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行为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急危事件,可能发生在家中、社区、医院等,会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危害及严重后果,暴力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和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攻击行为,可造成严重伤害或危及生命。精神疾病患者因为心理活动紊乱,是发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危险人群,而在精神科工作的医务人员与精神病人的接触非常密切,经常会成为病人攻击的对象,因此,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自身防护及对同病室病友的保护。
一、原因分析
1.自知力缺乏,精神分裂症病人一般都否认自己有病,而在家又无法管理,只好强制其住院治疗,病人感到上当受骗,心中愤愤不平或感到惧怕,因此出现的一种报复或自我保护行为。
2.受幻觉、妄想的支配,出现恐惧、紧张、焦虑体验,或出现被害等离奇古怪的妄想观念,认为医务人员是来陷害自己的,所以出现攻击行为。
3.精神运动性兴奋,如果病人的意见被否定、活动受到限制与约束,甚至护理人员要求服药等常规事件均可引起病人暴怒,而引起伤人毁物。
4.很多精神活性物质都可使患者过度兴奋、激动和多疑,容易诱发暴力行为。
5.其他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等都可由于患者紊乱的精神运动型兴奋或紊乱的思维而发生各种形式的暴力行为。
二、预防措施
1.环境准备:病房布置尽量简洁明了,保持安静与整洁,严格检查病房内的危险物品,包括清洁工人的笤帚、拖把等都要妥善保管好,适时上锁。
2.工作人员要求:
①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丰富的临床经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
②工作人员着装整洁、利索,长发盘起,不佩戴首饰,穿平跟或坡跟鞋。与病人接触时尽量背靠墙,避免病人从后面攻击而不知情,进出病人,两人同行。
3.病人准备:当患者入院时,我们一定要具体了解病史,灵活运用沟通技巧,把握病人的心理特点,并进行安全检查,如带有危险物品一定交由医护人员保管或交由家属带回。
4.交流技巧:我们应以病人为中心,诱导启发病人交谈并耐心倾听,了解病人的爱好,态度和蔼,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一言一行,当发现患者精神紧张、双手紧握、紧盯住你不放时,应立即纠正与患者的距离,鼓励患者说倾诉内心的困扰,让患者参与治疗决策,鼓励患者控制冲动行为。
5.药物控制:护理人员应及时执行医生的医嘱,早期、适量用药,可尽早控制病人的临床症状,减少其冲动行为的发作。发药时,护士将药物发至病人手中,看着病人服下,并检查其指缝、药杯及口内,观察是否有丢药、藏药的现象或返回病房、厕所催吐,一定要保证药物进肚。
6.营造氛围:指导康复期的病人对同病室病友进行关心、帮助。鼓励病人适当地参加工娱疗活动,多和其他病友交流,转移其注意力,和其他病友产生共鸣,能够安心住院。
三、处理措施
1.寻求帮助:一旦发生攻击,我们首先要向就近的病友及同事呼救,量力而行,随机应变。
2.控制局面:暴力事件发生后,应尽快控制局面,以确保其他患者的安全。护理人员必须用平静、平和的声音和语气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其他人员可趁病人注意力转移后,绕到病人身后,乘其不备将其制服。
3.防护约束:将病人保护性约束于床时,应用干燥宽布带,内衬衬垫,注重松紧适宜,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并经常查看保护部位皮肤情况和肢端血运情况,加强巡视,防止其他病人对其造成伤害。
四、健康指导
1.在病人病情平稳时,以就事论事的方法讨论他所表现的暴力行为之错处,指导病人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要求、挫折和愤怒,做到不轻易伤害别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提高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
2.对家属说明病人的冲动伤人行为是种病态表现,对病人本身及他人及四周环境都有影响,以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并努力帮助病人熟悉其危害,学会控制自我。
3.营养与饮食指导由于病人兴奋躁动,影响进食或食欲,体力消耗过大,应多给予高糖易消化的食物及足够的水分。
4.出院指导当病人即将出院应指导家属一定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并随时来院复查,了解病人发病的先兆,一旦发现,尽早就医。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