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它有误解,其实我们的幸福生活离

时间:2017-6-18 18:16:03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关于心理咨询的十大谎言

前言

萌宝主题语言艺术培训学校,为了更好的发展学校业务特设立心理咨询室,旨在更好地提升我们的服务质量。帮助孩子和家长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有很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存在很大的误区,为此我们接下来会向大家普及一些关于心理咨询的常识,便于您更快的了解它存在的意义。在当下的社会生活,家庭教育,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心理咨询在生活中扮演的调和剂角色。

由于人们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缺乏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心理咨询专家指出有关心理咨询和咨询师问题上存在十二大谎言。

1.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

  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职业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他们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动机。

那些极少数的具有问题的患者如有强迫症、恐怖症、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则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由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有相当研究和实践应验的专家进行治疗。因此,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是正常人,而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他们可能会认为是其他有问题如人格障碍患者,他们可能具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把幻想当成现实,对自己的症状缺乏自制力。精神病患者都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

的确,咨询现在在我国还很不普及,很多人认为这方面的咨询和自己没多大关系,徐静蕾也声称过自己有情绪问题,但不需要心理老师的咨询。当人类面对外界压力时,往往需要动用精神力量来支撑和抗争,但是往往精神世界会陷入危机,变得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其实就像都有过患“感冒”的经历一样,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曾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很多人都有过愤怒、郁闷、焦虑、烦躁、躲避、恐惧、厌食、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适应新环境等体验吧?往往自己认为是小毛病的地方,很可能便存在着心理问题。

很多人认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但仅仅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同心理问题抗争,结果往往越克服越厉害,越抗争越严重,还会引发躯体疾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心理老师帮助的对象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常人,常人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自己觉得很困惑或者痛苦,自己的个人努力好像一时无法排遣。这时候就需要求助心理老师。那种认为只有负面情绪累积到“病”的境地才要咨询的看法是错误的,如果目前出现的问题开始无力解决,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应该求助于心理老师,如果发展到严重干扰生活的状态,那更应接受心理治疗。

其实就算非常健康毫无心理问题的人士,也可以接受“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咨询辅导,比如职场生涯规划、亲子关系培养、儿童智力、情商培养等,可以进一步发挥个人的潜能。如果你的经济能力较好,对心理治疗又很认可的话,原则上应该定期到心理师那里进行咨询。

2.心理咨询就是聊天

 谈话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聊天。心理咨询的谈话可以分为以诊断求助者心理问题为目的摄入性谈话,和以纠正求助者错误认知观念为目的的咨询性谈话。它和漫无目的的聊天有本质的不同。

除了谈话以外,心理咨询还有其他方法和手段比如心理测验、音乐干预、绘画干预、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形式。

3.心理咨询就是给你提建议

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助人自助”。

通过心理咨询过程,纠正求助者错误地认识观念和提高求助者的认识能力,透过求助者自身认识和观念的改变来协助求助者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一个信条是“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求助者的问题只有求助者有能力、有资源来解决,而求助者的能力和资源只有求助者自己最了解,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靠求助者自己发现。

心理咨询的目标并不是给求助者提建议,而是让求助者看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咨询师的任务是引导求助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治疗当然也有宣泄、开导、安慰的作用,但是上面这种观点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专门治疗的,否定了咨询的专业性。心理治疗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治疗行业中有着众多的学科流派,其中最常见的有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交互疗法、格式塔疗法、森田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据美国心理协会的统计,现已记录在册的心理治疗的疗法已有种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有学理基础的,决非简单的聊天或者宣泄。而且咨询有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有专门的测试量表和测试手段,有专门的交谈答问的技巧,旨在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这也绝非一般的谈话开导所能做到的。

 4.心理问题可以一次解决问题

心理问题往往是无法通过一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的。

这是因为导致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次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导致心理的错误观念的转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的消除、童年不幸经历的创伤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因此,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程度的耐心是必要的。

  心理问题解决需要多长的时间一般而言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求助者的配合程度,如果求助者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或者对咨询师的要求不积极配合,这就会拖延心理问题解决的时间。第二个因素是病程和泛化程度。心理问题形成的时间越长需要的时间越长,心理问题对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生活方面影响越大,解决起来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5.阅读心理问题自助书籍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正确诊断。求助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性质、类型和病因缺乏正确判断,往往导致求助者夸大或者错误诊断自己的心理问题,结果是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增加了新的烦恼。许多求助者就是因为对症状的诊断不了解而随意给自己诊断为强迫症、恐怖症等带来更大的烦恼。

其次,心理自助书籍往往对心理问题提出一般性的解决方案和策略,这种策略对读者缺乏针对性。每个人问题的形成原因、每个人的性格和能力、每个人解决问题的资源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不可能照搬书上的解决方案。

  正因为此,寻求心理咨询有能有助于求助者心理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去阅读心理自助书籍。

 6.心理问题不要紧

 

心理问题的治疗不如生理疾病那样迫在眉睫。生理疾病由于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使得患者无法或者不愿意忍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治动机。心理疾病则由于没有那么明显而急迫的症状表现,往往患者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治疗。

其实心里问题对患者生活、工作和家庭的影响大大地超过生理疾病的影响,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比如一个具有抑郁个性的丈夫可能导致夫妻关系不和睦、工作中同事关系不好、工作效率低,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可能受到他的心理问题的影响。而如果丈夫生病住院,则夫妻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不会受到影响。显而易见,心理问题比生理问题更应该受到重视。

 7.搞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的动机比较多样。有的人的确因为过去曾经罹患心理疾病,对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从而立志从事心理咨询;有的人因为给与他人帮助而感到快乐,喜欢助人的职业,选择作心理咨询师;也有的人因为看到心理咨询行业有发展前途而从事心理咨询行业。

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自己的心理问题,他们有心理问题也会寻求更高水平的心理咨询督导的指导。不管怎样,作为职业要求,心理咨询师不会因为自己的问题影响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8.心理师一定要有叫得响的头衔或者年纪大一些的才好

李子勋说过:“不要迷信专家,心理方面没有什么专家!”这确实反映出心理行业与一般行业的某些区别。有教授、博士的头衔也未必说明他一定擅长,那只是说明他们在某些学术上有造就。心理治疗除了专业学识,同样需要实践经验,专搞学术研究的教授或者担任行政职务的心理学理事、委员等,不见得能为咨询者提供最有针对性的、最有效的心理服务,因为他们往往忙于教学研究和事务工作,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做个案,也未必有相应的咨询经验。

至于咨询师的年龄,当然具备一定的阅历和经验是肯定有助于咨询的,但也不是年龄越大就一定越好,心理治疗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咨询师必须在知识上具备专业素质,有一定的学历背景,熟知心理学,在个人特点上精神悦纳,精力充沛,思想开放,感知敏锐,具有良好的思维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具备助人的人格条件。

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靠咨询师的咨询理论和技术,而不是靠咨询师的生活经验。因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是要给求助者以具体的指导,而是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启发求助者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具有与求助者相同的生活经验不是必要条件。

当然,咨询师是否具有相应生活经验对心理咨询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咨询师缺乏相应生活经验,咨询师可能会需要更多时间和求助更为详细的叙述来理解求助者的问题。也就是说,咨询师缺乏相应经验并不影响求助者问题的解决,但是会影响咨询的效率。

9.去心理治疗要讲出隐私,感觉不安全,也不好意思

这是一种常见的误解。咨询师的确会面对来访者的某些隐私,但是专业咨询师在咨询时不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立场和价值判断,而是从来访者角度出发,为了解决问题而给出咨询和建议。专业咨询严禁泄露病人姓名、病史及相关信息,因为咨询师有义务替咨询者保密,也必须遵守保密原则,并且严禁与咨询者之间有咨询业务之外的私人关系。

举两个例子:一,在街上咨询师看到自己的受咨询者,是绝不会主动上前打招呼的。二,专业咨询师可以给咨询者完完全全的安全感。除了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型,你可以在登记单、初诊卡上填化名、虚构地址或不写工作单位,咨询师都不会介意。可以这么说,专业的心理师,就是一面镜子,来访者面对咨询师就如同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10、有心理问医院精神卫生科最有效,好像那里更专业一点

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有各自的专业领域。咨询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而精神科主要面向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酒药依赖等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和某些较重的神经症及人格障碍患者,精神科医生一般采用医疗和用药手段,将症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常见的包括电休克疗法、厌恶疗法,以及各种药物治疗。

不是所有的精神科医生都能够使用“咨询”技术,从事精神科专业的医生,只要他没有经过人文背景的训练,咨询专业的训练,未取得心理师的资格,那也只是一个精神科医生,而不是“心理师”。很多一般性心理问题,精神科医生不一定能胜任咨询,而专业心理师却完全可以咨询得很出色。心理师从事的是非药物的心理治疗,除了重视心理诊断外,更重视症状背后的心理过程,重视探寻心理症状背后的认知矛盾、潜意识冲突和心理应激的影响,医院来说通常更安静优雅,私密性好,而且实行预约而节约了求助者的时间。所以说除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以外,一般人的心理问题完全可以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处理。

11、那个心理师好像没找到什么解决我问题的好方法

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抱怨。但是要注意到,除了一些咨询师的确缺乏专业技能之外,还有很多情况并非咨询不起作用。首先,目前无论哪个心理学流派的治疗理论和治疗技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就像问题八的分析中所说的,很多情况下要用较长的时间、多次的强化才能见效。其次,不同咨询方法对不同来访者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某些方法对某些人在某些时候作用有限,这也需要进一步深入咨询,改换方法或者转介。最后,咨询者一定要敞开心扉与心理师交流,要积极配合,主动表达,与咨询者共同探讨自己的心理问题的根源及成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来访者有改变自身的愿望,并且投入到咨询中来,就可以推动咨询的进程,就像水涨船高。

如果来访者自身不做出相应努力,如果求助者对自己改变的愿望不强烈,完成作业总打折扣,就会影响咨询效果。当然信任感的建立和咨询师的擅长领域也对咨询效果有影响,所以建立匹配的咨询关系很重要。但是记住,当咨询过程中出现心理抗拒或移情反应时也应坚持治疗,这可能表明正处于攻坚的关键时刻。

12、咨询师应该能够帮我解决一切问题。

咨询也不是万能的,首先要求咨询的内容必须是心理方面的,其他方面则不在咨询的范围,心理治疗不该被神格化。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它的核心是“助人自助,自我成长”。咨询师通过启发、引导、支持、鼓励,帮助求助者领悟到内心存在的冲突,矫正错误的认知,做出新的有效的行为,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完善人格的目的。

整个过程,始终是求助者主动。咨询师只起一种协助、指导的作用,不会主观地指示求助者一定要怎样做或一定不能怎样做。咨询不是要替人决策,而是要帮人决策。那种把心理方面的医生当做“救世主”,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咨询师,认为咨询师有能耐把它们一一替自己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内省、努力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对于那些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治疗以外还要进行药物治疗。此外,每个咨询师比较擅长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常见的情况是对某些领域更加得心应手。

用心做教育,我们在路上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jbzl/733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