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白癜风医院电话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509/4386026.html
弗洛伊德无意识概念的分析和重建
本文原载于《上海精神医学》年新卷第2期
弗洛伊德认为:“抵抗,阻抑(repression),无意识,性生活的病因学意义,以及幼儿期经验的重要性等,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不难看出上述五者之中阻抑和无意识两者在理论上是更加根本性的。
阻抑有以下两个不同的意义:
1.阻抑意味着阻止或遏制,而这主要是针对各种本能驱使的。阻抑作为一个过程,或阻抑过程本身,完全是“无意识的”,“不能变成意识的”。难怪弗洛伊德说,“我们从阻抑的理论中获得了无意识的概念。”
2.阻抑是体现一个人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心理活动。受阻抑的情欲和观念一般不会消失,尽管它们是无意识的,却总在活跃着,因而对意识的心理有重大影响,并且受阻抑的情欲和观念可以变成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六大门徒(即戒指门徒)之一,匈牙利的SF.Ferenczi对阻抑这个概念曾有过误解,这误解曾使弗洛伊德大为震惊。可见,阻抑确实是一个难以把握的概念。不过,如果我们不自限于心理学的概念框架,便可以看出,阻抑原来是生理学概念和心理学概念的混合物。这就是说,阻抑的上述第一个意义实际上说的是生理学的抑制(inhibition),而第二个意义则是多种不同学派的心理学可以接受的概念,即意识的压抑(suppression)。
不妨以遗忘为例作简短的说明。
弗洛伊德在“过失心理学”里举了不少关于遗忘的有趣的事例,其中颇多启迪心智之处,但他全都说成是由阻抑造成的,同时又是一定动机和目的直接造成的。然而,实际上,遗忘总是包含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色以至消失的成分,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显然,这个成分是自然的,是机体和脑所固有的,不是人为的,也就不能说它抱有什么动机和目的。
在现代科学的广阔领域里,所有科学的特殊独立门类无不以层次的界定作为理论思考的前提。如果不顾这个前提,譬如说,把宇宙万事万物都直接归结为基本粒子的运动(这叫做还原主义),便会只剩下一门科学,其他的科学就全都被取消了。举一个例子,对于“说话”这件事,语言学、心理学和生理学者对它的研究采用了不同的概念系统,是不容混淆的。
生理过程与心理过程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例如我们可以说,暂时性神经联系是联想这一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却不可以说,暂时性神经联系就是联想或者包括联想。可见,把生理过程的抑制和意识的压抑混淆在一起构成的阻抑是一个非科学的概念。
在讨论有关无意识的理论时,我们必须明确,本文所说的意识和无意识实际是意识的心理和无意识的心理的简称或缩写。说生理过程是无意识的,跟说地球运动是无意识的一样,都是废话。不仅如此,忽略了心理这个词,还有可能引起哲学上的麻烦,例如把无意识说成是“客观存在”。
弗洛伊德区分了两种无意识:描述性(descriptive)无意识和动力(dynamic)无意识。
描述性无意识是意识的派生物,也就是说它原来本是意识的。由于遗忘、注意的改变、暗示和自我暗示、习惯形成或自动化以及压抑等,意识的心理变成了无意识的。“意识的(conscious)”一词的原意是“觉察到的”、“知道的”(参见《简明牛津词典》,第5版,年)。除了这一点以外,描述性无意识具有意识的心理的全部特征,并且描述性无意识可以变成意识的。这种意义的无意识,即使与精神分析在理论取向上根本对立的现象学学派也是承认的;。
动力学无意识是弗洛伊德所特有的概念。近几十年来,凡是接受动力无意识这个概念的,都属于动力学派。
动力无意识有以下两个不同的意义:
1.动力无意识与描述性无意识根本不同,它不是意识的派生物,相反,意识倒由它变成。
2.动力无意识对本能的驱使和原始的情欲进行加工改造,可以塑造出各种复杂的和高级的情欲和观念。
意识由无意识发展而来,这在理论上是无可反驳的,因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意识的心理。个人心理有它自己的发生过程(ontogenesis)。婴儿心理是尚未充分发展的心理,它是无意识的,可以称之为发生中的无意识心理(theontogeneticunconsciouspsyche),简称发生无意识。这相当于上述第一个意义下的动力无意识。显然发生无意识不具有动力无意识的上述第二个意义。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形象地喻为照相的底片,而意识则是底片冲洗印制出来的照片,这时强调的是无意识对意识的决定。但是,没有意识的中介或参与,社会对个人的复杂影响和高水平的塑造作用怎么能进入到无意识里面去呢?
弗洛伊德谈到意识由动力无意识发展而来时,他的动力无意识只不过是发生无意识的别名,而当他把成人的各种情欲和观念说成动力无意识全具备时,他把动力无意识又等同于描述性无意识了。正是由于把描述性无意识的各种情欲和观念误置于发生无意识之上,也就是把成人心理强加在儿童身上,这才使男幼儿普遍背上了俄狄浦斯(Oedipus)情结的重负,女幼儿则一概受到了伊莱克特拉(Electra)情结的拖累。
只有在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之下,个人意识的心理才得以发展。也正是由于有了意识及其派生描述性无意识,而不是发生无意识本身,本能的满足才获得了复杂多变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猿猴没有人的意识,它们的本能活动也就只限于呆板的形式和简单的内容。不是无意识的阻抑与无意识的本能驱使互相对抗,而是意识倾向于压抑本能因而导致本能的反抗。不是动力无意识使自己合理化或升华,而是意识及其派生物描述性无意识使本能驱使合理化或升华。由于没有人类意识,猿猴的本能只可能受抑制,根本谈不上什么压抑,也不可能合理化或升华。
以上的讨论可以简化为两个公式:
阻抑=抑制+压抑
动力无意识=发生无意识+描述性无意识
这就是本文作者对弗洛伊德上述两个基本概念的剖析。
重建无意识概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先决条件是承认无意识概念的重要性.承认弗洛伊德理论需要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展。
一旦意识出现,发生无意识是否便消失了呢?恐怕未必。各种精神病理状态和人格障碍告诉我们,发生无意识在成人心理中可以十分突出。即使是相对健康的成人,发生无意识也不一定完全整合到了意识里。
如果把描述性无意识仅仅看成像保存在仓库里的货物一样,原封不动,那是错误的。弗洛伊德关于动力的概念提示我们,意识的心理被压抑成为无意识的以后并不停止活动,一方面描述性无意识的各部分在相互作用着,描述性无意识的情欲和观念总是力图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意识的心理也在不断影响着描述性无意识的活动。
转换(conversion)的机制尽管不清楚,仍然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症状描述。一个人在面临某种生活处境时产生了强烈的情绪,接着情绪消失了,与此同时,出现了某种身体症状,例如瘫痪,病人对瘫痪处之泰然,甚至记不起诱发的生活事件和相应的情绪反应,这就叫做转换性症状。显然,这样描述的转换性症状是歇斯底里的一种典型表现。这只是一个例子。可见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挖掘出其中隐藏着的症状学财富,是值得我们去做的。当然,没有临床经验,这种任务是无法完成的。
A.Angyal指出过,弗洛伊德偏好概括,他强调的是特殊,而实际上暗指的却是一般。按照这一分析,我们可以把弗洛伊德的若干理论构想看做隐喻,例如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隐喻,它是亲子三人关系甚至一切三人关系的一个隐喻。这样一来,在解释学(hermeneutics)的指导下,我们完全有可能从弗洛伊德理论中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来。
发生无意识和描述性无意识两者加在一起也没有穷尽无意识这一概念的全部内容。至少还有一种无意识,可以称之为方面无意识。这意思是说,意识的心理总是同时有它无意的方面。以读书为例,我们的知觉当然是意识的,但这主要限于知觉的内容,而形成映象这一知觉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无意识的。同样,读书时的思维过程部分地也是无意识的,我们只能意识到思维过程的若干片段和它的最后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心理的无意识方面乃是心理学研究不可忽略的一大片领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我国出版的心理学教科书讨论思维时,在很大程度上用逻辑学取代了心理学,这跟视无意识为不祥之物的思潮是相联系的。
概括一下,本文所谓无意识概念的重建,意味着无意识这个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尚有待挖掘。至少无意识的心理有三:发生无意识、描述性无意识、方面无意识。梦是一种特殊的情况,本文未讨论。
人的心理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个方面,这触及了人性的根本问题。作者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心理的双重决定,可以表述为以下两个定义:
客观存在通过感官对心理的决定,叫做反映(reflection)。
客观存在不通过感官对心理的决定,叫做衍生(derivation)。
人的心理既是反映的,同时也是衍生的,说心理是大脑的属性或产物,只是衍生这一概念之不确切的表述。显然光有大脑是产生不了心理的。反映和衍生只能在我们的抽象思维中加以明确的区分,实际上两者相互作用、密切结合而不可分割。
患精神疾病时的整合不良,使我们有可能看到两个基本过程这一特别突出的情况。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根据病人的特殊精神症状,能够准确地推断出病人的大脑发生了某种病变,也就是推断衍生出了故障。当然,病人的反映也不可避免地同时有问题。
衍生导致原发性体验。最好的例子是疾病过程引起的特殊原发性体验,而反映则赋予原发性体验以观念的内容。这一观点对精神病理学具有重要性。在对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心因性障碍进行鉴别时,人们客观上采用了这一观点。
去大脑动物的假怒(shamrage),关在笼子里挨饿的鸟的真空反应(vacuumreaction,向空中琢食,像有动物飞过一样,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等,可视为衍生的动物模型。按现代精神病学,内源性抑郁可说是衍生的,就像动物的假怒一样。
所谓意志自由的体验是一种原发性体验(K.Jaspers又称之为“基本现象”),也就是衍生的,而反映则赋予它以观念的形态。因果观来自经验和理性,是反映的产物,而衍生则给因果观灌注了活生生的体验。康德关于意志自由和因果决定论的二律背反,并非像他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理性自身的二律背反,而是理性与原发性体验的矛盾。理性相对保全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以丧失意志自由的体验,出现被动体验和被控制体验,可以说明这一点。
衍生对个人来说是先验的。先验意味着物种在演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通过遗传凝结在机体的结构以及结构所固有的功能之中。幸亏大自然并不采纳经验主义,否则,我们每个人都只好从阿米巴那样的认识和活动水平做起。
巴甫洛夫的心理学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心理学,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是一种极端的目的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这两种心理学在作者内心造成的冲突是本文写作的契机,尽管当时这种冲突被极“左”思潮赋予了阶级斗争的观念形态。现在回顾起来,真是意味深长,也不胜今昔之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