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小的儿童,精神病越少见;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精神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儿童和青少年患急性类精神分裂性精神病时,常表现为激动,有时出现短暂的带有冲动性的精神运动兴奋,或出现令人感到意外的奇特行为如躲在床底下睡觉。幻听多较原始,如看见各种色彩、鬼怪、禽兽、或其他可怕的形象,或听到鬼怪或动物的叫声,也可能听到批评患者的言语声。急性妄想多见于较大的儿童,迫害、关系、罪恶、夸大、虑病或被控制妄想均可出现,惟内容并无系统。
儿童精神病的类型
儿童精神病可呈现出典型的三多,即兴奋、话多、动作多,但也可表现为易激惹,以及各种行为障碍。重郁症儿童的忧郁情绪多不典型,除出现各种身体症状如疼痛、恶心、遗尿等之外,也可呈现出行为问题如厌烦、逃学、离家出走、欺负弱小等。
儿童和青少年患急性精神障碍时,要作出确定诊断比较困难。功能性精神病可以急性发作,器质性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急性发作者更为常见。故首先要排除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在儿童青少年患者中,首要排除下列疾病: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颅内高压,如脑外伤或新生物;颅内感染,如病毒或细菌感染;脑血管疾病;药物中毒或过量。
若确定为功能性精神病,要鉴别是类精神分裂性精神病还是情感性精神病就更为困难。一般来讲,在儿童青少年中,精神分裂症比情感性精神病更常见,而后者又以躁症较多。若临床表现不典型暂不能做出确定诊断,可作出未分类急性与短暂性精神病,待观察到足够证据时再下较确定的诊断。至于是否要住院治疗、急诊观察或转门诊追踪,则端赖临床医师的专业判断了。
儿童精神障碍是指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期(18岁以前)的各种行为异常和精神疾病。包括:
①儿童行为障碍(见儿童行为和情绪障碍)。如遗尿、遗粪、口吃、偏食、厌食、贪食、异食、失眠、恶梦、夜惊、睡行、吮手指、习惯性抽动等。
②儿童品行障碍。
③多动综合征。
④儿童情绪障碍。如过分害羞、恐惧、焦虑、暴怒发作等。
⑤特殊功能发育障碍。如构音障碍、言语表达障碍、言语理解障碍、阅读障碍、拼音障碍、算术能力障碍、运动技能障碍。
⑥儿童神经症。如分离性焦虑、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病。
⑦儿童精神病。如儿童孤独症、躯体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
⑧精神发育迟滞。
儿童不是成人的简单雏形,儿童精神障碍有其自身的特点。
①发生原因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超过成人,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儿童品行障碍、行为障碍、多动综合征、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发生,与家庭及社会环境不良、教育失当有关。
②症状方面,儿童精神障碍的表现或为单一的行为障碍、情绪障碍,或为单调的精神症状,妄想少见,病理性幻想多见;语言性幻觉少见,形象性幻觉多见;思维症状少见,运动性症状多见。
③预后方面,一般来说,儿童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多动综合征、特殊功能发育障碍和儿童神经症预后较好;品行障碍预后较差,其中有的到成人后容易成为反社会型人格,存在犯罪问题。大多数精神发育迟滞的儿童经过教育训练以后,能力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儿童精神病普遍预后不良。
④临床实践方面,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差,精神检查主要是观察儿童的行为,其次是通过交谈。判断儿童行为是否异常,要考虑年龄因素,如3岁以内的儿童尿床是正常现象,7岁儿童还尿床就不正常了。
⑤治疗方面,首先要改善环境、家庭气氛和教育方法,消除不良影响;心理治疗应以启发、诱导和鼓励为主;行为治疗对行为障碍、情绪障碍和部分神经症有效;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多动综合征和儿童精神病。
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每一位父母应尽的责任。当孩子遇到疾病困扰时,家长必须担当起照护者和支持者的职责。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逻辑思维片面、行为缺乏自觉性、情绪控制能力不足的特点,处于自我意识及自我同一性产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症状已经好转,担心药物对身体不好,就急于停药,结果导致疾病复发。不规律服药和过早减药停药是精神疾病复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药物应由父母保管,建议每日清点药物所剩数量,避免由于孩子不愿服药或积攒药物而导致的意外发生。
父母要细心观察,平时留意孩子的衣物、环境、地面有无药物。药物治疗必须遵照医嘱,不能随意加药、减药、换药或停药。在服药过程中如有不适,如:呛咳、吞咽困难、身体僵硬、排尿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二、症状观察
父母要留意孩子的神志、精神症状、情绪状态,观察是否有凭空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不存在的东西,自言自语,无故自笑、哭泣,怪异的动作,难以理解的行为等。了解孩子存在的症状,才能更好的应对。
攻击行为往往是精神症状支配下产生的,父母要以和蔼的态度与孩子接触,多正面引导。
对于有自杀、自伤行为的孩子,父母应密切观察情绪变化,以及异常的言语,居住环境中的物品尽量简单,刀、玻璃制品等应妥善保管,对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要有预见性。
三、日常生活
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生活计划,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后再制定新目标,提高孩子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