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pf.39.net/bdfyy/xwdt/一、单选题1.国家以决定、补充规定等形式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法律属于(B)A刑法典B单行刑法C附属刑法D普通刑法2.重刑主义是与下列哪一刑法基本原则相违背的(B)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适用刑法平等原则D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3.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可以不予追究的是(A)A法定最高刑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B法定最低刑3年以下C法定最低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D法定最高刑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4.犯罪的刑事违法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C)A损害了国家利益B危害了社会C违反了刑法D触犯了法律5.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B)A已满14周岁B已满16周岁C已满18周岁D已满20周岁6.冬季某日,爆破工甲误认为一个装有雷管的铝盒是他同事的饭盒,把它放在炉上烤,以致发生爆炸事故。甲对爆炸事故的发生在主观方面是(B)A间接故意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D意外事件7.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的是(A)A人在身体受到强制时实施的行为B人在醉酒状态下实施的行为C人在双目失明状态下实施的行为D人在聋哑状态下实施的行为8.决定某一犯罪具体性质的是(C)A犯罪的同类客体B犯罪的一般客体C犯罪的直接客体D犯罪的间接客体9.甲在一胡同口抢劫一妇女钱包。抢劫到钱包后,突然发现被害人是自己的邻居,遂将钱包送还被害人,声称是开玩笑。甲的行为属于(B)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中止D不是犯罪10.甲、乙、丙三人共同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盗窃,丙负责接应转运销赃,甲、乙、丙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A)A简单的共同犯罪B复杂的共同犯罪C必要的共同犯罪D有组织的共同犯罪二、多选题1.犯罪主观要件的特征包括(ABCD)A是刑法明文规定的要素B其内容是行为人的心理态度C是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的要素D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要件2.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ABC)A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B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C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举动D人在受到精神强制时实施的行为3.法律上的认识错误通常包括(ABC)A假想犯罪B假想不犯罪C对罪名和刑罚轻重有误解D对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有误解4.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AD)A调查被害人的行踪B明确的犯意表示C开始着手实施犯罪行为D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5.共同犯罪须具备的条件有(ABC)A二人以上B有共同的犯罪故意C有共同的犯罪行为D有事前的通谋6.以是否违反社会伦理为标准,可将犯罪分为(BD)A亲告犯B自然犯C身份犯D法定犯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有(ABCD)A假想防卫B事前防卫C互相斗殴D事后防卫8.以行为是否危害国家安全为标准,可将犯罪分为(BC)A亲告犯B国事犯C普通犯D法定犯9.危害结果的特征包括(ABCD)A因果性B侵害性C现实性D多样性10.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排除犯罪的事由包括(AC)A正当防卫B自损行为C紧急避险D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三、简答题1.简述适用死刑的限制性规定1)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2)对于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得适用死刑。3)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4)死刑判决须经核准程序。2.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1)表现方式不同。对象属感性的范畴,客体属理性的范畴。2)是否为犯罪构成要件不同。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不是。3)是否决定犯罪的性质不同。犯罪客体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4)是否受到实际损害不同。任何犯罪都侵害一定的客体,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损害。5)作用不同。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对象则不是。3.简述数罪并罚的原则1)相加原则,又称并科原则,是指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将各罪所判之刑绝对相加,其总和刑即为执行刑。2)吸收原则,又称重罪吸收轻罪原则,或称重刑吸收轻刑原则,是指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之后,以其中最重的一个罪的刑罚作为执行刑,其余较轻的刑罚均被重刑吸收,不再执行。3)限制加重原则,是指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然后在数刑中最重的刑以上,再加重一定的刑罚作为执行刑,但加重后所决定执行的刑罚不得超过法律规定的限度。4.简述犯罪预备的构成特征1)客观上,行为人只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尚未开始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2)主观上,行为人必须具有犯罪预备的故意,即为了便于顺利地实行和完成犯罪。3)犯罪的预备行为,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转化为犯罪的实行行为。5.简述危害行为的特征危害行为是指受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行为。其特征是:1)是人的一种身体活动或动作,这是危害行为的客观因素,即客观性。2)是受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的活动,这是危害行为的主观因素,即主观性。3)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危害行为的实质因素,和犯罪的本质特征相一致。名词解释题1.刑法渊源:是指作为刑事法律规范的各种客观外在的表现形式。2.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有约束力,它所要解决的是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4.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5.不能犯未遂:是指犯罪分子所实施的行为本身不可能达到犯罪既遂,因而未得逞的一种未遂形态。