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考试复习资料

时间:2016-9-25 9:40:38 来源: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及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和(或)功能损害。

3、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4、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增加。

5、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6、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适及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7、自知力:是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的判断能力。

8、错觉:对客观事实歪曲的知觉。

9、幻觉:没有客观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10、妄想: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

11、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12、关系妄想:(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13、原发性妄想症: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14、意识: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15、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16、思维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17、超价观念:是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依据。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影响患者的行为及其他的心理活动,它的形成有一定的性格基础和现实基础,没有逻辑推理错误。

18、定向力:是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19、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障碍。

20、谵妄: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急性起病、病程短暂、病情发展迅速,故又称为急性脑综合征。

21、痴呆:较为严重持久的认知障碍。

22、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23、精神活性物质:指能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24、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25、精神分裂症: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发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26、病理性激情: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27、心境障碍:又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绪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28、神经症: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29、神经衰弱: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

30、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主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发病,表现为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3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其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对即往创伤环境或事件的回忆。

32、适应障碍:明显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后出现的短期的轻度的烦躁不安和情绪失调常伴一定的行为变化。

33、人格障碍: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34、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组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18岁)以前起病,以智能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35、心理发育障碍:因为各种有害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发育受到阻碍,心理的各个方面达不到相应年龄的水平。

36、缄默症: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37、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狭窄和方式刻板,多数患者伴有精神发育迟滞,预后差。

38、Asperger综合症:语言沟通与人际交往困难,兴趣和行为局限、刻板为临床特点,智力正常预后良好。

39、Rett综合症:主要发生发生于女性儿童,以运动技能和智力进行性衰退为临床特征,多数预后不良。

40、情绪高涨:语言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表现可理解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高涨,且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常见于躁狂症;表现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状态称为欣快时,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或醉酒状态。

41、情绪低落:患者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黯,严重时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观念及企图,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是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42、心理相关生理障碍: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以生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43、神经性厌食:是指有意节制饮食,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的一种精神障碍。

44、神经性贪食:是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以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使体重变化并不一定明显的一种疾病。

45、神经性呕吐:心因性呕吐,指进食后出现自发的或故意诱发的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

46、心理治疗:是一种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影响患者或求助者,引起心理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康复的目的。

47、感知觉综合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性状、颜色等产生错误的感知。

二、简答题

1、思维形式障碍内容及简要说明

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常见症状如下:

(1)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2)思维迟缓,联想受抑制,使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3)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4)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6)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无法使他讲的扼要一点,一定要按他原来的方式讲完。见于癫痫、脑器质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7)思维中断和思维被夺

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的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若患者有当时的思维被某外力抽走的感觉,则称做思维被夺。

(8)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

思维插入是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的。若患者体验到强制性的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

(9)思维化声: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10)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人共享,毫无隐私可言,为思维扩散。如果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广播扩散出去,为思维被广播

(11)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12)语词新作: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蚊子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概念。

(13)逻辑倒错性思维:主要特点为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力气古怪,不可理解。

(14)强迫观念:指脑中反复出现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2、精神症状表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使某一症状表现有不典型之处;

(2)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3、精神症状的特点

(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

(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

(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4、精神状况检查内容

⑴外表与行为:

①外表:体格、体质状况、发型、装束、衣饰等;②面部表情;③活动:量和质;④社交性行为;

⑵言谈与思维:

①言谈的速度和量:有无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等;

②言谈的形式和逻辑:思维逻辑结构如何,有无思维松弛、破裂、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或词语新作;

③言谈的内容:是否存在妄想;

⑶情绪状态

⑷感知

⑸认知功能:①定向力②记忆③智能④注意力⑤意识状态

⑹自知力

5、躁狂发作的临床表现

⑴典型症状是“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⑵情绪高涨:最有特征性症状,典型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心境轻松,部分表现为易激;惹,破坏或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

⑶思维奔逸:患者联想速度明显加快,自觉反应敏捷,严重出现“音联”和“意联”;

⑷活动增多:自觉精力旺盛,做事多虎头蛇尾;

⑸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⑹睡眠需求减少;

⑺其他:食欲增加,性欲亢进,交感神经兴奋症状等。

6、抑郁发作的临床表现

三低:①情绪低落(典型病例有晨重晚轻现象)②兴趣缺乏③快感缺失

两迟:①思维迟缓②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三怕:①焦虑②自责自罪③自杀观念及行为

两症:①精神病性症状②躯体症状

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消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重度抑郁发作表现为典型的“三低”症状,即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具体分为:

(1)情绪低落:晨重晚轻节律改变的特点

(2)兴趣缺乏:患者对以前喜爱的各种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消失

(3)快感消失:患者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从事的活动中获得乐趣

(4)思维迟缓: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慢,语音低,应答及交流困难。

(5)运动性迟滞或激越:活动减少,动作缓慢,严重者可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的状态。激越患者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6)焦虑: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

(7)自责自罪:患者对自己既往的一切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严重者达到罪恶妄想。

(8)自杀观念和行为:自杀行为是严重抑郁的一个标志。

(9)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在抑郁存在一段时期后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10)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躯体疼痛不适、乏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等。

7、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①心境改变

抑郁发作 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抑郁心境昼重夜轻。

②躯体不适

抑郁发作 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早醒睡眠需要减少。

(2)病程特点

大多具有发作性病程,间歇期正常。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

8、抑郁发作的治疗

(1)抗抑郁药

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

②去甲肾上腺素5-HT双重摄取抑制剂(SNRIs)

文拉法辛

③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

米氮平

④三环类抗抑郁药

常用的有米帕明(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治疗剂量是~mg/d,分2~3次口服。

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1~2周加至治疗量,一般用药两周显效,如用药4~6周无效,应考虑换药;如有效,病情控制后继续服用治疗量3~4周,病情稳定者缓慢减药。减至治疗量的1/2维持。

(2)电抽搐治疗

适用于有强烈自杀观念和企图的病人以及病情严重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的病人。

(3)心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心理治疗。大多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

9、躁狂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1)心境改变

躁狂发作持久而显著的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2)躯体不适

躁狂发作 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10、躁狂的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的表现:持久而显著的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2)病程特点:大多具有发作性病程,间歇期正常。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

11、躁狂的治疗:

各类躁狂发作均以药物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可选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

(1)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目前比较公认的心境稳定剂主要包括锂盐(碳酸锂)和卡马西平、丙戊酸盐。临床证据显示,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加巴喷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等),也具有一定的心境稳定作用,可作为候选的心境稳定及使用。

①锂盐: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单药治疗躁狂的总有效率为70%~80%。临床上常用碳酸锂,既可用于躁狂的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碳酸锂起效较慢,持续用药2~3周才能起效。

②抗癫痫药:当碳酸锂治疗不佳或不能耐受碳酸锂治疗时可选用此类药物。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丙戊酸盐(钠盐或镁盐)和卡马西平。

③抗精神病药物:对严重的兴奋、激惹、攻击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治疗早期可短期连用抗精神病药物。

④苯二氮卓类药物:躁狂发作治疗早期常联合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以控制兴奋、激惹、攻击、失眠等症状。对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的急性躁狂患者可代替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合用。

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可分为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急性治疗期是为了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巩固治疗期是为了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维持治疗期是为了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极度兴奋躁动、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使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起效迅速,可单独是应用或合并药物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12、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⑴前驱期症状:

①情绪改变:抑郁、焦虑、情绪波动,易激惹等;

②认知改变:零星出现一些古怪或异常观念,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等;

③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

④行为改变:如社会活动退缩或丧失兴趣,多疑敏感,社会功能水平下降;

⑤躯体改变:睡眠和食欲改变,乏力、活动和动机下降等。

⑵显症期症状:

a、感知觉障碍:幻听(最常见)、幻视、幻嗅、幻味、幻触;

b、思维障碍(精分的核心症状):

①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精分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精神症状之一,常见:关系、被害、影响、嫉妒、钟情、罪恶、疑病妄想;

②被动体验:表现为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等受外界控制,有一种被强加的体验;

③思维形式与思维过程障碍:思维散漫离题、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等;

c、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及外界刺激不相符是精分的重要特征;

d、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减退、行为被动、脱离现实;

e、定向、记忆、智能与自知力障碍:时间、空间和人物正确定向,意识清晰,记忆和智能无明显障碍,自制力缺乏。

13、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CCMD-3诊断标准(课件内容)

1、症状学标准

至少有下列二项,各种症状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以及情感高涨或低落。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症候群,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程度标准

自知力障碍丧失或不完整,并有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作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两周以上,方可诊断精神分裂症。

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非成瘾性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若又羅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14、分裂症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一般原则

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一般采用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2、选药原则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副作用大小,长期治疗计划,年龄,性别及经济状况而定。当今国外治疗指南建议,一般推荐非典型抗精神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作为一线药物选用。国内典型药物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可作为首选药物使用。

3、药物治疗程序与时间

治疗程序包括急性治疗期(至少六周)、巩固治疗期(3~6个月)和维持治疗期(一年以上)

4、合并用药

辅助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情绪稳定剂、抗抑郁药等。联合用药以化学结构不同、药理作用不尽相同的药物联合比较合适,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后仍以单一用药为宜,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原则上不宜合用。

5、安全原则

在开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均应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心功能和血糖,并在服药期间要定期复查对比,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

(二)心理与社会干预

1、行为治疗(社会技能训练)基于学习理论,运用各种方式训练患者的各种技能。

2、家庭干预

家庭干预的要素是心理教育、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家庭支持及危机处理措施等的有机结合。

3、社区服务

以个案管理为基础的社区服务模式,包括主动性社区治疗和职业康复。

15、精神分裂症的类型及其表现

(1)单纯型:

较少见,多为青少年起病,病情进展缓慢,持续。

表现:以阴性症状为主症,极少有幻觉妄想,或仅出现一过性幻觉妄想。治疗效果较差。

(2)青春型

青春期起病,起病常为急性或亚急性,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或解体为主要临床表现,通过系统治疗、维持服药,可望获得较好预后。

(3)紧张型

较少见。大多起病于青中年,起病较急,常为发作性病程,以紧张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

紧张性兴奋和紧张性木僵常交替出现,亦可单独发生,以木僵为多见。

(4)偏执型

多中年起病,缓慢发展,初期多疑敏感,逐渐发展为妄想,以关系、被害妄想最多见。其临床表现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如能尽早系统治疗,预后较好。

(5)未分化型

(6)残留型

(7)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16、神经症性障碍的特点及重要类型

特点:

(1)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2)症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3)患者对疾病体验痛苦;

(4)心理社会因素、病前性格在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重要类型:(课件内容)

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体系中,仍保留了神经症这一疾病单元,CCMD-3将神经症分为以下几类:

①恐惧症;

②焦虑症;

③强迫症;

④躯体形式障碍;

⑤神经衰弱;

⑥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

17、治疗神经疾病的药物(抑郁,躁狂,分裂)

(1)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第一代抗精神病药:①低效价类:氯丙嗪②中效价类:奋乃静③高效价类:氟哌啶醇第二代抗精神病药:①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利培酮、齐拉西酮

②多受体作用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

③选择性多巴胺D2/D3受体拮抗剂:氨磺必利

④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阿立哌唑(2)抗抑郁药物①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氯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④其他递质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曲唑酮(3)心境稳定剂(抗躁狂药物)碳酸锂(最常用的心经稳定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利培酮

18、感知综合障碍特点

⑴视物变形症:患者感到周围的人或物体的大小、形状、体积等发生了变化;

⑵空间知觉障碍:患者感到周围的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

⑶时间感知综合障碍:对时间的快慢出现不正确的知觉体验;

⑷非真实感:

19、妄想特征

⑴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

⑵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与个人利害有关;

⑶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

⑷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20、幻觉

⑴根据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视、幻听、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⑵根据幻觉体验分为: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⑶按幻觉产生条件分为: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入睡前幻觉、心因性幻觉

21、常见人格障碍类型及临床表现

⑴偏执型人格障碍:

①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

②容易长久的记仇,不肯原谅侮辱、伤害或轻视;

③猜疑;

④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持个人的权力;

⑤极易猜疑,毫无根据的怀疑自己的配偶的忠诚;

⑥将自己看的过分重要;

⑦将与自己有关的事件以及世间形形色色都解释为“阴谋”的无根据的先占观念。

⑵分裂样人格障碍:以情感淡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

①几乎没有可体验到愉快的活动;

②情绪冷淡,隔膜或平淡的情感,对人冷漠,缺乏热情和幽默感;

③对他人表达温情,体贴或愤怒情绪的能力有限;

④对于批评或表扬都无动于衷,对他人对他的看法等漠不关心;

⑤对于他人发生性接触毫无兴趣(考虑年龄);

⑥几乎总是偏爱单独行动,回避社交,离群独处,我行我素自得其乐;

⑦过分沉湎于幻想和内省;

⑧没有亲密朋友,与人不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也不想建立;

⑨明显的无视公认的社会常规及习俗。

⑶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①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②全面持久的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规则与义务;

③建立人际关系不困难,却不能长久的保持;

④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微小的刺激便可引起攻击、暴力;

⑤无内疚感,不能从经历中、特别从惩罚中吸取教训;

⑥易责怪他人或与社会相冲突时对自己的行为作似是而非的合理化的解释;

⑦伴随的特征中还有持续的易激怒。

⑷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①冲动型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有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主要表现:情绪不稳定,常因微小的刺激突然暴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自己完全不能克制,在间歇期是正常的,对发作时的行为感到后悔,但不能防止再次发生。②边缘性人格障碍

⑸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异常是以过分的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为特点,其行为过分做作、夸张,具有戏剧性表演性质,富有生动的表情,好幻想,渴望活动和刺激,总想引人注目。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常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情绪变化大,易激惹。待人表面热情、讨好于人,实际情感肤浅,缺乏真诚,表现高度的自我中心,自我放纵。偶有挑逗、诱惑异性的倾向,而且也善于操纵别人,如采取自杀威胁性姿态,较多见于女性。

⑹强迫型人格障碍:

以过分的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男性为女性的2倍。以刻板固执,墨守成规,缺乏应变能力为特点,同时由于个人内心深处存在的不安全感而导致的过分怀疑和谨慎。此外,有因为要求十全十美,但又缺乏信心所导致的反复核对,过分多虑,注意细节的行为表现。

⑺焦虑型人格障碍:

表现为持续和泛化的紧张感和忧虑,自尊低,渴望别人的关心和接纳,很想与人来往,但却过分担心和害怕被拒绝、指责、抛弃、羞辱、讥笑或嘲弄而不敢与人交往,而是回避、畏缩、避免深入的人际接触。 

⑻依赖型人格障碍:过分依赖,害怕被抛弃和决定能力低下为特征。

22、简述思维奔逸的特点

思维奔逸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思维敏捷。说话增多,语速加快。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而改变(随境转移),也可由音联、意联。多见于躁狂症。

23、进食障碍的症状

⑴神经性厌食:

①无休止地减少体重,惧怕体重增加;

②到疾病后期,由于长期不足量的进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

③患者主要以围绕减少体重进行各种活动,如有意节食,严格控制主食量及脂肪、蛋白质入量,增加每日的活动量等;

④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

⑵神经性贪食:

①有暴食史,进食量远远超过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难受为止;

②暴食后马上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如自我诱发呕吐、滥用泻药、间歇进食、使用厌食剂等以防止体重增加,发生次数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

③在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常是秘密进行,患者对进食行为控制能力变弱,疾病后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坏;

④暴食行为可为以下因素引发: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节食后感到饥饿,或对体重、身体外形不满等。

⑶神经性呕吐:以反复发作进食后呕吐为主要特征,无明显恶心与其他不适,呕吐常呈喷射状,呕吐物为刚吃进的食物,体重减轻不明显,呕吐几乎每天发生,并至少持续1个月。

24、酒依赖的症状

①精神依赖

②耐受性不断增加

③躯体依赖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不疼
治白癜风南昌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cqm.com/jbzl/92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