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语
1、《癔症研究》经过了—19-年成书时间,于1年5月发表。
2、《癔症研究》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奠基和正式起点的标志。共包括四部分内容:
(1)、论癔症现象的心理机制(),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合著;
(2)、病历,包括安娜.O在内的五个个案史;
(3)、理论,是布洛伊尔的一篇理论论文;
(4)、癔症心理治疗,为弗洛伊德所撰写。
3、《癔症研究》提出两个重要思想
(1)、对癔症的症状、病因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开始提出癔症创伤理论,认为每个人均蕴藏着一些必须寻找出路的心理能量,它们遇到矛盾时就会导致病理症候。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而发展起来的。
(2)、弗洛伊德把动力因素和经济因素包括在癔症病因中时,强调了情绪生活尤其是性欲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在精神病的产生中,性欲阻碍和冲突占有一定地位,任何被压抑的欲望、冲动、思想和情感在本质上都同性欲有关,其根源可追朔到儿童时期。
4、《癔症研究》导致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友谊的破裂。
《癔症研究》出版后,受到维也纳和德国许多人的严厉责难,13年只销售了册。
本来布洛伊尔就不同意把癔症的病因同性欲连在一起,出版后又遭到批评,更感到伤心。但弗洛伊德一笑置之。
这样,本书的出版就成了他们10年来友谊破裂的开始,到了年,他俩不但未能和解反而分道扬镳了。
二、英文版编者导言
1、作者厄尼斯特.琼斯
是弗洛伊德的好朋友,导言的目的是反驳让内的观点,讨论究竟谁是癔症研究的先驱。如果我们把琼斯写的全部翻译过来,就类似于精神分析词汇。
2、关于研究的写作历史
(1)、布洛伊尔对安娜.O小姐的治疗的整个工作是在-年进行的。
(2)、布洛伊尔于.6月结束了治疗,同年11月布洛伊尔向弗洛伊德叙述了他奇异的治疗,弗洛伊德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大约3年后,他在巴黎的沙可手下进行学习时,报告了这个病例,没有引起重视。
(3)、弗洛伊德在沙可手下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癔症,他发现催眠能引发癔症,催眠也能治疗癔症。年他回到维也纳开展神经症的治疗工作,其中癔症占了大部分的临床病例。开始时,他采用的治疗方是:水疗、电疗、按摩和魏尔---米歇尔的休息疗法,但这些被证明无满意的疗效。
(4)、年12月写给弗里斯的信中提到:在最近数周内,我已采用催眠术,尽管病例不多,但有明显的疗效。
弗洛伊德所说的催眠术与催眠暗示不同,即“宣泄疗法”。
用催眠唤醒沉睡的记忆,鼓励病人倾诉,宣泄法能导致病人产生大量的情感释放,安娜弗洛伊德称之为“扫烟囱”。
(5)、艾米.冯.N夫人是我们从弗洛伊德获知的第一例用宣泄法治疗的病人。
由于对催眠暗示的强烈兴趣,弗洛伊德在年翻译了伯恩海姆的一本书,年翻译了另一本书。同时于年花费参观了李厄保和伯恩海姆在南锡的诊所。
在艾米夫人这个病例中所使用的治疗性暗示在他治疗开始的2—3周内每天的报告中已非常清楚地显示出来。
治疗在1年后结束。
(6)、其它几个病例
第二个病例是伊丽莎白.冯.R小姐
治疗始于年秋,弗洛伊德描述此病例是他对癔症的第一个全过程的分析。
此后不久,是对露西.R小姐的分析,它始于同年年底。
-年期间,还治疗过凯瑟琳娜.M夫人。
三、精神分析研究的意义
1、《癔症研究》通常被看做是精神分析的开端。
(1)、《癔症研究》中所描述的技术程序和临床发现上究竟在什么范围内和以什么方式为精神分析铺平道路?
(2)、书中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在何种范围内被接受,以后成为弗洛伊德的学说?
2、弗洛伊德的成就可能最重要的方面是他发明了对人类心灵进行科学考察的第一个手段。
(1)、它使我们能追踪这个手段在发展中的早期阶段。它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克服前进道路上一系列障碍的故事,而是发现前进道路上必须克服的一系列的障碍。
即:癔症病人的记忆缺失特征。
当这种记忆缺失表现明显时,立即可明白这不是病人的整个心理特征,在其背后存在潜意识的心理。
(2)、癔症研究的是潜意识心理过程,需要某种特殊手段,催眠暗示这个手段不是直接针对治疗,而是说法病人展现从潜意识的心理中产生的素材。
(3)、这个手段,对不同的病人效果不同。
比如安娜.O稍微使用就可以;
而艾米夫人则不同。
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他是如何战胜困难的,他是如何逐渐放弃试图使用催眠术,并促使他的病人进入“集中注意”的状态,并偶尔用手按在病人前额。
(4)、放弃催眠术却使弗洛伊德进一步洞察了心理过程。
它揭示了另一个存在的障碍:即病人“抵抗”治疗,不愿在他们的治疗中互相协作。
(5)、如何对待这种不愿意?
是否对他们大叫或取消暗示?
或像对待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单纯进行调查?
弗洛伊德对这第二种方法的选择直接引导花费全部的生命去探索未知世界。(精神分析的核心要素----移情阻抗分析)
(6)、《癔症研究》发表后的数年,弗洛伊德越来越多地放弃了暗示方法,逐渐越来越多地依靠病人的“自由联想”,由此展开了梦的分析。
(7)、梦的分析是弗洛伊德洞察了心理的“原发过程”以及影响我们产生较能理解的思想的方式。因此,他提出了自己新的技术方法,即“解释”的方法。
(8)、梦的分析使弗洛伊德能够进行他的自我分析,使他后来能够发现婴儿的性和俄狄浦斯情结。
(9)、除了某些暗示外,所有这些事都处于领先的地位。
(10)、“移情”,弗洛伊德已微微感觉到其难克服的性质,甚至开始认识到这不仅是一个障碍,而且也是精神分析技术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小结:
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认为:
在事物的正常过程中,如果一种经历伴随着大量的“情感”,则情感或以各种有意识的反射性行为“释放”,或与其他有意识的心理素材联在一起逐渐消磨掉。
而另一方面,癔症病人却不会发生这两种情况。
他们的情感处于窒息状态,而对与其有关的经历的记忆在意识中被切断。因此,癔症的症状表现是:情感记忆,这被看做是“记忆象征”即被压抑的记忆的象征。
这个病态结果的发生可以解释为有两个主要的理由:
其一是在最初经历中,病人心理处于特殊的分离状态,被描述为“类催眠”状态;
其二是那个经历与患者的“自我”不相容,于是产生“抵触”。
上述任一情况下,宣泄法的治疗作用的相同基础是:
如果最初的经历伴随着情感的发生能够进入意识,则情感可通过行为而释放或发泄,而控制症状的势力则停止发挥其作用,于是症状就消失。
3、恒定性原则
弗洛伊德:心理结构努力保持尽可能低的兴奋量,或至少保持其恒定--《超越快乐原则》。
布洛伊尔:它是一种保持脑内刺激恒定的趋向----页
情感在癔症病因学上的重要性在于其伴有大量刺激的产生,这些刺激转而按照恒定性原则释放。
同样,创伤性经历也具有病理的作用,即产生大量的刺激,其数量之大以至于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处理。
因此,《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临床上必然用更一般的趋势来解释发泄情感和变得受压抑的病态结果,以保持刺激的恒定。
4、快乐原则
快乐原则与恒定性原则是紧密联系的。
快乐原则是“是趋向执行某一功能,其作用或是完全释放心理结构的兴奋。”
5、弗洛伊德后期,把“保存的”特性归因于本能,“强制性的重复”也见于恒定性原则的阐述段落中。
第一章论癔症的心理机制:绪言
一、发病机制
1、临床观察癔症发现的现象
一个偶然的观察导致我们用了多年时间研究癔症许多不同形式和症状,考虑到发现其促发因素的问题,即促使其初次发生、早在多年以前实质上就常存在的现象的原因。
在大多数病例中,不可能用简单的询问病人的方式来说明原因,然而实行起来人们完全可以这样做的。
部分原因是因为某些经历是病人不喜欢讨论的;
但主要是病人一般不能回忆起它,而且常常不会怀疑促发因素与病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一种方法
一般说来,有必要催眠病人,以唤起他在催眠下对他第一次所出现的症状的记忆,这样做时,就有可能最清楚和最令人信服地证实上诉二者的关系。
3、这种方法在理论上的价值
它告诉我们癔症的决定因素中,外部事件所起的作用远比我们认识到的大得多。
显然在“创伤性”癔症中,引起症状的是意外的事件。在每次癔症发作时,有可能从病人每次发作的表达中推想到他在幻觉状态中体验第一次发作的同样事件。
4、癔症的促发因素
许多各种类型的神经痛、神经衰弱,其中许多人持续数年,对于痉挛型和麻痹型的癔症发作和癫痫样的抽搐,每个观察者可能看做为真正的癫痫、癫痫小发作、抽搐性疾病、慢性呕吐和厌食,以至于拒绝所有,各种形式的视觉紊乱、经常反复的幻视等。
5、十分常见的是儿童期某些事件所致的或多或少严重的症状在以后数年中持续存在。
6、在创伤性神经症中,起作用的不是那种微不足道的躯体性伤害,而是恐惧的影响----心理创伤。
任何一种引起不愉快的经历如恐惧、焦虑、羞愧或身体疼痛,都可达到这种心理创伤的作用,而事实上它是否起作用则很自然地取决于个人受影响的易感程度而定。
7、在普通癔症病例中,常发生的是许多局部的创伤,而不是单一的重大创伤,构成了一组促发因素。
这些病因只有合在一起才产生创伤性作用,而且当它们成为一个痛苦事件的组成成分时,这些因素才结合在一起。
8、在另外一些病例中,或者一个明显微不足道的琐事和真正起作用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或者发生在一个对刺激特别敏感的时候,因而起到创伤的作用,否则它并没有这种作用,而这种情况所产生的作用可延续下去。
9、当我们能使患者把激发的事件及其所伴发的情感清楚地回忆起来,并且患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这个事件,而且能用言语表达情感时,则每一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和永久地消失。
不带情感的回忆几乎不产生这种效果。
10、当原因停止、作用也停止定律反过来得出的结论,癔症患者主要是遭受记忆恢复的痛苦。
二、为什么症状不会消失的原因?
1、这些相应于创伤的记忆似乎没有充分地发泄,有两类情况:
第一类:因为创伤对反应有排斥性,这使患者对心理创伤无反应。(无能)
第二类:则不是由记忆的内容而定,而是由患者在接受这些所谈及经历时的心理状态而定。(不敢)
我们发现癔症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在于其发生在严重的无能为力的情感支配下:
如:惊恐或发生在确乎异常的心理状态下,(白日梦、自我催眠等)。
2、因此可以说,那些病理性观念,之所以会带有鲜明性和情感强度持续存在,是因患者通过发泄和在无抑制的联想状态中进行再现人摒弃了正常的磨灭过程。
三、无能情况下是怎样产生癔症的
1、类催眠状态
2、癔症的基础和前提是类催眠状态的存在来抗衡一个熟知的论点,即催眠是一种认为的癔症。
四、不敢情况下是怎样产生癔症的
1、癔症发作的四期:
癫痫状期、大活动期、情态期(幻觉期)、终末谵妄期
2、对情态期试探性的解释
五、应对策略
它使最初没有发泄的那种观念的作用力,通过言语途径而发泄受压的情感,使其不产生作用,它借助于(在轻度催眠下),把这种作用引入到正常意识,使其受到联想性的矫正,或在伴有记忆缺失的梦游状态下,通过医生的暗示而消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