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河东区精神障碍社区项目的深入开展,近日,医院的4位医生走进二号桥街道和中山门街道,对这里的近六十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患者进行了初诊筛查,了解病人在回归社区后目前的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同时壹童馨社工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和专业社工也在现场与家属进行了简单沟通和陪伴,让家属在短暂的释放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中常年积累的压力得到一些缓解,居民对民政局安排这样的项目表示支持和感谢。
在社区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干预,是保证精神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精神疾病不是单纯的器质性病变,多数精神障碍病因未明,生物学早期检测指标和辅助诊断技术手段不多。医院为中心的模式难以及时介入,最好是对患者进行生物、心理、社会全方位干预,这需要开展基于社区一体化的全程医疗服务和管理,才能早发现、早干预,最终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事实上,在很多发达国家,大量患者一开始都选择在社区咨询,依靠经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判断识别,医院治疗,随访管理、康复也是回到社区进行。然而,让人们主动去社区咨询看病,仍要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偏见和歧视。许多人认为,早期精神疾病症状和常见精神疾病是“思想问题”,因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患者。很多患者也认识不到自己的症状是一种病,或者害怕被歧视而不去就诊。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等疾病发展到生活无法自理、伤残甚至试图自杀后,才想起去治疗,不仅患者痛苦,家庭也会承受巨大的心理、经济负担,还会带来许多社会压力。▼
近些年,民政部会同财政部、卫生计生委、中国残联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到年,80%以上的县(市、区)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县(市、区),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基本建立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意见明确,首先要着力拓展服务供给。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此次河东区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也是在贯彻实施政府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希望给河东区的居民带来福利,接下来,我们在进行完初诊筛查完毕后,将会根据患者总体情况,制定适合的社区康复计划及相关的社会融入活动,旨在让精神障碍患者感受到政府的关爱与支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