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能促进人格成长,但过程漫长掌握这

时间:2025/5/11 11:32:27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本文章节:

01、曾奇峰:精神分析能促进人格的成长,但过程漫长

02、从内隐记忆层面,人格的完善可以快速实现

03、在精准精神心理学时代,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04、主动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也能加快人格的成长和完善

此图为AI生成

01、曾奇峰:精神分析能促进人格的成长,但过程漫长

曾奇峰老师是国内精神分析方面的顶级专家。前不久,我们对他的一些观点进行过分享和解读。

曾奇峰,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曾奇峰说,虽然他认为精神分析流派是一个分析心理的好工具,但他也发现,对于如何改变、解决实际的问题,精神分析很可能起不了作用。

“比如我给我抽烟这个恶习做了20、30个动力学的解释,没用。但估计如果我被隔离在一个没有烟的环境里面两个月,这个事情就自动解决了,这个胜过精神分析的千言万语。”

但是他说,精神分析流派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它能够促进人格的成长。只是这个过程比较漫长,需要非常多次的精神分析,“次、次、次”。

其实不只是曾奇峰,还有别的精神分析师也说过,精神分析流派更加适合自我的探索和人格的完善,而人格的完善有可能要花一辈子。

主流精神科、以及主流心理学都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人格是非常稳定的。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突然发生改变,精神科大夫反而会怀疑个体是否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障碍,或者大脑、躯体方面的疾病。

而对于人格异常,主流精神科认为逆转的难度非常大,精神科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基本起不了效果,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也起效甚微。

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奇峰等精神分析师所说的是有道理的,在传统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看来,人格的成长和完善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曾奇峰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看法,是因为他本来就是科班出身的精神科大夫,并结合了他长期使用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总结。

他说,他身边有很多人,这些人自己就是心理咨询师,但也会找国内或者国外的精神分析师给自己做长期的精神分析,长达5年、8年、10年等等。

我相信他所说的并不假,这些人也觉得自己从长达几年的精神分析中有所获益,得到了一定的人格成长,不然他们不会如此坚持。

02、从内隐记忆层面,人格的完善可以快速实现

可是,如果换一种角度和方法的话,人格的成长仍然需要那么长时间吗?

难以改变——这真的是人格的本质特点吗?

其实并不是。“人格很难快速改变”这个观点就算有道理,也是有特定前提的,只是大部分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没意识到这一点。

这个前提是:如果只从人的外显记忆层面去完善人格,那人格的成长和完善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

“外显记忆”是科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简单来说,指的是人们能够意识到的、能主动想起来的记忆系统。比如大部分人都学过并记得“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知识,也记得前几年爆发了新冠疫情,这些都是外显记忆层面的内容。

可是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是怎么形成的、来自于哪些经历和接触过的信息,这是人们难以在外显记忆层面想起来的,至少无法全部想起来。

比如有的人很追求完美,做事情忍受不了一点点瑕疵,对身边的人要求也很高,导致自己很容易焦虑,心理压力很大,人际关系也比较紧张。这是典型的强迫型人格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是怎么来的呢?有的人看了一些心理学知识后,可能会猜测,这应该是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管教太严厉了,不允许自己犯错,所以自己也变得追求完美。

可这只是一个猜测,无法确定是不是这样。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很严厉,但不是每个严厉的家长都会教育出有强迫型人格特征的孩子,有的孩子反而懒散、不上进。有些父母非常民主开明,家庭教育比较宽松,但孩子也有强迫型人格,这又是怎么回事?

所以,在外显记忆层面上,很难准确地知道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到底是怎么来的。

精神分析疗法就是在外显记忆层面上进行的,精神分析师会跟来访者慢慢回忆从小到大的经历、想法、接触过的信息等等,然后再用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读,推测这些经历、想法和信息与来访者的人格形成有何关系。

有的人很相信这些推测,觉得很高深。有的人则认为精神分析的解释太牵强了,根本不是那样。就算先不说精神分析的“推测”是否准确、科学,即使来访者相信这些推测,也很难快速改变自己的人格特征。当他们回到生活情境中的时候,又会打回原形。

这就是曾奇峰所说的,“我们(指精神分析师)的手段只有一种,就是让你搞明白,明白了之后还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如果你一定要改变的话,如果你自己没办法的话,我觉得还是行为主义是比较好的办法。”

在科学心理学中,跟外显记忆相对应的概念是“内隐记忆”。简单来说,也就是人们没法主动回忆起来的记忆,但又确实存在于记忆系统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像很多成年人养成了一些特定的行为习惯,这肯定不是天生的,但人们往往已经想不起来这到底是怎么来的了。人格特征也是如此。它们的形成过程大部分都储存于内隐记忆层面,比如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一些事件,当时的感受和情景等等。

对于这些内隐记忆层面的内容,精神分析流派就没法进行探讨,因为来访者根本想不起来,精神分析师只能以“潜意识”来解释。当然,其它主流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流派(如CBT、人本主义等)和主流精神医学也探讨不了这个问题。它们都停留于外显记忆层面。

那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地找到人格特征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源于哪些记忆,再进行高效化的修复,令个体的情绪和感受发生变化,认知得到迅速提升,人格特征可以快速地发生明显的变化。

也就是说,如果从内隐记忆层面、内隐记忆层面、内隐记忆层面(重要的事情说3遍)去理解人格的成长和完善,得出的结论会完全不同,这并不需要漫长的过程。

03、在精准精神心理学时代,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可能有的网友说,何医生,你是怎么得出上面的结论的?难道你已经能够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快速改变一个人的人格了吗?

确实,我们在大量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实践中,已经实现了这一点。

我们在临床中接诊大量的抑郁症、双相障碍、甚至是被其他大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他们中有很多人伴有偏执型、强迫型人格异常,甚至是反社会型人格异常,有小部分人甚至达到了人格障碍的地步。

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能够深入到他们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这些人格异常的真正形成根源。

偏执型、强迫型、边缘型、反社会型等常见的人格异常,主要是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的,患者变得敏感多疑、容易焦虑、极度缺乏安全感,内心积累了很多强烈负性情绪。

而自恋型、表演型人格异常的背后,除了有叠加性心理创伤之外,还有很多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导致的“叠加性心理渴求”,比如反复受到外界的过度夸奖。患者内心自视过高,傲慢自大,而且非常追求、享受外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yshl/1707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