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医盲,扫除就医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不用看医生
大学毕业后,雯雯顺利地进入一家国企,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很有成绩了。她放心地以为自己以后的生活“衣食无忧”了。但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下,单位突然公布了裁员名单,雯雯就这样下岗了。从此,雯雯就像变了一个人,整天待在家里以泪洗面,还常常无端地冲着家人发脾气。家人以为她一时接受不了下岗的事实,过一段时间久好了。但是,雯雯的心情越来越差,还常常感到腰部疼痛,连后背、脖子都有不适。
有一次,雯雯趁家人不在,居然打开了煤气自杀。幸好邻居医院进行抢救,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医生了解情况后,建议雯雯进行相关的心理治疗。雯雯不明白了:“我没有病啊,为什么要看病!”
医念之差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告诉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心理方面的疾病已经成为“流行病”了,给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化解,久而久之,在心理上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等后果;在精神上也会造成精神恍惚、精神萎靡,乃至精神失常等后果。
另外,长期的心理疾病还可以导致多种身心疾病,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严重时还会引发诸如偏头痛、荨麻疹、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疾病。
然而,有些人虽深受心理疾病的折磨,却仍不愿意找医生就医,这是为什么呢?
理由1:我只是心情不好而已,我没有病看什么医生。
许多人对心理疾病的标准过严,往往长期死撑,怀疑自己的症状“有那么严重吗”。在他们的观念里,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只是比较强烈的情绪低潮,只要自己想开些,好好调适一番就可以了。
事实上,这些患者中有不少都已经到了无法正常工作,感到十分痛苦,甚至反复想要自杀的地步。他们的心理问题经过长期累积、恶化,已非“自我调适”所能轻易解决。
理由2.给心理疾病贴上了错误的负面标签。
相对于躯体疾病而言,大多数人不愿意与心理疾病挂上钩。经常会听见人们骂别人,“你脑子有问题”、“你神经病”、“你这个心理变态”等,可以说心理疾病对个人的人格和品德的冲击很强,有很多道德评判的色彩。
因此,有些人认为看心理疾病是丢人的事情,那就意味着向别人承认自己能力不足、不够坚强,甚至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且一旦被人得知自己心理有疾病,要承受严重的社会影响。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盲点,如果及时调节,可能很快会恢复正常,如果任其积聚,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造成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是正常的现象,并无特异之处,不需另眼相看,更不该被贴上错误的负面标签。
理由3.找医生也看不好,干脆不看。
不少患者认为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服药可以暂时平稳情绪,但是改变不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治标不治本的。而且服用精神类药物一定会上瘾,一旦服用就必须一辈子吃下去,“沦落”到需要依靠药物的地步,反而会害了自己。
事实上,无论是药物或是心理治疗,皆已有大量科学研究证实这些疗法的成效。如通常抑郁症患者服药治疗两周左右,症状就会开始好转,历经几个月的疗程即可痊愈,无须终生服药。
同时,心理医生都受过良好训练。由于掌握了一整套的理论,心理医生更容易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就像握着一把手术刀,每一步接下来会是什么,他心里都有数。在专业的心理分析中,帮你认识、了解自己,从你自身出发,给你咨询或治疗,最终找出你心中的刺。
总之,心理疲劳不是一个小问题,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旦由于心理压力大而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要懂得运用心理卫生服务,及时向专业医生求助,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试和心理治疗,避免受制于传统思考模式而延误就医。
科学点拨
具体来说,是不是有心理疾病,该不该看医生,要从四个方面判断:
从症状判断:看是否有异常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如哭泣、自杀念头,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持续不断地一天洗几百次受、接连不停地查看煤气开关,就是强迫症的症状。
从严重程度判断:不开心、难过是正常的,但总处于悲观失望中,不能自控,甚至想以死获得解脱,就是抑郁症;烦躁,人人都会有,如果很厉害,达到不能控制的程度,就是躁狂症。
从症状持续时间判断:一般人在产生忧郁、焦虑、悲痛等不良的情绪时,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自行调整,但是心理疾病延续时间长,会失去心理平衡。如遇到失恋情况,心理健康的人两周或半年就解脱了;可有的人,一两年了,提起来还要哭泣,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这就应该考虑看心理医生了。
从多生活的影响判断:正常人情绪虽有起伏,但不影响生活、学习、工作;患了心理疾病的人,不愿意面对现实,一味逃避,会严重地影响正常的生活。
了解更多养生内容,长沙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安徽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