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咨询和心理咨询就差两个字,但是情感咨询供不应求,“维情”,“彬彬有礼”,“花镇”,“坏男孩”,“百合”,“幸知在线”都忙的火热朝天,单子多到接不过来。而很多心理咨询师门可罗雀。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做一下对比。
情感针对情感问题,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做什么的,而且正好是大多数人需要的。强调陪伴,强调关系,强调自我成长。
心理解决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没有针对性,太过宽泛。即便知道了也觉得自己不是,或者不需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是咨询师或医生的判断,消费者并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而只是认为自己有某种具体问题。)强调的东西:有人强调流派,有人强调技术,有人强调伦理,也有人强调关系和自我成长……和针对性一样有些杂乱,让人迷惑,没有一个整体清晰的印象。
实际上情感咨询和心理咨询是两种逻辑,前者是消费者的逻辑,或者市场逻辑。后者是专家逻辑,或者学术逻辑。
并不是说那种逻辑一定就对,那种逻辑就一定错。而是要看你这种逻辑适合不适合你的对象。
比如心理咨询的逻辑,就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心理学爱好者。这些爱好者对待心理咨询的太多多是好奇而敬畏的,对待教授她们知识的专家和老师当然是非常尊敬的,但如果把这种严谨的态度转过来对消费者,就有些不适合了。
因为消费者的逻辑有两种情况: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买,或者我不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你给我洗脑。
我知道自己感情上有苦恼,需要一个人来指导我一下,或者哪怕听我诉说一下感情痛苦,陪陪我,我心里就不难么难过了,也许会好起来。这是消费者的心态。情感咨询说的正好就是解决来访者的需要。
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给我洗脑,这种就比较麻烦。先得有一个封闭的环境,而且洗脑是一件挺累的事,需要团队合作,轮番轰炸才行。比如传销或直销。心理咨询师好多都是单干,根本完不成洗脑这种艰巨的任务。
有人列出中国有多少抑郁症患者之类的数据,告诉我们国民心理健康需求非常强烈。其实这种数据是骗人的。第一这种数据是估算,第二就算估算的准确,个人自主意愿没考虑进去。
医院行不行?我宁可自杀也不愿吃药行不行?任何时候千万不要小看个人的自主决定。被人歧视的痛苦有时候是大与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的。而把人和病人区别对待,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巨大的歧视。
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精神障碍,严重程度不同但一样都存在着巨大的歧视。就是你没有考虑当事人的感受和需求,先给人家贴个标签,或者摆了一堆标签在自己这,让人感觉来就会被贴上。那我干嘛去花钱找不自在?换了你自己愿意吗?
其实,情感咨询只是个切入口,只不过这个切入口顺应人心,恰如其分。如果吃抗抑郁药物和吸毒一样都是一种时尚的话,我相信也会有人争着抢着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可问题是药物,暗示,歧视这三种并不是什么时尚,是大家都敬而远之的东西。
即便我真的得了某种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你别说我是认不清现实,不愿意就医。医院给人的暗示太不好,让人家害怕。
害怕有什么不对?怂有什么不对?无知又有什么不对?
专家和普通人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因此,当我们想着做好心理咨询,或者想着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想一想,我的切入口是什么?如果你认为切入口是培训讲课,可以。如果你知道了周围人心里最大的痛点,针对这个痛点去明白告诉人家我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痛点,而且我是专业的,有职业道德的,这样的服务谁会不愿意尝试呢?
原来我不知道东振明老师为什么要坚持12年只做强迫症治疗,只是佩服他的勇气,因为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哪块或者想要做哪块。现在逐渐有点摸着感觉了,就从你身边看,周围的人大部分的痛点是什么,就抓着这块去切入。先把人请进门来,再建立关系,学的那些流派技术,你的原则道德才能用的上,否则,就相当于拒人于千里之外。
憋说话,扫我,瞄~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