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的背后

时间:2025/3/16 10:33:15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诊室里,李婷妈妈撸起了女儿的袖子,露出两只手臂上的十几道刀痕,深浅不一。就诊前一天,李婷差点儿从15楼跃下,一家人都吓坏了。

李婷刚满12岁,面容俊秀,脖子上戴着一根红色项链。正是爱美年纪的她,很在意自己的形象。问诊期间,李婷半低着头,一言未发,却不时踩下妈妈的脚。家人希望医生尽快安排她住院。

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医师,这不是她第一次见到李婷了。一周前,妈妈第一次带她到这里,讲述女儿从去年6月开始一直待在家里,情绪不好时,会摔砸东西、与家人吵架,甚至自残。

“抑郁状态”,这是齐军慧给李婷的初步诊断。上次,她已经建议李婷住院,但妈妈没同意。这次,李婷想跳楼的想法,让她改变了主意。

齐军慧当即联系同事给婷婷排上了住院号,需要等多久,她也说不好。医院儿科普通病房有80多张床位,常年是满床状态,近半住院者是不同程度抑郁情绪的10~16岁孩子。

年5月,第一个有关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的流调报告发表在《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上。这次流调从年底启动,选取了北京、辽宁、江苏、湖南、四川五个省(市)的约名儿童青少年作为样本。

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抑郁障碍占3.2%、焦虑障碍占4.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主任医生郑毅牵头进行了这次流调。“以中国在校生数量推算,这个数字已经非常庞大,而且当时我们做流调时选取的对象是在校学生,还没有覆盖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上不了学的孩子,如果算上他们,患病率会更高。”郑毅说。

在他看来,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这不是靠医生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家、校、医、社会融合发力。

青少年:

“脑子里只有难过的感觉”

在李婷准备住院时,陈蕊已在这里住了18天。

她坐在游廊的椅子上说,她想治病,但又不太想治好,严格来说,是不太敢治好。“我患病大部分是由于家庭原因。”她说。

陈蕊坐在游廊的椅子上说,她想治病,但又不太想治好(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14岁的陈蕊是北京人,父母在她眼中“很传统”:父亲脾气暴躁,喜欢说教,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说话常带着命令语气。母亲教育严格,从小给她报各种补习班,连周末都没有空闲时间,不想上也没办法。

家里的环境让她感到压抑。陈蕊觉得,自己三四年级时就开始有心理问题。那时她已经能考到班级前几名,但妈妈还是会用“小学学不好,就没有高中上”的话吓唬她。“她想我稳定在年级第一,我觉得不可能,但她确实这么希望。”

导火索是升入初中后,相交多年的朋友与她决裂。有同学借此传闲话,她和同学的关系变得紧张,以致她想“避开这些同学”。后来,她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有时烦躁不安,有时又会突然痛苦难过,有两次上着课就控制不住大哭,“一点儿征兆都没有,脑子里只有难过的感觉”。

她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有时头脑混沌,听不见外界声音;有时睡醒后,看东西也出现扭曲,半小时后才恢复正常。她经常呕吐,频繁时,地铁每一站都得下车呕吐一次。她后来得知,这是抑郁状态下的躯体化症状。

学习成绩自然也在下降。她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课,能看懂黑板上的字,却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记忆力也变得很差,中午吃了饭,下午就忘了吃的什么。甚至,轻生念头也开始闪现,她会想拿水果刀捅自己,但又不敢,也因为不舍得家里的小猫。她更希望有人在大街上突然给自己一刀。

她跟妈妈说,自己恐怕得了抑郁症。但妈妈不信,理由是她对照了中学课本上关于“青春期表现”的内容,认为她正好符合。直到她为了清醒一些,用刀割手腕、用头撞墙,妈妈才带她来看病。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大多数家长见到何凡时或直接或委婉都会问的问题。何凡是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往往一番检查和解释后,她都会温和却不失严肃地告诉家长:因为他病了!

何凡介绍,抑郁障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就像人会骨折一样,而非像很多家长以为的那样:孩子变笨了、不听话了、变懒了,或者青春期叛逆太厉害了。

她说,事实上,青春期叛逆会有些情绪问题和对立违抗,但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不会自残、自杀、丧失社交和上学等社会功能。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看,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与成年人几乎相当,这是国际共识。

齐军慧说,对于青少年而言,12岁是一个分水岭。这个年纪,他们要面临小升初考试的压力,升入初中后,又会面临适应新环境、处理新的人际关系的压力,学业压力也更大,如果不能很好应对这些压力,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另外,从生理上来说,12岁也是青春期的开始,是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在外形上越来越像大人,但心理成熟度却不足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家长:

“孩子怎么能生病呢?”

张叶的头在轻微抖动,她能感觉到,但控制不了。

女儿赵悦生病后,她压力很大。去年年底,她觉得自己不太对劲,总想哭,医生说她是抑郁和焦虑。

今年3月,是赵悦近一年来第三次住院了。第一次住院时,她刚过完14岁生日。36岁时,张叶才成为母亲,她自认,从小对孩子比较宠溺,期待值也很高,但并没有像一些城市家长那样过度“鸡娃”。

“对孩子的陪伴,我觉得并不少,我和爸爸一直尽可能全身心陪伴她。在孩子生病前,从没觉得忽视过她的感受,在物质和精神上也没有亏待过她。”张叶说,但女儿生病以后,她觉得那都成了“表象”。

赵悦学习很好,小升初时,考上了当地一所重点中学,但转变也随之而来。张叶回忆,当时小悦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她和爱人并没有及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hbwh/1686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