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神志病学会常委多少人郁证和抑郁症

时间:2016-12-30 16:08:26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名家简介:唐弘

通化市名医,唐氏中医第四代传人,幼年师从其父,祖传左手把脉,通晓《脉经》脉理精微,结合中医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于自身多年临床经验练就成“左手脉”这一传奇,病人之瘥,脉而知愈。后拜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级名老中医、博士后导师郭维琴教授为师,现当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精神抑郁症)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吉林省分会理事,吉林中医药杂志编委,中西医结合血栓病专业委员,先后发表国家级论文30余篇。

唐弘通晓中医经典,谙熟方药,临证善于辨证施治,擅长治疗抑郁症、肿瘤、心脑血管病、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中医特长治疗不孕不育、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妇科痛经等各种疑难杂症。

仅限周一至周六上午坐诊,预约咨询电话

刘女士因为恋爱问题与家里人生气,情绪低落,心中烦乱。医院看病,专家察色按脉之后诊断为“郁证”。刘女士一看医生给自己下了“郁证”,马上紧张起来了,追问医生自己是不是“抑郁症”?这年纪轻轻得了“抑郁症”,今后可咋办呢?

“郁证”是中医特有的病名。“郁”从含义上讲,本有“草木茂密”之意,后来逐渐延伸为“闭塞、阻滞、蕴结、忧伤、沉闷、愁苦、抑郁、忧闷”之意。“郁”在中医上有广泛的应用。《黄帝内经》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元代名医朱丹溪承《黄帝内经》之说创立了六郁学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其中,就有一个著名的方子越鞠丸,方歌讲到“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湿痰食火因;香附苍芎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很显然,这里的郁有六种,分别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所以从广义上讲,但凡不通都可成为“郁”。中医所说的“郁”有两种,一是由人体气血津液瘀滞不通、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的滞塞和郁结,属于对其病机的描述。另一种“郁”则专指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而引起的心情抑郁,以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或咽中如有异物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而一般说的“郁证”是第二种,主要是因为情志不遂而引发的一种疾病,这种病症类似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典型表现为:“三低”和“六无”。“三低”即“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和意志减退”,“六无”即“无趣、无助、无能、无力、无望和无价值”。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的程度抑郁症可分为轻性抑郁症或者重症抑郁症;根据有无幻觉、妄想,或紧张综合征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又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根据之前(间隔至少2个月前)是否有过另1次抑郁发作,抑郁症又分为首发抑郁症和复发性抑郁症。该病相当于中医的“癫证”、“百合病”“脏躁”“失眠”“健忘”“郁证”等,与郁证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我们知道,中西医学在疾病的认识上,所采用的理论不同,对疾病的认识不同,病名虽然相似,可能差别很大。那些见到病名就吓坏的病人,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一切听从医生的便是。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白癜风治疗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yfby/542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