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太极拳对于早期帕金森病运动控制的临

时间:2019-4-5 8:04:36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找名师学太极拳必上漾太极网

朱毅,李建兴,程洁,金宏柱1,李凝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太极拳疗法与步行锻炼法对于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康复疗效。方法:将确诊为帕金森病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太极拳组20例,步行组20例,分别采用太极拳与步行锻炼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中UPDRSIII运动检查以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进行评定。结果:疗程结束,两组病例各脱落1例。太极拳组的UPDRSIII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span="";治疗后组间比较,太极拳组的UPDRSIII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步行组(P0.01span="",P0.05)span=""。结论:太极拳疗法作为一种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疗法,可加强对帕金森患者的运动控制,有效缓解其症状,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PD)严重的危害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目前药物治疗尚不能完全治愈帕金森病[1],大多数病人通过药物为主的内科治疗,或者配合外科等其他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和延缓病程的目的。太极拳疗法既是中医气化圆道的体现,又能诠释一种运动控制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本文旨在观察太极拳对早期帕金森病进行运动控制的临床疗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于.10-.6中国台湾台北地区以及上海松江地区社会征集的确诊为轻度帕金森病患者,共4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性疾病及帕金森病学组年发表的标准[2]。纳入标准:(1)符合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40~85岁之间;(3)病程在3年以内,修订Hoehn-Yahr分期为1~2期[3];(4)自愿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1)各种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及帕金森叠加综合征。(2)并发精神分裂症或其他严重精神病。(3)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器质性损害。(4)伴随其他严重中枢系统疾病。(5)非疗效原因的中期中断治疗者。剔除病例标准:(1)因不良反应而被迫终止治疗者;(2)不按时复诊或失访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者;(3)不依从设计方案规定者。

全部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太极拳组20例,步行组20例。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UPDRSIII评分等经统计学分析均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组别

年龄

(岁)

性别

病程

(年)

UPDRSIII评分

太极拳组

63.35±8.72

12

8

2.72±1.95

17.68±4.15

步行组

64.83±9.29

11

9

2.78±2.29

17.79±5.07

2.方法

2.1治疗方法

(1)基础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选用美多巴,基础治疗用量mg,3次/d,餐后1.5h服药。所有患者从入组时均须使用同样剂量的药物,如有增减药物剂量者,均成为剔除病例。

(2)太极拳组

太极拳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太极拳治疗。

①练习方法:

受试患者每日清晨及晚餐前集体练习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年颁布的健身气功·二十四式太极拳。每日练习2次,对于针对患者运动障碍类型使用其对应症候的招式再次重复练习8-10次,以患者耐受为宜。

②锻炼时间及强度

先进行1周的基本训练,待准确掌握要领后进行实验。每天练习2次,第一次在清晨6~8时开始,第二次在午后4-5点开始。每次锻炼30min-45min,使练习者心率达到靶心率范围,并且持续8min以上。练习过程中依照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病情变化,可由坐位太极逐渐演变为站位,适当调整动作姿势的高低以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连续练习3个月。靶心率:60岁以上,心率=-年龄;60岁以下,心率=-年龄。(运动强度的制定依据Jungmann公式)

(3)步行组

步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步行锻炼治疗。

每天清晨及晚餐前进行步行锻炼,平路匀速步行速度保持在40-60步/min,每次累计运动时间至少40min,使练习者心率达到靶心率范围,并且持续10min以上。少数患者初始运动中可休息若干次,随着运动贮量的增加,逐渐延长每次运动持续时间,缩短休息时间和次数。连续锻炼3个月后评定治疗效果。

2.2观察指标

(1)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3、4]中UPDRSIII运动检查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包括四个部分,其中UPDRSI为精神、行为和情绪;UPDRSII为日常生活活动;UPDRSIII为运动检查评定;UPDRSⅣ为治疗后的并发症。

本研究采用UPDRSIII进行运动检查评定。运动改善率(%)=[(治疗前UPDRSIII评分—治疗后UPDRSIII评分)/治疗前UPDRSIII评分]×%。%为临床痊愈,50%~99%为显效,20%~49%为进步,<20%为稍好。

(2)Berg平衡量表(theBergbalancescale,BBS)[5]:

Berg平衡量表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平衡量表,共14个项目,包括独立坐、由坐到站、由站到坐、独立站立、床-椅转移、闭眼站立、双足并扰站立、站立位上肢前伸、站立位从地上拾物、转身向后看、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双足前后站立、单腿站立。每个项目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4分,总分56分。

以上观察项目评定人员于上午锻炼后4小时中午服药前进行打分。

2.3统计处理

结果均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组间等级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Wilcoxon)。

3.结果

两组各脱落1例病例,指标采集由另外的康复治疗师负责,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

3.1两组UPDRSIII评分及运动改善率比较见表2,3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UPDRSII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太极拳疗法组UPDRSIII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0.05span="");治疗后太极拳组UPDRSIII评分的改善较步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span="")。在运动改善率方面,太极拳组也明显优于步行组(P0.05span="")。说明太极拳疗法组能更好地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运动障碍症状。

表2:两组UPDRSIII评分比较(`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太极拳组

19

17.68±4.15

13.13±3.75②

步行组

19

17.79±5.07

16.82±4.12①③

注:①组间比较P0.01span="";②太极拳疗法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span="";③步行锻炼法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

表3:两组运动改善率比较

组别

n

显效(例)

进步(例)

稍好(例)

无效(例)

有效率

太极拳组

19

5(26.3%)

8(42.1%)

3(15.8%)

3(15.8%)

16(84.2%)

步行组

19

1(5.3%)

2(10.5%)

6(31.6%)

10(52.6%)

9(47.3%)

注:两组比较P0.05span=""

3.2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太极拳疗法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0.05span="");治疗后太极拳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改善较步行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span="")。说明两组都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太极拳疗法优于步行锻炼法。

表2: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评分(`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太极拳组

19

47.91±11.65

53.10±9.28③

步行组

19

48.47±10.74①

49.92±12.38②④

①治疗前,组间比较P0.05;②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span="";③太极拳疗法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span="";④步行锻炼法组,治疗前后对比P0.05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未明,其发病机制与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致使脑内DA含量减少,这种黑质-纹状体的退行性变导致基底神经节的缓慢进展性病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经典的“四主症”: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调整障碍。除“四主症”外,PD还常伴发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如认知障碍、痴呆、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对于帕金森病人的姿势及步态控制障碍问题,太极拳疗法在以下方面有效的发挥效应:(1)平衡控制策略:太极拳训练过程中,人体重心不断在两足间移动,并在不断变化的方位进行缓慢的运动,这是一种有效的动态抗重力保持,实现了成功控制与支撑面相关的身体质量中心以及改变支撑面重新获得身体中心平衡的动作策略,提高姿势稳定性;体位控制策略,帕金森病人存在预期的姿势控制丧失,潜在的不稳定自主运动之前,无法激活姿势的调整。因此接受学习、经验和感觉输入后的躯干部肌肉激活,产生稳定的预期控制[6]。传导通路中二者均激活腹内侧系传导系统—桥网状脊髓束及皮质脊髓网状脊髓束,首先完成双重课题中的姿势控制,改善“前冲步态”等姿势控制障碍。(2)对角螺旋作用:太极拳各招式的对角线运动尤其突出,这与神经促通方法中的PNF理论一脉相承,如白鹤亮翅的动作与上肢Dl屈(屈曲/内收/外旋)模式、上肢D2屈(屈曲/外展/外旋)模式很相近(注:D为对角线Diagonal的简称),蹬腿与下肢D2伸(伸展/外展/内旋)模式,打虎式与下肢Dl屈(屈曲/内收/外旋)模式,单鞭、靠与上下肢结合同向模式,揽雀尾、搂膝拗步与上下肢结合异向模式,金鸡独立与对角交叉模式等都很相近。神经促通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控制的反射和等级制度相关,易化是主动学习过程的一部分(IBITA国际Bobath教师培训协会),太极拳通过使患者在功能性任务中克服迟钝,启动、持续或完成任务。通过这种重复、变化的运动模式,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激活下行的背外侧系传导通路—皮质脊髓外束与红核脊髓束,在姿势控制前提下,结合前馈和反馈机制,引起四肢运动[7],进而克服“步态启动困难”等,达到正常的运动控制。(3)闭链控制效应:太极拳的大部分招式中下肢的运动均可以看作是闭链运动,而闭链运动是利用反馈来维持、修正一个正确的运动,提高机体对刺激的识别能力,使用参照物的形式对运动长期持续有利,因而要优于开链运动训练,纠正帕金森病人步行启动时的动力不足。同时通过闭链控制效应纠正患者站立相缺少足跟着地,伸膝不充分等等。(4)有氧运动目的:通过对帕金森病人合理化运动处方的制订,使练习者心率达到靶心率范围,并且持续一定时间,达到有氧运动的目的,有效改善心肺功能[8、9]面的情况,使患者运动控制有一个好的基础。

帕金森病患者每天都在做出有关自己疾病的自我管理决策,太极拳疗法作为一种自我管理教育,补充了传统病人教育的内容,降低了康复成本,病人在患慢性病的状态下尽可能过高质量的生活[10]。合作治疗的方式在传统治疗基础上更重视建立医患合作,激发病人的主动参与性和信心,依靠其内在动机[11]。传统病人教育是提供信息和技术,而自我管理教育教导病人解决问题的技巧。自我管理的一个中心理念就是自我效能--即完成必要行为以达到目的的信心;当病人成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时,自我效能就会提高。慢性病自我管理教育可能很快会成为优质医疗服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运动控制对帕金森病患者较好地控制运动障碍症状、改善平衡、防止跌倒、增加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小漾呼吁

发表于6:30漾太极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
北京中科白殿疯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jbzl/1079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