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在青春期之前的发病率为3.5%(RosenhanSeligman,)。女童的发病率为男童的将近两倍。在严重的情况下,儿童可能因为分离焦虑障碍而不能上学或者参加户外活动。同样,因为儿童经常出现躯体症状,所以他们通常接受多次躯体检验(APA,)。
诊断标准
DSM-IV对分离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APA,)
A.在离开家或者离开那些个体所依恋对象时,个体表现出与其发展年龄不相应的、过度的焦虑,表现出至少以下3项以上:
(1)当离开或者预期要离开家或者重要的依恋对象时,反复出现过度的焦虑;
(2)持续和过度的担心失去重要依恋对象,或者担心重要依恋对象会被伤害;
(3)持续和过度的担心发生不幸的事件,并因之导致和重要的依恋对象分离(例如,走失或者被绑架);
(4)出于对分离的恐惧,持续的不情愿或者拒绝去学校或者其他地方;
(5)持续和过度的害怕、不情愿处于以下情景:独自一人,或者没有和重要依恋一起在家,或者在其他场景但没有重要依恋对象的陪伴;
(6)持续的不愿意或者拒绝在没有重要依恋对象在旁的情况下睡觉,或者不在家睡觉;
(7)重复做主题为分离的噩梦;
(8)在和重要依恋对象分离或者预期分离的时候,反复出现躯体症状(譬如头痛、胃痛、恶心或者呕吐)。
B.这种困扰的持续至少4周。
C.这种困扰出现在18岁之前。
D.这种困扰造成了临床上的显著痛苦,或者造成了社会、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损害。
E.这种困扰并不唯独出现在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对于青少年和成年人,以上困扰并不能更好的被伴随广场恐惧的惊恐障碍所解释。
早期发病:发病时间在6岁以前。
案例
患儿,男,2岁,活泼可爱,从出生后就受到妈妈的特别宠爱,一直由妈妈亲自抚养。一个月前因为妈妈要上班了,所以只得把他送入托儿所。从入托儿所的第一天起,患儿就哭闹不停,紧紧拉着妈妈的衣服不放,不让妈妈走,在托儿所里不肯吃饭,不肯午睡,甚至不肯喝水。整天哭着吵着要妈妈,老师怎么哄劝都没有效果。下午,他常常站在托儿所的门口等候妈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回到家里,总是跟着妈妈不放,害怕妈妈离他走开。晚上睡着后还常常惊叫”妈妈!”“妈妈!”查看我的收藏
分离性焦虑症
分离性焦虑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
西医学名
简介
分离性焦虑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多发生在6岁以前,其特征是当与亲人分离或离开他熟悉的环境时,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担心亲人发生意外或自己被拐卖;担心与父母或其他依恋者的分离;因害怕分离而不愿去学校或幼儿园;持久而不恰当的害怕独处,当预料将于依恋者分离的时候,马上会表现出过度的反复发作的苦恼,如哭叫,发脾气,淡漠或社会退缩,部分患者甚至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恶心、呕吐、头疼、胃疼、浑身不适等此类儿童的焦虑在严重程度上超过正常儿童的离别情绪反应,社会功能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分离性焦虑是儿童最常见的焦虑障碍,患病率大约10%;是发病率年龄最小,开始治疗年龄最小的一种儿童焦虑障碍。
产生原因
1.环境突变的影响: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安和紧张,在学校得不到宣泄,回家后才把满腹的紧张情绪尽情宣泄出来。
2.对父母过于依恋:患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平时一直与父母在一起,特别是妈妈。妈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照顾也会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感强的毛病。一旦与妈妈突然分离,分离焦虑避免不了。
3.父母焦虑遗传:研究发现,父母患有焦虑症,孩子焦虑症发生几率明显高。
4.畏惧综合征:这是孩子社交能力差的表现:胆子小的孩子依赖性强,不会和身边的孩子交朋友,适应能力较差。他们会把陌生的地方看成“狼外婆”的家,充满恐惧。
治疗方法
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未成年的儿童,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治疗分离焦虑症刻不容缓,下面是分离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家长从小就要留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上幼儿园前留意让孩子独立完成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等等;扩大孩子的交友面,多让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对依靠性比较强的孩子要为他创造更多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培养孩子合群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2、用关爱化解孩子的不良心理:老师应当态度和蔼、耐心、微笑,爱心是幼儿园老师必须有的,还要熟悉每名幼儿来园时的情绪表现,并多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