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阅读时间4分钟。
《脑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研究》谭悦——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观察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从日常行为,社会能力、生活能力、情感反应等方面来观察该方法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日常能力及社会功能的康复影响。二、研究方法:
RCT: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对照组
患者仅给予原治疗药物和常规护理,
研究组
患者给予原治疗药物,常规护理,并同时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三、被试:
入组标准
(1)诊断符合国际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10版(ICD-10)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2)年龄18-65岁,无重大躯体疾病,能配合完成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者。
(3)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的阴性症状因子总分±22分,N1-N7中至少有一项±5分。PANSS阳性症状因子总分M20分
(4)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消极因子分±30分。
(5)经过至少一个疗程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目前非精神病急性发作期。
排除标准(受试者符合如下任何一项者,将不能入选)
(1)排除各种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禁忌症,有癫痫发作史,严重躯体疾病或(和)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精神障碍者。
(2)合并物质滥用导致精神障碍者。
(3)合并精神发育迟滞患者。
(4)妊娠期妇女。
四、具体干预方法:总治疗时间为12周,方案式训练10次,开放式训练8次,1-4周给予4次方案式训练和2次开放式训练,5-12周给予6次方案式训练和6次开放式训练,治疗间隔为2-3天。若出现精神症状变化需改变治疗药物或剂量者,则退出该研究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周和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第12周末,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以减分率25%为有治疗效果。
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的脑电α波值和表面肌电值测试,并记录结果。
五、量表:
(1)日常及社会行为功能评定
由2名责任护士使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
(2)精神分裂症症状评定
由2名精神科主治医师对2组精神病患者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
六、统计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研究组和观察组在PANSS量表总分得分有明显差异。研究组治疗后阳性症状无明显减分,阴性症状有所减分;精神病理症状有所减分。
NOSIE量表评。研究组治疗后的社会兴趣、社会功能、个人卫生、迟缓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
(2)研究组治疗后脑电a波RMS值,与治疗前相比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3)NOSIE量表与PANSS量表总得分成负相关,研究组患者的PANSS量表得分与其脑电a波值呈负相关,与表面肌电干扰值(sEMG)呈正相关。NOSIE量表得分与脑电a波值呈正相关,与表面肌电干扰值呈负相关。
七、结果:
(1)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自主性、社会兴趣、社会能力等方面具有改善作用,对其迟缓表现具有缓解作用。
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部分精神病理性症状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2)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和其个人功能,脑电a波值均存在一定相关性。
阴性症状越严重,个人功能和社会兴趣损害越大,脑电a波的RMS值越低。通过做a波增强训练,能使患者的脑电a波功率增加,频率增多,同时做肌肉放松训练,可使患者掌握对自身肌肉的控制力,进而在个人功能、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得到改善。?
八、框架:
由两个指标(1、NOSIE量表评分,PANSS量表;2、脑电a波值和sEMG值)去衡量脑电生物反馈对病人的效果
坚持好好学习
遇见更好的自己
与君共勉
图片来自网络
全文字,阅读时间8分钟。
《脑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研究》谭悦——,同等学力申硕
倪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