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愈 http://www.kstejiao.com/m/<
原创张宇琦于焕焕八点健闻
10月10日,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医院牵头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公布结果。
这项历经近9年的研究,对全国多名6~16岁少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焦虑障碍占4.7%,重性抑郁障碍占2.0%。
同日,“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24.6%”登上微博热搜。这一数据的来源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团队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已进入我国公众的视线。由个体伤亡事件引发的一轮轮讨论,像是不断涌动的暗流,汇成家长、学校以及所有关心儿童青少年者的困惑和不安——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开心了吗?青少年抑郁何以至此?
如果将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比作一场航行,抑郁症流行病调查数据和个案所揭示的现状,就像是一座突然出现在视野里的冰山。而在此之前,掌控舵盘的成人对这一危险的存在一无所知。
但这种手足无措的感受几乎是注定的——客观地讲,青少年抑郁症仍然是一个较新的议题。
知名媒体人张进年创办抑郁症患者社群“渡过”后,结识了许多抑郁症患者。他在讲述自己疗愈经历的书中写道,“由于病耻感的存在,主流社会对他们(抑郁症患者)的了解是扭曲和变形的,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想像。”
事实上,即便是资深的精神科医生也可能在青少年抑郁的临床诊治中感到困惑。医院原副院长、主任医师姚贵忠对一位15岁的患者印象很深,这个孩子无论是学课内知识还是乐器,不费力气就能完成得很好。但那次问诊的过程,被姚贵忠比作一场“生死谈话”。
他直言,“我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跟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去讨论他对人生的厌倦,怎么让他能够热爱生活。好像说什么,自己都觉得很苍白。”
在诊疗资源较少、社会支持系统不完整的当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家庭,甚至一些医生和咨询师都深感自己在向未知的区域探索。而这种探索,在为更多患者消除盲区的同时,也在更新整个社会对少年儿童和他们所处环境的认知。
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
“社会心理的延迟、变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以牺牲青少年稳定、持久的心理认同为代价的”。
即使是在率先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儿童抑郁作为一种精神疾病,被广泛认同,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知历程,成人抑郁是可接受的,而成长期的儿童青少年或许只是暂时出现了“青春期的烦恼”。不少家长坚信,抑郁的孩子是在“装病”,或只是“心情不好”,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普遍怀疑严重的抑郁症在低龄人群中是否存在。其核心理由是,孩子们的心理和认知结构尚不成熟,不具备体验抑郁的能力。但这种推论随着越来越多的真实案例出现而瓦解。
研究者对儿童青少年群体抑郁症的存在一度迟疑不决,主流社会也往往表现出不解和否认,而且这种态度仍广泛存在。
毕竟,当理应得到了最多庇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