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双相障碍的治疗进展精彩课程分享

时间:2020-11-18 5:30:36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50915/4696949.html

9月24日-25日,由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主办,医院、河北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中心承办的河北省继教项目《双相障碍的治疗进展》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网络直播。来自省内各地医疗单位的近名医务人员参加了会议。

9-24第一期

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王学义致欢迎辞,对各位医学同道在网络上的积极参与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希望为期两天的培训能让大家开阔思路,对双相障碍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并指导临床实践。

学术讲座

《双相障碍转化研究》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方贻儒教授就《双相障碍转化研究》这一主题从遗传学角度与转化、生物化学与转化以及电子技术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双相障碍与遗传相关,尤其是蛋白质CPG-2水平下降,SYNE1基因特定突变可能与双相障碍相关。双相障碍患者G6PD活性与氧化应激水平成正比,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可用于区分双相障碍分型。此外,各种生化指标可能是双相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如:直接胆红素、前白蛋白、尿酸等。研究表明,抗炎药物、他莫昔芬、他汀类、L型钙拮抗剂及双胍类药物对改善双相障碍患者可能有效。电子产品的使用方法可以评估双相障碍的发生以及对患者活动或精力的改善,基于互联网的自我管理系统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

《锂盐:自然界赠与精神科的礼物—经典王牌》

医院王育梅教授报告了《锂盐:自然界赠与精神科的礼物—经典王牌》,阐述了锂盐的历史、机制、临床应用、安全性等。王教授特别提到,锂盐对躁狂激越、周期性发作、预防复发、抑郁增效治疗以及预防双相患者的自杀、认知损害等方面的有效作用。针对锂盐的不良反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功能下降,体重增加等,王教授建议可以从给药方式上调整来缓解甚至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双相障碍共病的研究进展》

医院于鲁璐主任就《双相障碍共病的研究进展》这一主题展开报告。以指南为依据,指出双相障碍与其他精神障碍高共病率的特点。于主任介绍,高共病常常增加疾病识别与诊断困难;增加治疗难度;影响疾病的预后;增加疾病终生管理难度,因此准确识别双相障碍的共病问题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于主任从双相障碍常见的共病,包括焦虑障碍、PTSD、酒精滥用、人格障碍、社交障碍等,分别阐述了其研究进展、临床表现以及具体诊疗方法的选择,并提示,心境稳定剂是治疗各种发作类型的基本原则。

《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治疗选择》

医院余明主任报告了《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治疗选择》,从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流行病学现状、治疗所面对的困难及治疗原则展开讨论,提示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性、渐进性病程、共病率高的特点,所以治疗的难度很大,治疗上应从急性期、维持期及共病情况等方面,遵循治疗前评估、合理选择药物、个体化和合并用药等原则,对儿童青少年治疗尽可能将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加以综合考虑。

案例分享

案例1:双相障碍共病躯体疾患

医院朱颀峰副主任医师通过对《一例双相障碍共病躯体疾患的案例分享》,提出对于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患者,既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又要积极治疗躯体疾病。此外,还要充分考虑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用药过程中要考虑两种不同疾病的药物是否有交互作用,以及躯体疾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等药理作用是否有影响等。总之,与单纯精神障碍的患者相比,伴有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患者其情况更为复杂,需要仔细考虑治疗方案,权衡利弊,谨慎用药。

案例2: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共病人格障碍患者

医院赵冉然医生通过对《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共病人格障碍患者》的案例分享,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双相障碍快速循环型是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的典型,以躁狂和抑郁频繁发作为主要特点,每年至少4次,是双相障碍的一个亚型。另外,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临床上易被漏诊、误诊,而且容易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混淆,诊断、治疗较为困难。

审核/修改|王学义

内容|赵天宇

编辑|张天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yshl/1234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