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临床上的各种妄想

时间:2021-9-11 13:37:41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新药 https://m-mip.39.net/man/mipso_4622778.html
临床常见的各种妄想妄想是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通过异常的判断和推理,得出的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妄想的四个特征:①错误的信念;②坚信不疑,不能通过客观事实和理性来纠正;③自我唯一性,且与自己有厉害关系;④与文化和信仰背景不相称。1,自罪妄想: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应该受到惩罚,甚至于拒食,多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精神分裂症。2,关系妄想:对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和一些本来与他不相干的事物,认为都与他有关系或者针对他,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严重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3,被害妄想:患者坚信某人对自己或家人进行监视、攻击或迫害,从而失去安全感,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严重抑郁或躁狂发作。4,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身体均被外界力量控制和干扰,自己无力违抗,传统上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特征性症状,目前西方一些专家认为,躁狂发作也可以出现。5,嫉妒妄想:认为自己的伴侣或爱人不忠,不会采取一些方法来取得不忠的证据,而是收集一些细微的佐证来推论(如爱人的衣服、和别人的交流记录等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老年性精神病,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6,夸大妄想:自感伟大、优越或能力强,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或者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多见于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偏执狂。7,非血统妄想:无根据的地怀疑子女不是亲生的或父母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即使亲子鉴定,也坚信不疑,别人提供证据,反而说是别人和家人合伙欺骗自己,传统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目前认为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8,疑病妄想:总怀疑自己有哪个方面的疾病,医院的检查结果,反复求医,多见于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老年期精神病、躯体化障碍,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9,钟情妄想:坚信异性喜欢自己,即使对方拒绝,反而认为是在考验自己,传统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目前认为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更常见。10,情爱妄想:认为自己正在和别人恋爱或别人正在深爱着自己,做出一些异常的行动(如跟踪、骚扰、袭击等等),想让对方从幻想的危险中解救出来,从而犯法,传统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目前认为双相障碍的躁狂发作更常见。11,被洞悉感:认为自己内心的想法或家人之间的隐私,自己没有表达出来,别人就知道了,又叫读心妄想,传统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目前认为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12,被窃妄想:认为某人抢劫自己或家里财物,多见于老年性精神障碍。13,变兽妄想:认为自己变成了某种动物,传统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目前认为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14,知觉妄想:对正常知觉赋于妄想性解释,如汽车响认为是和自己对话,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15,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举止与自己有关,且有一定的特殊含义,如看见别人吃鸡蛋,认为是让自己滚蛋,传统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16,暗示妄想:把别人对自己的某些举动认为带有某些暗示,往往造成误会引起人际关系破裂,如正在和别人聊天,别人去喝水,认为想让自己离开,也可以有好的暗示妄想,如别人穿了新衣服,认为喜欢上了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躁狂轻躁狂发作期都可以出现)。17,虚无妄想:认为自己的内脏坏了,只剩下一个躯壳,可见于严重的抑郁症,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18,妄想性回忆:对发病前真实发生的事情给以妄想性解释,如从前家人不让自己喝冷饮,认为是虐待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严重抑郁发作(包括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9,援助妄想:不可能出现的事情,认为是对自己的援助,如监狱犯人认为检察官在救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20,妄想心境:患者在很熟悉的环境下发作性的莫名害怕(无原因),焦躁不安,怕什么自己也不知道,使得患者有某种不详的预感或灾难来临(对自己也可以对家人来说),是一种发作性内源性游离性焦虑诱发的(过度警醒的结果),可反复发作,且过程类似。妄想心境可以引起各种妄想、幻觉,也可以诱发惊恐发作,是妄想的发作前驱期,多见于急性精神分裂症、癫痫性精神障碍、中毒性精神障碍、双相障碍、严重抑郁症、强迫症,也可以出现在药源性情形中(多为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等,其中青少年儿童期比较多见。21,附体妄想:认为自己被鬼神或死去的人附在身上,自己的言语、表情、行为都是鬼神的,不是自己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双相障碍也可以出现,神婆的附体妄想不是病态。22,类妄想性幻想幻觉综合征:在特定的处境(家庭、学校或社会不良环境)或特定的状态(如严重抑郁状态下出现的幻觉)下,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闪现出想象的念头或情景等,或者将特殊状态下出现的各种现象(如幻觉),经过自我暗示,认为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或给困境以合理化的解释。这也是一种代偿性的心理满足,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因处于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影响(如动画片、网络剧、娱乐节目等),当处于不利环境时,往往有想入非非的念头,并认为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没有达到妄想的程度,但是具有了妄想的一般特征(妄想的前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hbwh/13764.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