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去哪里 http://m.39.net/pf/bdfyy/
精神疾病病程长并且会反复发作,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一方面会导致高住院率、高致残率甚至死亡,造成医保基金的过度消耗;另一方面患者会逐步脱离正常生活的轨道,且使患者人格改变、社会功能下降和劳动能力受损,控制不当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1]。
药物治疗是精神类疾病治疗的基础,持续规范的药物治疗是维持患者病情稳定最为重要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年)》中指出,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抗微生物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药、激素及影响内分泌药、治疗精神障碍药[2]。有研究表明:在1,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中,53%患者在早期就停止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主要的原因就包含治疗效果不佳[3];约66.5%精神分裂症患者未达到临床有效(减分率50%),约66.9%的患者未达到临床治愈[4,5];抑郁症患者临床药物治疗无效率约38%[6],42%的应答与副作用的个体差异与遗传因素有关[7,8]。
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模式开始从传统的群体治疗向个体化治疗转变。先对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制订初步给药方案,再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对给药方案进行调整与修正;这种化学药物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用药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也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药物基因检测和治疗药物监测在为患者选择更适合的药物和剂量、提高药物响应度、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如何发挥作用?临床药学人员和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该怎样配合,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共同为精神疾病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服务?
由天隆「医」直播和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药学实验室共同策划,携手丁香园推出的「多学科融合共话精神疾病精准用药」系列直播活动第四期即将开播。本次直播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于欣教授,新医院(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张瑞岭教授,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李奇光主治医师,医院戴立波副主任药师,于9月28日(周二)19:30~20:55,为大家带来《药物基因检测和治疗药物监测技术的应用》专题研讨,围绕药物基因检测和治疗药物监测两项技术在精神疾病个体化治疗方面的应用,在线与大家互动交流。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