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使用的抑郁障碍筛查方式,是一种叫做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CompositeInternationalDiagnosticInterview,简称CIDI)的工具。
这是一种结构化的访谈评估法,由接受了相关培训的调查人员(包括精神科医生和非医生的研究者),使用症状筛查清单,根据严格的流程图顺序,面对面地逐项提问,然后根据被调查者各项回答评分,汇总得出结论。
整个过程细致而繁琐,需要被调查者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评估所依据的诊断标准,来自《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这也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精神科诊断标准参考指南,代表了精神障碍诊断当前的主流专家共识,目前已经更新到了第五版。
在DSM诊断系统中,最常见的抑郁障碍类型,是重性抑郁障碍(majordepressivedisorder),也叫做重性抑郁发作(majordepressiveepisode)。
要达到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除了判断是否出现症状,还要对症状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影响程度进行评估。
「至少五个症状,其中至少包括一项核心症状」「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引起强烈的痛苦和社交、职业功能受损」以及「持续两周以上」是四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基于临床诊断标准的面对面结构化访谈,是目前筛查和诊断抑郁障碍最可靠的方式。
在学术研究中,结构化访谈通常由接受了相关培训的研究者发起,可以得出和精神科诊断高度一致的结论(但依然不能代替精神科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则由接受过系统临床训练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够确诊抑郁障碍的方法。
从DSM标准可以发现,诊断抑郁障碍的线索,包括了主观的痛苦体验,思维改变,行为习惯改变,以及这些改变对生活功能影响四个层面。想要逐项了解这些情况,只能依靠直接观察与询问本人获得。
抑郁障碍者绝大多数都拥有完整的自知力和清醒的意识,知道自己正处于痛苦之中,可以给出与当前表现相符的反馈。
除了自我报告之外,抑郁障碍有其他生理指标可以诊断吗?
对抑郁神经生理基础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目前为止,结论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