联想缓慢
C.情绪低落、兴趣下降
D.自卑、自责、自杀观念
E.失眠、早醒、体重减轻
『正确答案』C
抑郁症特有的睡眠障碍是
A.入睡困难
B.易醒
C.多梦
D.早醒
E.白天瞌睡
『正确答案』D
女性,30岁,3个月来工作较累,近3周出现兴趣缺乏,易疲劳,言语少,动作迟缓,自觉脑子笨,没有以前聪明,早醒,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全身酸痛,有时感心慌气紧。总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你认为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焦虑症B.神经衰弱
C.疑病症D.抑郁症
E.心身疾病
『正确答案』D
女,55岁,近1个月来头痛、乏力、早醒、坐立不安、常担心家人会出事,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庭带来麻烦,悲观失望。最可能的诊断是
A.神经衰弱B.焦虑症
C.抑郁症 D.疑病症
E.癔症
『正确答案』C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指发病以来,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
躁狂和抑郁发作没有固定顺序,可连续多次躁狂发作后有一次抑郁发作,或反过来,先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也可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或反复循环,以混合方式存在
典型发作表现:为发作性病程,间歇期正常
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即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等,即协调性精神运动性抑制
恶劣心境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轻度患者可选择心理医生或抗抑郁药治疗
中度及以上心理治疗无效,但是在联合用药控制住病情以后,患者虽不再用病态思维看待事物,仍会在一段时间内以习惯的病态人格处理事物关系
惊恐障碍
诊断
根据ICD-10的诊断标准惊恐发作诊断依据为1个月内至少有3次发作每次不超过2h发作时明显影响日常活动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除害怕再发作外没有明显症状。
疾病特点
1.发作的情境中没有真正的危险;
2.并不局限在已知或可预料的情境中;
3.在惊恐发作间歇期几乎无焦虑症状;
4.不是由生理疲劳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的结果。
治疗
药物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
(1)三环类抗抑郁剂;
(2)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强迫障碍
强迫症要点归纳为
强迫反强迫,树叶为何落?
矛盾无法脱。电杆有几棵?
出门反复锁,右转迈左腿,
往事反复说,一步不能错。
衣物洗不净,症状连三月,
双手反复搓。苦恼扰生活。
强迫症的核心症状为
A.强迫行为
B.强迫意向
C.强迫表象
D.强迫性恐惧
E.强迫观念
『正确答案』E
女,30岁。半年来总担心双手有细菌而经常反复洗手,一天无数次总不放心,自知不对,又无法控制。此症状属于
A.妄想B.强迫行为
C.刻板动作D.情绪焦虑
E.强制性思维
『正确答案』B
女性,19岁,学生。近1年来经常脑内反复思考问题,如做数学题时,反复核对答案,明知不对,但又无法控制,最可能的诊断是
A.神经衰弱B.焦虑症
C.分离(转换)性障碍D.强迫症
E.精神分裂症
『正确答案』D
分离(转换)性障碍要点归纳为
不良人格作基础,
心理社会有委屈,
自不识别记忆无,
遭遇不快转体躯,
青春更年多见女。
运动障碍感觉失,
意识清楚发抽搐。
实验检查少证据。
药物对症心暗示。
女性,中学生,14岁,外出旅游,夜间出室外上厕所时突感恐惧紧张,跑步回室途中,不慎跌倒,双手着地。站立起来时,发现双目失明,最可能的诊断是
A.恐怖性神经症B.焦虑性神经症
C.疑病性神经症D.分离(转换)性障碍
E.双目外伤失明
『正确答案』D
下列哪项不是癔症转换症状
A.癔症性遗忘
B.癔症性失明
C.癔症性瘫痪
D.癔症性失音
E.癔症性抽搐
『正确答案』A
应激相关障碍
要求
概述
1.急性应激障碍
(1)诊断
(2)治疗
应激相关障碍
2.创伤后应激障碍
(1)诊断
(2)治疗
3.适应障碍
(1)诊断
(2)治疗
概述
涉及三个概念:应激源、应激反应和中介因素。
其共同特点有:①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②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密切相关。③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急性应激障碍
又称急性应激反应。是以急剧的、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直接原因。
患者通常在受刺激后几分钟或数小时之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者精神运动性抑制,或者精神病性障碍;
这些症状一般在24~48小时后开始减轻,一般不超过1周;
症状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与个人素质因素关系较小,一般在1个月内恢复,预后良好。
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谓“创伤性事件”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事件本身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二是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PTSD多在创伤事件后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一年内恢复。少数持续多年。
主要临床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
2.持续性的回避;
3.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适应障碍
患者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生活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障碍,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但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一般在应激性事件后1~3个月内发病,在事件消除后半年内恢复正常。
心理生理障碍
要求
1.进食障碍
(1)概述
(2)诊断
(3)治疗
2.睡眠障碍
概述
3.失眠症
(1)临床表现
(2)诊断与鉴别诊断
(3)治疗
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进食障碍。
临床表现
其特征为病人自己故意限制饮食,甚至极端限制饮食,尤其排斥高能量饮食,致使体重降到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仍主动、故意减轻体重。病人常有营养不良继发性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有的病人可有间歇发作性暴饮暴食。
诊断依据以临床症状为主。
治疗
1.纠正营养不良;
2.心理治疗通常采用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等方法。认知治疗是改变不良认知,尤其是消除过分怕胖的观念,学会运用现实检验的方法加以改变。行为治疗是矫正不良进食行为,常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标记奖励疗法等;
3.药物治疗针对某些患者存在抑郁情绪、强迫观念等症状对症治疗。抗抑郁药物应用较多,常用的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及三环类抗抑郁药。
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是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得体重变化并不明显的一种疾病。此病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
治疗的基本过程是纠正营养状况,控制暴食行为,打破恶性循环,建立正常进食行为。
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及生物反馈疗法等。行为疗法常采用系统脱敏、暴露、阳性强化、厌恶疗法等,使其每餐食量按预定计划得以控制。
神经性呕吐
神经性呕吐是指一组自发或故意诱发反复呕吐的心理障碍。神经性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情不愉快、心理紧张、内心冲突有关,无器质性病变,可有害怕发胖和减轻体重的想法,但由于总的进食量不减少,所以体重无明显减轻。部分病人具有癔症性人格,表现为自我中心、好表演、易受暗示等。
临床诊断以自发的或故意诱发的反复长期于进食后的呕吐为主要依据,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体重减轻不显著(体重保持在正常平均体重值的80%以上)。可有害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持续1个月。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呕吐,以及癔症或神经症。治疗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
失眠症
定义
失眠症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虑、抑郁或恐怖心理,并导致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诊断
主要症状是失眠,并往往伴有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对睡眠数量、睡眠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至少每周发生3次,持续1个月。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躯体疾病。
治疗
1.认知治疗;
2.行为治疗;
3.药物治疗。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的常见表现及诊断
1.非器质性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时间的睡眠的质或/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2.非器质性嗜睡症又称为原发性过度的白日睡眠;
3.睡行症是指睡眠与觉醒同时存在的意识分离现象,多在夜间睡眠的前1/3发生。主要表现为在夜间起床在室内或户外活动;
4.夜惊多见于儿童,发生在夜间睡眠的前半夜。表现为睡眠的突然中断,患者可起床,并下床进行一些毫无目的的活动;
5.梦魇是指在睡眠中所出现的惊恐发作,多见于儿童,也可在成人发生。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最新消息!年医考成绩查询、第二次网报时间已定!
年执业医师考试结束后谨记的事情
卫计委发布会,这些事影响所有医生!
我只是个护士,你会爱我多久?刷爆整个护士圈!
医院各部门领导表情包,憋住了,不许笑
输液又死亡!3条短信警示所有基层医生
央视:村医将淘汰,剩下的全有执业资格!
版权声明: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