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临床双心遭遇了什么,又该如何突破

时间:2016-12-29 10:12:26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文章来源:健康界

背景: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双心医学,在国内却非一帆风顺,如何突破现状?听听大咖怎么说。

继年胡大一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概念之后,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增加,“双心门诊”“双心查房”等服务模式也相继出现,但这种服务模式不是由心脏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共同出门诊,共同查房,而是要培养一批既懂心脏又懂心理的临床“双心”医生,从疾病整体的角度及早识别心血管病合并的精神心理障碍。尴尬的是,这批“双心”医生并不能从精神心理诊断中获取经济利益,他们收获的仅仅是成就感和幸福感,这种情况下,临床双心该如何发展?

一、医院胡大一:为什么患者临床表现与客观检查结果始终不符?

以高血压(hypertension)为例,95%为原发性高血压,但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降压效果不尽如人意;同时又找不到继发病因,也就是患者的主诉和临床检查始终不符,怎么办?在第27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首都医科医院刘梅颜认为,这种情况下应该同时考虑病人情绪和精神压力,即要求医生要懂得“双心”,因为大部分患者高血压是应激本能所致,即精神压力高血压(Mentalstress-causedhypertension,M型高血压)。

二、首都医科医院刘梅颜:哪些患者需要心理帮助?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胡大一教授认为,有三种患者单纯借助心血管影像技术很难解决问题:

1.根本没有心血管病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由于情绪低落或激亢出现躯体症状,表现胸痛、气短等,常常误认为是心脏病,在接受各种检查后却诊断不出结果。

2.对相关检查缺少认识的患者。本来没症状,检查完变得有症状。

3.做完支架和搭桥的患者。精神心理服务没有跟上,导致患者普遍感觉纠结。

这三种患者在心内科门诊患病率高达40%,这就要求包括心血管医生在内的所有医生除了专业知识,还应该有精神心理常识,这样在治疗过程中才能尊重患者感受,理解患者疾苦,才能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

三、临床双心国内现状是什么?

双心医学在国外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国内进展却没那么顺利,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首先,缺少激励政策和和医保支持。双心医学起源于西医,西医多以生物技术为主导,国家对此有明显的激励措施,并且临床上常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综合治疗。但到了中国,由于利益驱使,不但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对于低成本、高效率的双心医学和康复医疗,国家激励政策更是不到位,并且没有医保做后盾,医院不重视精神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将许多医生的劳动视为义务劳动,久之心理医生便逐医院的想法。

其次,法律法规所限。《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开展精神障碍诊断、治疗活动应该由相应的精神科执业医师、护士完成”,并强调非专科医生不能看精神心理疾病,这导致很多医生不敢擅自给病人开处方。医疗是一个“责任活儿”,对于轻度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所致躯体障碍患者,其实双心医生可以跳出传统的束缚,从病人角度出发制定个体化诊疗策略,因为“病人感觉好才是真的好”。

再次,心血管医生的意识和合作是关键。环境所限,国外双心医学由精神心理科医生主导,国内则是由心血管医生主导,因此心血管医生对精神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重视至关重要。医院尤其应该注意这点,因为很多医院没有设立精神心理科,或者医生的心理知识有限,并不能很好地服务患者。

四、双心模式如何才能突破发展瓶颈?

双心模式要真正地运用到临床中,首先人员配置上还需要完成三个层面的工作:

1.心内科所有医生护士都应该接受心理常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加强临床诊断意识。

2.培养更多的双心学术和临床骨干。

3.和精神心理科医生建立会诊、转诊机制,制定合作方案。

其次,还应该注意加强医院精神心理医生通识培训,重视低收入人群的双心服务,同时探索双心服务模式的持续运行机制。

最后,国家政策激励、医保支持以及相应法律法规的解禁对推动双心模式的发展非常重要。

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相互渗透,所有的临床医生都应该懂点心理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给患者治病。

春晖心理咨询工作室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治疗要多少钱
哪里治疗白癜风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jbzl/5329.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