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认知功能受损是抑郁并发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是常见的精神性疾病,其表现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抑郁症发作时的表现有:与处境不相符的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以及某种程度上的认知功能损害和一些躯体症状。在中国,精神障碍是导致YLD(疾病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的最重要来源之一。抑郁症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如果是职业人群罹患抑郁症,还会造成职业功能受损以及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统计,目前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在中国,以抑郁症为主的情感障碍患者人数已接近万,且还在持续增长。预计到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到年,其疾病负担将仅次于冠心病,位居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第二位。
王刚说,抑郁症患者中,认知功能受损是常见的并发症状,而且在整个病程中都长期存在。对于职业人群来说,认知功能受损已经成为职业人群抑郁症的主要特征。年发布的《中国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数据调查报告指出,工作场所中的抑郁症是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第一诱因。在抑郁症获得诊断之前,患者的认知能力就可能受到损害,无法正常完成工作和社会功能,即使进行抗抑郁治疗之后,其认知功能的恢复也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抑郁症男女患病比例为1∶2
王刚表示,抑郁症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2,这可能与女性生理特点有关。例如女性经期时情绪的波动和变化,女性在怀孕前后体内激素的变化,使之更容易出现忧郁状况。另外,冬春交替时,人的情绪容易波动,也增加了抑郁症发病的风险。
抑郁症损害职业功能,有几个比较简单的指标,如缺勤时间,就是说休病假或以各种理由不上班,还有无效率工作时间等。一项在中国5个城市采样的调查显示,抑郁症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0亿元左右,间接经济损失则高达亿元左右。王刚强调:“很多轻中度的抑郁症患者或是经过急性期治疗的患者,往往都处在无法工作的状态,这部分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非常大。”
世卫组织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抑郁症和焦虑治疗上,每投入1美元就会在增进健康和工作能力方面获得4美元的回报。该研究显示,以心理咨询和抗抑郁药物为主的治疗费用估计会达到亿美元。然而,所获得的回报会远远超出成本。在劳动力和生产力方面改善所带来的价值接近0亿美元,健康改善会额外增加亿美元的回报。
治疗不当抑郁症容易复发
针对抑郁症容易复发的现象,王刚说,目前,国际提出的抑郁症治疗方案强调“足量、足疗程”治疗理念。全病程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3个阶段。在中国,年第二版《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也特别强调,需要对抑郁症早期治疗、足量治疗和全程治疗。因为一旦没有按照疗程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复发,每次复发更容易使患者陷入病程慢性化,并带来更多的功能受损。
王刚说,临床发现,处于抑郁发作期的患者,不同程度存在执行功能、记忆力以及注意力方面的功能损害。急性期发作的患者,94%都伴有认知缺陷,这种损害在抑郁缓解期患者中仍然存在,并且有随着发作次数增多而加重的趋势。
功能康复应为最终治疗目标
年,一项对度洛西汀治疗抑郁和广泛性焦虑患者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抑郁症状的减少或消失,患者的功能也会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两者的改善比例和幅度并不一致,仅仅只有不到1/4的抑郁症患者达到症状和功能的双重改善。这也提示医生,除了 王刚强调,症状完全消除并不意味着抑郁症就好了。精神科医生谈患者的疾病好没好,不是指简单的生理功能,而是指其工作、生活、学习、人际关系是否都回到了正常状态。所以,在症状消失的基础上,患者要保持这种状态足够长的时间,才叫痊愈。
与医生不同,患者不看重症状的概念,他们更看重疾病对生活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所谓功能,即患者从事工作、学习、社会交往、生活等各项活动的能力,而生活质量则包括患者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精神科医生追求的最终标准,一定是症状消失加功能恢复。”王刚说,回归工作岗位是患者康复后面临的主要挑战,当治愈后的患者回到原工作环境,只有减少抑郁情绪的来源,才能避免抑郁症的复发。这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治疗,还需要家属、雇主和社会组成的“治疗联盟”给于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唯有“治疗+关爱”,才能化解抑郁症。
问题二:什么造成抑郁症?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医院副院长王刚指出,抑郁症的发生,遗传占近50%,属于内因;剩下的是外界因素,包括压力等。抑郁症患者患病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判断自己对压力的承受能力。
很多人都认为,抑郁症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真的是这样吗?
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我国,以抑郁症为主的情感障碍患者已达近万。王刚说,在抑郁症患者中,认知功能受损是常见的并发症状,而且在整个病程中都长期存在,认知功能受损已成为职业人群抑郁症的主要特征:“得了抑郁症后,人缺勤时间由一周大概是0.4个小时变成了1.2小时;此外抑郁症患者还有无效工作时间,一周可达7.2小时。如果按照每天8小时工作计算的话,相当于抑郁症患者每天去上班,但在5天的工作日里大概有一天什么都没有干。”
问题三:抑郁症能治好吗?
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尚不足10%,抑郁症患者还存在高复发的现象,有75%至85%的抑郁症患者会在5年内复发;10%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自杀身亡。
对此,《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强调,要对抑郁症早期治疗、足量治疗和全程治疗。一旦抑郁症患者没有按照疗程治疗,很容易出现复发,每一次复发使患者更容易陷入病程慢性化,导致更多的功能受损。
问题四:孕产妇为何更易抑郁?
原来人们常说“产后抑郁”,但专家指出,实际上孕产期全程都有可能出现抑郁障碍,原来有抑郁症的患者也有可能在这一阶段复发。今年是“全面二孩”的第一年,产妇数量明显上升,医院里似乎并没有感到孕产妇抑郁障碍患者激增。为此,本市启动了孕产期抑郁干预项目。
只有产后才会抑郁?
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晓虹说,处于人生特殊阶段的孕产妇除了应对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调整外,还面临着重大的生理心理变化,身体受到激素水平剧烈变化的影响,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严重者会出现抑郁症。
李晓虹指出,孕产期全程都有可能出现抑郁障碍,孕产期抑郁是指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出现的以郁闷、胆怯、空虚、烦恼、愤怒、焦虑、自卑、沮丧、悲哀、绝望等情绪为特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食欲不佳、失眠或嗜睡、动作缓慢、对日常生活不感兴趣、精力不足、疲乏、自责,甚至有自杀企图,伴有忧伤悲痛的情绪。
坐完月子再就诊?
李晓虹说,产后抑郁患者在“月子里”来就诊的非常少,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要踏踏实实坐月子,因此,产后出现抑郁来就诊的患者往往是孩子几个月大才来就诊,有的症状还比较重。“对于产妇来说,如果罹患抑郁症不就诊,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自杀,甚至扩大性自杀。”以往也有一些新妈妈抱着孩子自杀的情况,这就是“扩大性自杀”。抑郁的妈妈担心自己离开,孩子要受罪,所以就会抱着孩子自杀。李晓虹说,这是最严重的后果。
针对孕期的抑郁障碍,考虑到孕妈妈不适合使用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因此对于轻中度抑郁者,多采取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或人际关系支持治疗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如果孕妇的病情严重到一定程度,就要权衡利弊,考虑是否进行用药治疗。
问题五:抑郁症与精神病有什么联系?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从常见的顽固失眠、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到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等,都包括在广义的精神疾病范围内。其中只有精神分裂症这类有明显歪曲现实症状的,才称为精神病(或精神病性障碍)。
最新数据显示,抑郁症仅次于艾滋病、心脏病,位列全球十大疾病中的第五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但抑郁症和精神病又有什么关系呢?
抑郁症也有程度之分,即有轻有重,其中严重的抑郁症可能伴有精神病症状(指幻觉、妄想、木僵等明显异常的表现)。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只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等症状,并不伴有精神病症状。
目前全球约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年患病率为11%。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3%至5%,约0万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其中只有10%的人接受到了专业治疗。
问题六:刷朋友圈刷出抑郁症,真的吗?
打开手机,除了打电话之外,如今更多人喜欢刷 17岁的俊俊脾气暴躁
竟是被朋友圈刺激到了
一位患者是17岁的高中男孩俊俊(化名)。长达两个月的暑假即将结束,多数同学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加紧学习,而俊俊天天呆在家里,一天24小时有一半的时间捧着手机上网,只有偶尔心血来潮时会拿起书来翻翻。爸爸妈妈看着儿子天天如此,就提醒了他几句,不料反遭俊俊的一顿臭骂。
“我读的是普通高中,成绩平平,以后肯定考不上好的大学,即使上了大学读到毕业也是白搭,我对什么工作都没兴趣……。”
儿子的话深深刺痛着父母的心。尤其是临近开学,儿子几次提出要换个苹果手机,可父母认为他现在手上的小米手机还很新,没必要换,不料俊俊竟因此做出了伤害自己的事情。父母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千方百计把儿子“哄”到市七医院,接受心理咨询。
在医生的引导下,他们回顾了俊俊近来的变化。从小,他性格内向,成绩优秀,上高中后不久,他开始变得脾气暴躁,而且还渐渐表现出爱攀比的心态。起初,是攀比手机,他多次提出班里多数同学用的是苹果手机,自己的小米手机太寒碜。慢慢的,他什么都要跟人家去攀比,尤其是看到人家在朋友圈里晒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时,他就会生起闷气来,然后把气统统撒在父母身上,认为是父母无能才使他样样不如他人。
另一位患者是28岁的全职妈妈,曾经的她也是个温柔贤惠的姑娘,但自从生完孩子以后,她简直就变了个人。因为双方父母来不了杭州,她只能放弃工作自己带娃,又因为全职妈妈的生活单调,她开始迷上刷 “这两人最终的诊断都是抑郁症,用上抗抑郁的药物及结合相应的心理治疗后,病情很快就有所好转。”董介正医生说,但大家必须引起重视的是,经常刷 性格敏感易嫉妒的人
要少刷朋友圈
其实,对于社交媒体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匹兹堡大学科技与健康系资深教授、媒体研究中心主任BrianA.Primack有过调查研究,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和抑郁症之间有着明显且直接的联系。
比如,一周内访问社交媒体频率高的受访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那些频率低的受访者的2.7倍。
而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社交媒体上的受访者,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少的同龄人的1.7倍。
研究者们还特别讲到社交媒体的危害之一,即暴露于社交媒体上高度理想化的“同龄人生活”,会导致妒忌心的膨胀,并错误地以为其他人都过着更快乐、更加成功的生活。
董介正医生认为,这正恰到好处地点出了刷朋友圈的危害,有些人容易将人家在朋友圈晒的幸福放大,看到一顿大餐以为人家顿顿是大餐,一次旅游以为是人家经常去旅游,看着,比较着,无意间就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自卑郁闷感便油然而生。
所以,董介正医生想劝年轻人一句,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权威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那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