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语文明的标志

时间:2021-11-21 13:34:39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哥按:这组文章十分老旧,是年轻时学习社会语言学的心得体会,当时构思了两组,每组八篇。以“形式”和“内容”分类,写出来的这一组,是“内容”方面的,另一组想从语言的美感形式上谈社会语言的八篇文章,一篇也没有写出来,就烂在肚子里了,或者还谈不上“烂”,因为到后来,连点要写的想法也没有了。写出来的这八篇,也拉扯了很长的时间,查手稿,第一篇《避讳语:表达的常识》初稿完成时间是年4月20日,最后一篇《颂扬语:褒奖的策略》写完时间是年10月11日,经历了漫长的十四年半。从那时起,到此时,又十八年过去了,所以说十分老旧。为什么还要坚持在《三哥唠叨》里再贴发一次,是我坚信,拙作所谈内容并没有过时,尤其若有小年轻仔细读过,可能还会有新鲜感,会感叹原来我们日常说话,还应该有这么些个讲究!文中的例子显得陈旧了,我没有更换,也没有改动,既然是旧文,沧桑感也总应该有一点,与我同龄的人读了,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当然,这都是我一厢情愿的希望。

语言的礼仪模式有很强的民族性,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礼貌及礼貌语言的应用。《礼记》开篇就讲“毋不敬”,并以此为“安民”之法。宋代思想家朱熹在解释这句话时,着重指出:“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国志·孙权传》中附有一封公元年赤壁战役前,曹操给孙权下的战书:“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愿与将军会猎于吴,”军旗南指,刘琮马上投降,言外之意是你也该学刘琮,但曹操没有说“砸烂你的狗头”,而是说我训练了一支八十万人的海军陆战队,想和孙将军在吴国打猎玩玩。连对敌方面也不说粗野的话。清代李子潜在其所编童蒙教材《弟子规》中搜集整理了不少礼貌规范。其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些语言的礼仪模式,绝不是强加在人们交际过程中的虚伪的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已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人与人相处,盖本当如此,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果能认真待人接物,出言吐语自当力求其适当。”

诚然,“言如其人”,“言为心声”,礼貌语言是表现形式问题,实质是态度,感情的问题。人们常可根据一个人说话的用字,语调,推断出他的品性教养,思想面貌及文化水准状况。《说岳全传》上写牛皋问小校场在哪里,竟然说:“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里去?”结果使“两个老头儿气得目瞪口呆”。这是艺术创造,缺乏教养,一介武夫的形象,跃然纸上。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上海话里的“那能?”和北京话里的“怎么着?”就常被视为缺乏教养的腔调。所以,礼貌语言的运用,绝不是仅仅背诵几句礼貌用语就能功成业就的。必须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才是治本之法。

当然,一些技巧方面的问题亦需注意。这方面除了要注意到礼仪模式的民族特性之外,还要注意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在你长大成人之后,你母亲为你做了一件事,你道了一声“谢谢”,如果这位母亲年纪较轻还可接受,如果母亲上了年纪,你这样说她会觉得你与她在心理上出现了一段距离。不称姓而直呼其名,古今中外都是最亲切随便的一种称呼,但只限于关系密切的人,或者是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如贸贸然直呼别人的名字就很不礼貌。

同时,注意培养自己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也是很必要的,尤其要善于察觉自己说的话是否合乎礼貌。叶圣陶先生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人给他写信,其中说:“您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准备考虑您的意见。”乍听没什么不妥,稍微琢磨一下,问题就来了。“您的意见是正确的,”一种领导者的口吻,有现代平等意识的人,不爱听这种口吻的讲话。“准备考虑您的意见”,既然是正确的,就不仅是“考虑”的问题。考虑,是还不明白到底正确不正确。写信人的语感能力不强,因而说出话来显得不太礼貌。

末了,还想补充一点,提倡礼貌语言恐怕首先要注意解决社会问题,逐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要进一步明确当代社会中人的价值,这样才能谈得上互相尊重,才能有语言礼仪的基础。

参阅:

模糊语:丰富的语义

长按或扫描这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jbzl/14073.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