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1精神分析法

时间:2021-12-12 11:55:43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pf/bdfyy/bdfzj/

如果患者能够忍受不真实感一段时间,

他就能为自己构筑一个全新的现实,

使其更契合自己的需求与知觉,

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比原来的世界更加“真实”,

无论过去的回忆多么舒适和熟悉。

——J.S.利维(J.S.Levy)P.L.瓦赫特尔(P.L.Wachtel)

原作:《FeelingUnreal》

译者:CAIN

人格解体能否通过心理疗法治愈?虽然传统心理治疗文献都对此持相当悲观的态度,但是,近年来针对该病症在心理治疗技术方面有了诸多进展,使我们有理由对治愈解体更加乐观。若说心理疗法绝对有效,或者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可能有误导或过度乐观的嫌疑。但如果认为它对任何人都完全无效,不会改善任何症状,也不能让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那就是过度悲观,也不正确。逻辑上讲,治疗方法可能与人格解体症(DPD)本身的表现形式一样繁复多变,不过,它并不是无计划的、歪打正着的理论。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大量成功治愈的案例,它们通过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与特殊症状制定治疗方法,如今,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构建系统治疗方案的资料,值得我们详细探讨。在本章,我们先讨论传统疗法,其中一部分方法已经过时,一部分仍然有实用价值。然后,我们再呈上采用尖端技术的、也是迄今为止效果最好的治疗手段。

——————精神分析法——————

从半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心理分析文献到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即使是那些曾仔细研究DPD,并花费大量精力深入思考最佳治疗方法的作者们所著的文献也只表达了某种谨慎的乐观。例如,年,贝格勒(Bergler)与艾德伯格(Eidelberg)写道:

我们认为完全的悲观是不合理的;不过,有效的前提是接受治疗的人应该知道其原理,并在合适的时候开始治疗。另外,一般需要坚持很长时间。如果说将一个痴迷症病例分析透彻至少需要两年到两年半,那么对付严重程度稍轻的人格解体则需要两倍的时间。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心理疗法,希尔德(Schilder)对诊治解体都持更加乐观的观点。他强调该病症的核心是“人格的一种状态,并且,患者感觉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他指出这种变化由两个部分构成:首先,对自我与世界的觉知扭曲了;其次,解体者无法感知自己人格的统一。最近,一名患者非常贴切地将这种戏剧性的转变形容为她的“旧我”与“新我”,恰当表达了两种状态之间毫不相关的感觉。不过当然,她并没有真的变成两个人。因此,治疗的第一步就是着重处理自我知觉的扭曲。理想化的旧的自我包裹着不为人知却难以承受的焦虑与冲突,它们在新的自我中再生并持续活跃,而心智在饱受解体的困扰下总是混乱不安,新我也就似乎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过去几年里,几位致力于人格解体的心理疗法的权威学者着重研究另外一些重要方面。卡特尔夫妇(Cattell)认为,传统精神分析治疗法,包括躺椅的使用,以及病人与治疗师之间避免眼神接触等,因可能加剧患者的隔离感与不真实感而不适用于人格解体的治疗。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富特雷尔(Fewtrell)在为《英国指导与咨询杂志》(BritishJournalofGuidanceandCounselling)撰写文章时指出,当患者第一次受到鼓励,能够对医生或治疗师畅所欲言地描述自己解体的主观感受时,病情常常能得到非常有效的缓解。利维(Levy)与瓦赫特尔(Wachtel)认为,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让患者暂时学会接受和忍耐人格解体的状态,不再视其感受为不真实,而是重新定义为一种全新的、反映出个体潜在需求与意义的真实。

在研究扭曲的自我背后的心理原因之前,有必要先审视正常的自我。个体如何随着时间的流逝构建可预测的、统一的自我意识?弗朗西丝(Frances)、萨克斯(Sacks)、与阿罗诺夫(Aronoff)将这个问题作为人格解体研究的一部分,在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是以该问题为出发点。他们写道,第一个自我是“身体自我”。然后,自我表达的范围不断扩大,超越了基本的身体自我,变成了各种同时并存的自我体验、与具有重要意义的对象表达转化(内在化)的混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体。发育早期的任务之一是建立差异化的自我与对象表达。只有到了后期,人格才逐渐开始更全面地发展,形成稳定不变的对自我与他人的意识,称之为“自我与对象的恒定性”。这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创造出均衡的、可预期的自我,即我们所感受到的“我”。

任何对自我恒定性的威胁都可能导致易感染体质者罹患人格解体。在某种意义上,解体说明自我恒定性受到干扰;其结果是在新的现实(解体后的)自我与原有的“均衡的、可预期的自我”之间出现了难以跨越的鸿沟。所谓的均衡的、可预期的自我包括许多组成要素,例如身体的自我、思维的自我、感觉的自我、行为的自我、性别的自我、以及其它相关自我等。破坏其中任何一个自我都可能摧毁自我结构,即表现为人格解体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种程度的人格解体都是自我恒定性崩溃的信号。弗朗西斯与其同事由此推测,不同的人解体的严重程度与表现症状不同,取决于他们的自我结构的哪个部分最为脆弱。因此,有的患者可能感到与自己的身体最疏离,而其他人却对自己的思维、情绪或行为最陌生。

弗朗西斯与其同事认为,在治疗人格解体患者时,有必要确定他们的恒定性问题出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哪一个: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差异化、自我恒定性、还是其它恒定性。一个有着接近精神障碍的人格结构的患者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问题。边缘型人格结构者能够区分自我与他人,但却无法维持自我和他人的恒定性。自恋型人格结构者的自我恒定性非常脆弱,需要不断的自我告诫与他人的在场才能维持。神经症人格患者在这三个方面都很正常,不过,当内在冲突超出承受极限时会发生人格解体。这些基本人格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动力学模型中,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并非严格意义上——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指南(第四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4thedition)(DSM-IV)中的更传统的精神病性人格障碍的概念相对应.(我们在本书第四章的描述性研究中提及过该诊断标准。)

现在,让我们看看关于人格解体者的几个简短的小故事,这些案例表现了人格组织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有助于我们研究如何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丽莎(Lisa)今年35岁,是个分裂型人格患者。童年时期极度缺乏物质与温情,使得任何想要亲近她的人的一点点试探都让她感觉受到威胁。所有类型的社交都会加剧她的解体,只有她的丈夫是个例外,能带给她舒适与安全感。与其他人接触时,她觉得自我似乎快要消失,一直以来围绕自己的保护膜也在迅速融化。丽莎的人格接近精神疾病的水平,而且自我分化水平较低。因此,治疗的第一步应着重于帮助她认识到,每当她将自我独立于他人之外的感觉出现问题时,人格解体的症状就会恶化。

与丽莎相反的,丹妮尔(Danielle)则是处于边缘型人格阶段。她的出身背景充斥着长期而密集的身体暴力与性虐待。作为一名25岁的成年人,她的自我和其它方面的恒定性总是大起大落,同时伴随人格解体的症状。后来,她成了一个妓女,每当从事性工作时,她都会感觉意识脱离了身体,隔着一定距离观察着那些她所鄙视的男人。而在陪伴着两岁的儿子时,她常常感到自己是个没有灵魂的机器人,只是完成理论上应该给与孩子的看护与关心而已。有时候,她能够了解并描述自己的状态,感到与现实的联系变得强烈清晰,世界也变得更真实。丹妮尔的心理治疗前期的重点就是寻找她在不同的存在状态下变换的自我与人格解体症状之间的关联。

欧文(Owen)是个长相帅气的年轻人,他的童年时光里最难忘的是作为小模特和运动员得奖时,父母与同龄人不间断的赞美。成年后,他的追求和事业都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他有一刻没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hbwh/1416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