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力新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焦虑抑郁状

时间:2021-2-26 15:29:31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头晕是就诊于内科、神经内科及精神科患者常见的主诉之一,研究表明,临床上15%~20%的头晕为心因性头晕[1]。KelmZ等认为:维持一种考虑心理社会因素的整体疗法,可以极大地使患有慢性心因性头晕的患者受益[2]。

心因性头晕一般时间在3个月以上,主要为非旋转性的头晕或不稳感,少数为模糊的或非真性眩晕感,无眼震,无器质性疾病[3]。目前关于心因性头晕的研究,国内外相关的临床及文献报道均较少。

医院神经内科戚晓昆等根据临床症候特点及治疗转归分为3个类型:焦虑-抑郁状态型;转换性障碍型;躁狂状态型[1]。而其中尤以焦虑-抑郁状态型居多[1]。本实验重点观察黛力新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焦虑-抑郁状态型心因性头晕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年1月1日~年5月30日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例心因性头晕焦虑-抑郁状态型的患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例,女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0.3±8.5)岁;病程3月~8年,平均(2.6±0.6)年。根据就诊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甲磺酸倍他司汀组(简称倍他司汀组),黛力新组和倍他司汀联合黛力新组(简称联合用药组),每组70例。

所有入组的患者均有头晕和伴随躯体化症状,伴有焦虑和(或)抑郁。排除合并严重的肝、肾、心、脑等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支气管哮喘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4];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恶性头晕、后循环缺血、药物源性头晕及其他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头晕[5];2周内服用相关精神类药物者。

三组患者发病年龄、男女构成比例、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基本情况对结果无干扰(P0.05),具有可比性。倍他司汀组和黛力新组均有3例病例脱失,联合用药组有2例病例脱失。

1.2治疗方法

倍他司汀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2mg(2片),3次/日,服用2月。黛力新组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又名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早晨和中午各一片,服用2月。联合用药组将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黛力新按以上方法同时服用2月。

1.3指标检测及方法

采用数字分级法(NRS),借鉴疼痛评估量表自行拟定头晕评估量表,用数字0-10代表患者不同程度的头晕,0为无头晕,10为重度头晕。询问患者头晕的严重程度,让头晕患者根据自己主观的头晕感受在0~10之间写出一个最能代表自己头晕程度的数字。头晕程度分级标准为:0(无头晕);1~3(轻度头晕);4~6(中度头晕);7~10(重度头晕)。

于治疗前、治疗2周、1月、2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头晕评估量表评分。

另外,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1月、2月对所有患者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

1.4疗效评价(1)头晕症状改善情况:

使用头晕评估量表评定。

(2)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

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1月、2月分别做评分比较,以判定疗效。

痊愈:治疗后头晕评估量表、HAMD和HAMA减分率≥75%,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头晕评估量表、HAMD和HAMA减分率区间50~74%,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有效:治疗后头晕评估量表、HAMD和HAMA减分率区间25~49%,部分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后头晕评估量表、HAMD和HAMA减分率25%,症状大部分无改善。

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显效例数)/完成病例数×%。

减分率=(治疗前分-治疗后分)/治疗前分×%。

1.5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xˉ±s)表示,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2.1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比较

联合用药组及黛力新组的总有效与倍他司汀组比较均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黛力新组比较,总有效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2.2三组患者头晕评估量表评分比较

联合用药组的头晕评估量表评分与倍他司汀组、黛力新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黛力新组的头晕评分量表评分改善较倍他司汀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三组患者的HAMA量表评分比较

联合用药组较倍他司汀组在治疗1月及2月后HAMA量表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黛力新组HAMA量表评分较倍他司汀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三组患者的HAMD量表评分比较

联合用药组较倍他司汀组在治疗1月及2月后HAMD量表评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黛力新组HAMD量表评分较倍他司汀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B?sner等学者认为:眩晕是咨询全科医生的常见原因,并且存在广泛的潜在病因,其中心因性头晕约占1.8%~21.6%[6]。焦虑-抑郁状态型心因性头晕以中年女性居多[7],常为焦虑内向人格[8],慢性病程,部分有明确的诱因[4]。除头晕外,常有多个伴随症状,如头昏、心慌乏力、胸闷气短、四肢麻木、周身不适、睡眠障碍、紧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过分担心或烦恼、淡漠、无价值感等[9]。症状时好时坏,反反复复,症状可能会在注意力转移于其他事情时改善。患者常对自身症状过分焦虑,并希望引起亲属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yfby/1275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