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又称心因性疼痛,主要表现为身体各个部位的持久性疼痛,患者感到痛苦,但医学检查不能发现疼痛部位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目前主述症状的性质和程度。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和心理的突然变化有关,但患者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刘女士,70岁,四年前因家庭琐事导致婆媳矛盾,开始感到失眠、心烦,全身不适,看什么事也不顺眼,病情逐渐加重。近1年出现腿疼,无法走路,要用手来回捋着才能好受点,一直靠感冒药和止痛药来应对,之后因病情越来越严重,去省、医院就诊,检查也做了好几遍,都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也曾住院治疗几个月,但是效果不明显。后经精神科专业医生诊断为躯体形式疼痛障碍,通过转移注意力让患者放松心情;给予小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以改善症状、稳定情绪;辅以认知疗法,让刘女士了解腿疼的病因,配合心理治疗缓解疼痛,之后从练习走路开始一步步进行功能锻炼,逐渐可以自由行走,心情自然也开朗起来。如果长时间反复出现躯体方面的不舒服,而相应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所有辅助检查都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的话,要考虑到躯体形式障碍的可能性,不妨去找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结合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专业心理测试,明确诊断。接下来根据病情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环境及家庭治疗;针对某些躯体症状,给予相应的内科药物治疗;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且与躯体症状互为因果,这样单纯心理治疗起效较慢,故抗焦虑、抗抑郁药宜尽早使用。原则是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以防干扰或加重原有的躯体症状,并应注意病情恢复后的巩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技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从分析疼痛的可能来源、找寻疼痛缓解或加重的规律来帮助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放松训练等多方面入手,让患者逐渐了解和控制病痛,改变其对疼痛的错误观念,缓解其焦虑等情绪的不良影响,减少躯体不适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让患者对实际的躯体状况与健康状态做更为恰当的评估。
◆◆◆◆◆◆◆◆
这里是“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