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吃病的“外在标”和“内在本”系统讲解口吃心理障碍,一口盛满水的大锅,锅底下熊熊燃烧的大火。如何让水凉起来?是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心理障碍(口吃的错误认知)和口吃现象,哪个是标?哪个是本?不搞清楚这个概念,口吃病很难得到根治。
要想锅中的开水停止沸腾和降温,最快的办法就是往锅里掺入冷水。这就是扬汤止沸。但不久之后,锅中的水又会重新翻滚起来,因为锅底下还有熊熊燃烧的大火。因此,要想彻底让锅里的水凉快下来,就要釜底抽薪。当然,最科学的办法就是双管齐下——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同时进行。
心理障碍是口吃病的“本”,病态口吃现象是口吃病的“标”。
我们把锅中高于常温的水比作病态口吃现象,把锅底下熊熊燃烧的大火比作心理障碍。如果用某些方法缓解病态口吃现象(就像扬汤止沸),虽然立竿见影,却只能暂时有效。因为病根还在(大火还在熊熊燃烧),所以时间长了口吃必然复发(锅中的水不久还会升温和沸腾)。
只有把心理障碍(就如大火)祛除了,心理阴影才会停止复制和恶化(锅中的水不再升温和沸腾),病态性口吃现象才能真正缓解和消除(高于常温的水才能真正降温到常温的水)。如果再加上一些治标的方法,如放松术和现实中的突破,消除的速度会更快。这就和锅中的水一样,在消除火焰后,再往锅里放冰块,水温能更快地冷却。
如果从来没有发生过口吃,就绝不会形成口吃的心理障碍。但用嘴巴说话的人怎么能没有口吃呢?这是无法抗拒的客观事实。虽然口吃现象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有口吃的心理障碍。
只有对常态性口吃(人人都有可能会发生的口吃)产生了错误认知和态度后,才会形成心理障碍。有了心理障碍,口吃就会从常态性转变成病态性。所以,先有心理障碍,后有病态性口吃。前面已经作了详细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口吃现象是“本”,口吃的心理问题是“标”。
他们把锅中高于常温的水比作心理问题,而把熊熊燃烧的大火比作口吃现象。
该观点的依据是:如果没有口吃现象,绝不会产生口吃的心理问题(如口吃意识、口吃恐惧、口吃预感、口吃痛苦、口吃纠缠等等,以下简称“心理问题”)。因此,口吃现象是心理问题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只有消除口吃现象这个物质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摧毁口吃的心理问题。
持该观点的人强调:如果是治标,即采用某些心理疗法(如疗法),使口吃的心理问题暂时得到缓解或者消除,但只要回到现实,发生几次严重的口吃,巨大的压力又会击垮心理防线,让口吃的心理问题重新复燃。他们认为,心理问题得到缓解,好比锅中的开水被掺了冷水,虽然立即停止了沸腾和降温,但只要锅底下的火(口吃现象)不熄灭的话,照样会让水(心理问题)升温和沸腾的。
观点二听起来很有道理,似乎无懈可击,实则本末倒置。按照他们的观点,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结论1.口吃现象决定口吃的心理问题。没有口吃现象,就没有口吃的心理问题;有口吃现象的人必然存在口吃的心理问题。
结论.口吃现象的多少与心理问题成正比:口吃现象越少,心理问题越轻;口吃现象越重,心理问题越重。
结论3.只要发生了几次重大口吃,心理必然崩溃,并形成心理问题。
结论4.口吃的治本必须以消除口吃现象为宗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吃的心理。
结论5.口吃的治标就是以安抚心理痛苦为目标,做一个自欺欺人的“快乐”大结巴。
下面我们对以上结论作进一步分析和判断:
结论1:口吃现象决定口吃的心理问题。
毋庸置疑,没有口吃现象就没有口吃的心理问题,但有口吃现象的人未必就有心理问题。因为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结巴(即习惯性口吃者),他们没有口吃的心理问题。并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口吃现象,你不能说每个人都有口吃的心理问题。事实上,也只有不到%的人才有口吃的心理问题,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打个比方:口吃现象与“心理问题”犹如一对母子;口吃现象与“心理没问题”也如一对母女。也就是说,口吃这个“母亲”会衍生出两个“儿女”:一个“心理有问题(儿子)”,另一个是“心理没问题(女儿)”。
生男生女,并不是母亲一个人决定的,还需要“父亲”(即对口吃的认知)的配合。也就是说,要么:母亲+父亲→儿子;要么:母亲+父亲→女儿。
因此,口吃现象不能决定口吃的心理问题;口吃的心理问题是由口吃现象(包括嘲笑和打击等客观刺激)和对口吃的错误认知共同形成的,其中错误认知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结论:口吃现象的多少与心理问题成正比:口吃越少,心理问题越轻;口吃越重,心理问题越重。
(1)任何一个口吃患者,只要使用发音法、被动气流法、打着拍子等方法说话,都不大口吃,或者口吃现象大幅度减少。但是,现实中,绝大部分使用方法说话的口吃患者,口吃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比不用方法说话加重了。显然“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许多口吃现象很少的患者和那些口吃现象甚至比正常人还要少的隐形患者,其口吃的心理问题却非常重。而有的口吃现象特多,甚至比一般口吃患者还要多的习惯性口吃者,却没有丝毫的口吃的心理问题。不要以为笔者是在危言耸听,这绝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这个结果告诉人们,口吃并非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口吃现象的多少,与口吃的心理问题成正比关系”。相反,患者的口吃现象越少,其心理问题往往越重。这和“结论”完全不符。
结论3:只要发生了几次重大口吃,心理防线必然崩溃,并形成心理问题。
笔者曾经调查和访问过上百例习惯性口吃者,他们中有政府官员、军人、商人、社会精英、学生,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逢说必“吃(口吃)”,经常发生重大口吃,也常常引发哄堂大笑。“奇怪”的是,他们的心理防线固若金汤,口吃的羞耻感似乎对外界产生了免疫。显然“结论3”也是站不住脚的。
结论4.口吃的治本必须以消除口吃现象为宗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口吃的心理。
这个结论是以“口吃现象决定心理问题”(结论1)为前提。既然结论1被证实是谬论,以它为前提的结论4自然也是谬论。
结论5.口吃的治标就是以安抚心理痛苦为目标,做一个自欺欺人的“快乐”大结巴。
该观点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概念混为一谈,片面地将心理问题归纳为情感问题,忽略了思想认知这个关键因素。他们认为心理疗法都是采用暗示、鼓励、安慰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暂时脱离“痛苦、不安、恐惧、焦虑、紧张、纠结”的精神状态,让情绪趋于平稳。理论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口吃患者接受疗法后,遇到现实的压力,还会恐惧,还会紧张,还会发生口吃。发生了口吃,受到嘲笑或打击,照样会痛苦,情绪照样会波动。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疗法的宗旨是解决口吃的认知问题,而不是消除患者的情绪问题。因为情绪和水面一样具有不确定性,常常会受现实环境影响而波动。而认知只有“错”与“对”两种。人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就如人不会掉入同一河水里一样,一旦知道自己的认知错了,就不会再倒回到错误的认知里。也就是说,人的认知只有进步,决不会倒退。
尽管接受疗法的学员在受到残酷现实打击后,思想和情绪很有可能发生激烈波动,但是,已建立起来的正确认知是不会因情绪变化而改变的。就如一个人被父亲打骂导致情绪低落,非常痛苦,但绝不会轻易否定亲生父子关系。相对情绪来说,人对事物的认知非常稳定。改变错误的认知固然很难,但要让正确认知倒回到错误的认知却难上难。
总而言之,观点二把口吃现象视为“本”,所以他们才会一直追求消除这个“本”。口吃现象能完全消除吗?哪一个人能保证自己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场合都不会口吃?这种企图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客观规律的做法必然会受到惩罚。
既然口吃现象是无法消灭的,这意味着锅底下的火(口吃现象)永远不会熄灭。只要锅底下有火,锅中的水还能不升温、不沸腾吗?所以,口吃现象是“本”,心理问题是“标”的观点在现实中是解释不通的。
哲学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现象往往都是显而易见、表露在外,而本质的东西往往都隐藏在现象下面,难以发现,需要透过现象才能看到本质。所以,外显的口吃现象和内隐的心理问题,哪个是“标”,哪个是“本”,就更清楚了。
显然,在口吃的各个环节中,错误认知和态度(R)是根本,心理阴影(M)、口吃意识(A)、口吃现象(S)等都是结果(“标”)。
由“显意识和潜意识”系统解读病态性口吃(口吃病)基本发生原
由“显意识和潜意识”系统解读病态性口吃(口吃病)基本发生原理,正常的说话是由显意识(大脑运动性语言中枢)给发音器官下达语言命令,发音器官接到命令后,自动完成发音动作,从而变成了口头语言。
由于发音器官在正常发音过程中的肌肉动作早已形成习惯,而习惯是由潜意识(记忆库)掌控的,所以在说话过程中显意识和潜意识分工非常明确:显意识只是下达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就可以。至于如何完成说话任务,无需显意识参与,只要潜意识直接调动发音器官完成就可以,就如演木偶戏一样,只需用钢丝牵制木偶。
之所以在唱歌、背台词、念快板书等这样的道白时不大会口吃,是因为它们都有固定的节奏和熟悉的文字内容,这些早已刻录在记忆库里,无需显意识斟词酌句地想。也就是说,只要显意识告诉潜意识需要做什么就可以,具体的动作无需显意识参与,潜意识会凭着记忆自动化处理。
譬如唱歌,只要(显意识在潜意识的配合下)顺利地唱出第一个词或唱腔,后面的唱词、唱腔,潜意识都能自动化处理(即字音会或腔调自动出现)。
专业打字员,只要打出第一个字母,后面的字母就会鱼贯而出。写熟悉的字,只要写出第一笔画,后面的笔画就会脱颖而出。从1—数数,只要数出第一个字“1“,后面就会自动化地数出、3、4、5……
万事开头难,只要唱歌的第一个字不卡,往往都不会口吃。反之,如果第一个字被卡住,后面的唱词容易呈现多米诺效应——全线崩溃。
假如患者在唱歌曾经发生过口吃,情形可能就大不一样。当然唱歌和念道白发生口吃的几率很少,我们将在《口吃特征》章节里会详细的阐述。
如果不是唱歌或者念有节律的道白,而是进行日常语言交际行为,情况就大为不同。为了应付交际,显意识需要认真组织语言,并且每一词句都要和潜意识的默契配合才能达到言语流畅。若稍有犹豫,或者,显意识词斟句酌地说,即显意识在说话过程中唱独角戏(没有得到潜意识的配合),语速必然就会降慢。否则,欲速则不达,容易导致结巴。
例如,要说“老师好”。首先显意识会下达“老师好”的语言命令给发音器官。发音器官接到命令后,立即报告掌管记忆的潜意识,相关神经中枢,如司掌口腔运动的神经中枢和司掌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等等,这些平时记忆了大量发音动作的神经中枢就会立即投入战斗,调动发音器官将自动完成发音动作。
但此时此刻,在潜意识里面的这些相关神经中枢的记忆库里,闪出安全警报(或预警信号):发“老”字音会口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预警信号呢?这是因为患者曾经喊“老师”有过口吃和丢脸的创伤性记录。难怪潜意识会以预警的方式报告给显意识,也就是以口吃预感的形式显现出来。接着就看显意识如何对待这个突兀而起的预警讯号。
患者应该有这样的体验:有时会不经意地顺利发出某些难发字音,而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此时并非潜意识不给显意识报警,而是报警了,但显意识无暇理会。
事实上,病态口吃往往都是在显意识严密监控下的产物。如果避开了显意识的监控,任凭潜意识发挥,患者往往不口吃。发现了这个规律,患者遇到难发的时候往往会把要话说的非常快,目的就是有利于逃避显意识的监控。因为语速太快,潜意识来不及向显意识报告,或者报告了显意识也来不及作出反应,就这样让难发的字音“偷偷”溜走了。
很多时候,口吃患者没有那么幸运,因为显意识对潜意识的监控常常寸步不离,一旦它接到了潜意识的口吃报警后,就会投鼠忌器,会考虑一番是否说出来。
也就是说,患者的显意识在接到报警后不会无动于衷,更不会坐以待毙,而会积极地进行一番考虑:是说还是不说?如果说,可能会口吃,会丢脸;如果不说,可能会耽误语言交际,影响自己的利益,如此这般,必然导致说话犹豫不决,进退两难。
害怕什么,就会注意什么。表意识就会干预潜意识,并压制害怕,但又压制不了!如此内压制(即表意识压制潜意识),无疑会把恐惧推向高潮。
当恐惧的强度超过患者的生理承受极限,就会打破神经系统的平衡,即神经中枢的兴奋和抑制就会失去平衡,致使语言行为发生紊乱。于是,显意识给发音器官下达发“老”字音的命令时就会不知所措,出现停顿、僵持的局面——口吃现象。
如果此时,转移下注意力,即显意识不去干预潜意识,改做别的事情,让潜意识放手去干,发音器官的自动化动作又恢复了正常。
口吃互助会大理公益班口吃矫正方法分享:
各位朋友,大家好,老学员走了,新学员来了,就像那句古诗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不管是老学员还是新学员,他们来这里的目的和心情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矫正好自己的口吃,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为了能完美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口才去说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相聚在这里,共同努力的!今天早上,有从山东过来的小王和四川的小王,山东的小王原来在昆明上班,这次专门把工作辞了来矫正口吃,四川的小王在深圳上班,请了半个月的假来矫正口吃,非常高兴他们的到来,希望他们都这里进步,在这里提高。在这一个月的宝贵时间里,抓紧时间,珍惜每分每秒,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楼老师叫我们的科学发音发去战胜心魔!战胜口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