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健康认知的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继而慢慢释放出来,市场潜力巨大。心理健康产业与创新技术的融合也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科技创新企业基于自身优势进入这一赛道,为心理健康产业注入了新的技术融合形式、新的数据源、新的应用模式。
研究范围及产业背景
心理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概念与研究范畴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同躯体健康相对应,指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谐一致、与外部环境适应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包含情绪体验、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认知效能、适应能力五大维度。从医学诊断的角度,当心理状态异常且有病理症状时,则称作精神障碍。根据《精神障碍诊疗规范》(版》,精神障碍可分为16大类,如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
心理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研究范畴:依据疾病严重程度与人群需求级别,心理健康应用领域可分为情绪调节、心理咨询,以及精神诊疗。
心理健康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期:进入国家规划,信息技术受到重视
我国心理健康产业初期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蓄力于人才培养。近年来,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相关的政策体系及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心理健康产业得到自上而下的扶持和助力。借力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势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与心理健康防治逐步融合,并得到政策和资本的支持。汶川地震、新冠肺炎疫情等灾难使公众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激增,也提高了公众对线上医疗等科技创新的接受度。
需求释放:疫后全球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心理健康产业发展机会较大
全球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全球心理健康状况已不容乐观,据《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年全球心理疾病患病人数近十亿。国内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严峻,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显示,我国居民终生任意精神疾病(除老年期痴呆)的加权终身患病率为16.6%。相比之下,据IDF显示,年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仅10.4%。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其中抑郁症和焦虑障碍患病人数显著增加。
国民心理健康意识提升: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年有94%的调查对象认为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比12年前提高6.1个百分点,说明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有所增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认知基础。
供给不足:产业发展受困于人才与资源不足,科技创新有其必要性
中国心理健康行业人才缺口较大,心理学专业本硕博毕业生远少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时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培养能力有限,据年9月数据,国内仅有23所高校进入E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精神病学/心理学学科排名前1%,其中最高排位北京大学仅位于全球第名。
相比发达或高收入国家,我国精神卫生诊疗资源同样有一定差距,精神科医护人员、设施数量、资金投入都相对不足,加之公众认知、社会偏见等观念影响,患者就诊的积极性和依从性不高,导致仅有少数精神疾病患者接受过治疗。心理健康产业发展受困于供给能力不足,客观上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发展机会。
政策驱动:国家政策密集出台,逐步具化引导技术与心理健康深度融合
自年《“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